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探析
2019-12-19胡兰兰辛立章
胡兰兰 辛立章
【摘 要】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分析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中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等方面的情况,针对该制度建设中思想引领吸引力不强、课程项目质量有待进一步完善、记录评价的客观性有待加强、责权利不够明确、功利化等问题,提出加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对策:对第一课堂课程育人模式“取长补短”,优化改进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积极构建记录评价体系的监督机制;以“三全育人”为总目标,优化第二课堂协调工作机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第二课堂的思想引领功能。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038-03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顺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潮流、服务广大青年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共青团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实施了两年多,对该制度在高校中建设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理论依据和发展概况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理论依据。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諧的发展就是马克思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恩格斯指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这种分工造成的片面性。”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常意义上讲,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劳动活动、人的需要、人的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通过教育、实践以及社会活动来实现。当今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在培养受教育者时,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使其得到完整发展。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发展概况。20世纪9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逐渐受到重视,第二课堂的发展就源于最初的素质教育。2002年,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颁布《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要求高校利用好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参与的各类第二课堂活动能够客观记录,最终毕业时可获得一份“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这是全国高校中“第二课堂”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初级形态,也是“第二课堂”教育纳入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基础。2016年,在《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中,团中央在全国高校中选取了36所高校作为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试点高校。2017年,《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要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加强自身素质,深入了解社会。2018年6月,团中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打开了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新篇章。《意见》提出,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是实现高校学生参与共青团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现状分析
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最终目标和根本保障是制度建设,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基层落实的实际情况和效果通过高校制度建设情况反映出来。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基本结构。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涵盖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以及“第二课堂成绩单”产品五个方面,是该制度建设情况分析的五个主要维度。下面主要从这五个维度分析桂林理工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基本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课程项目维度。课程项目维度是指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文本中对第二课堂课程(活动)内容的具体分类。桂林理工大学以学生为中心,遵循高校人才培养规律,把第二课堂课程(活动)分为思想政治、创新创业、实习实践、文艺体育、社会工作、志愿公益、技能培训和其他等八类。设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活动三个层次,其中思想政治、实习实践、创新创业为必修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前两项至少修满1学分,后一项至少修满2学分。其他类为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需求选修并获得学分。
2.记录评价手段。桂林理工大学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融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立第二课堂活动系统的记录、审核、评价体系,包括学分式评价、记录式评价和综合评价三个层面。学分式评价就是先对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设定学分,学生完成课程的标准就是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记录式评价就是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全过程的真实客观的记录。在综合评价中,具体要求为6个学分为合格、10个学分为良好、15个学分及以上为优秀,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描述性的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
3.数据管理维度。数据管理维度即构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课程(活动)的数据管理平台。桂林理工大学从2016年起开始使用网络管理系统“到梦空间”,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组织管理、学分管理、用户管理、数据管理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根据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发布的在2019年5月27日至6月2日期间发布的数据显示,这一周桂林理工大学发布活动数为199,在50所样本高校发布活动数量排名22,其中活动累计激活数为24049、累计活动数5867。目前,桂林理工大学现有部落共计881个。
4.工作运行维度。工作运行维度主要是建立起一个具有科学性完整性的管理流程,即开始前要有标准的规范,过程中要进行跟踪检查,结束时要核实、核查。制度保障方面,桂林理工大学已形成相关制度,先后修订了《第二课堂学分制实施管理办法》《第二课堂课程指南及学分参考标准》等系列管理文件。在运行机制方面,学校成立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与评定委员会,总体规划与设计学校“第二课堂”相关事项和工作。而二级学院第二课堂课程管理和学生学分的申报、认定工作则是通过每个二级学院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进行管理。每个级别的管理门都设置有负责人,各个层级的工作都能合理分配好,构建一条“校—院—班”都有专人负责的完整链式工作结构。
