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2019-12-18毛靓瑶
邹 维,毛靓瑶,刘 敏,鱼 涛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功能性肠病,基于其临床症状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不定型(IBS-U)四个亚型,该病在美欧等国患病率约为10%~20%,我国患