5.“第二课堂成绩单”产品维度。“第二课堂成绩单”产品维度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第二课堂活动而得出的一份相应成绩单。在入党推荐及日常的评优中,桂林理工大学将这份成绩单纳入参考资料之中,还明确规定要将其纳入个人档案。学校建立了“第二课堂”的科学人文素养体验中心,这是桂林理工大学利用本校专业特色以及办学优势和依托学校特有的综合教学平台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体现,桂林理工大学有国家级实验平台、地质博物馆、艺术馆以及有色金属实验室等独具特色的综合教学平台。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虽然桂林理工大学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采取了有效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思想引领吸引力不强,课程项目质量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课程项目维度中,个别类型课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桂林理工大学在“到梦空间”系统中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第二课堂活动数量总计5234项,其中思想成长类占最多,有2636项;第二名是文体活动类,有1049项;第三名是志愿公益类,有1023项;最低是工作履历类,仅有62项。主要原因是各类课程数目分布不均匀,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成长类活动项目开展往往容易出现流于形式和“娱乐化”的情况,学生组织在活动项目内容设计上“敷衍了事”,积极性不佳,学生对此类活动兴趣不大,因此想要取得思想引领上的有效成果的可能性不大。
2.记录评价的客观性有待加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记录评价体系也与时俱进,采用网络化的方式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进行管理,通过“到梦空间”APP记录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足迹”。通过网络系统提供的数据,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记录可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评价活动。但在记录评价体系中仍然存在缺乏客观记录的问题,从而导致评价的科学性和综合性不足。比如通过APP进行签到,存在部分学生签到了而人不在活动现场的情况等。
3.责权利不够明确。在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过程中,主要涉及的相关主体包括组织者、学生、教师等,这些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没有明确清楚,尤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现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工作运行机制中并没有具体的体现出来。比如学生主体作用如何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关涉到的学生个人信息如何才能有效利用和保护好;关于第二课堂活动相关的诚信行为和惩罚激励措施如何规范;第二课堂活动教师的工作量认定和工作奖惩激励机制、第二课堂活动中需要的场地和物资等的应用管理办法如何规范等。
4.功利化现象。“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存入学生档案及各种推优评优的重要参考资料,这是能让学生产生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但凡事都会有双面性,“第二课堂成绩单”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功利性”的思想,部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加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对策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优化第二课堂的课程主体及流程,合理分配各项资源,为协调第二课堂课程关系提供更多的指导性规范。
(一)对第一课堂课程育人模式“取长补短”,优化改进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龙头项目,进行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供给侧”改革是该制度的实施基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宏观调控水平,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充分借鉴第一课堂育人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研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特色,因地制宜,积极打造第二课堂精品课程;坚持“合并同类项”,统筹协调为先,不断优化内容供给,梳理不同类型的学生组织、不同级别的活动项目进。二是设置平衡的第二课堂内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延伸关键在于青年最需要的地方,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的环境,不断调整和平衡第二课堂活动的类型,从而提高第二课堂的育人价值。三是积极联合当地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地区特色多发开市级及以上的课程项目,通过获得市级及以上部门的支持,从而加强第二课堂的吸引力。
(二)积极构建记录评价体系的监督机制。“第二课堂成绩单”活动应该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不管是活动前、活动中还是活动结束后,都应该构建起相应的监督机制。特别是要构建记录评价的监督机制,这是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保障。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进行客观综合地记录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定位监督,这一方式有利保证活动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定位监督的具体做法是利用“第二课堂”手机应用中的“定位签到”功能来进行活动进场时的电子签到(扫码签到或者输入签到密码),以此达到“定位监督”的目的。
(三)以“三全育人”为总目标,优化第二课堂协调工作机制。世间万物具有普遍联系的关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系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在着力构建协同工作机制时,应该“全员”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各部门应该充分参与和监督,形成全员育人模式,而不是仅仅共青团在“唱独角戏”。在第二课堂活动全过程中,各部门在课前、课中、课后过程中全程参与,做好各自的工作,同时相关部门要注重把思想引领的功能贯穿于活动中,积极构建校内校外协同机制,促进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升级。
(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第二课堂的思想引领功能。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往往与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国家意识、政治意识、社会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开展“主题团日党日”活动和“五四运动”主题活动,学生深刻认识国家历史和党史,学会以史为鉴,积极乐观面对现实生活。学校应通过“三下乡”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应充分发挥其实践育人的功能价值,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功能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0
[2]王鹂,刘晓闯.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量化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青年发展论坛 ,201(2)
[3]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N].中国青年报,2018-07-05
[4]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5]宋丹,崔强,陆凯.提升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化三式四体系实践教学研究”(18JDSZK035)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兰兰(1994— ),女,广西灵山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辛立章(1978— ),男,吉林梨树人,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桂林理工大学人事处处长,研究方向:高校团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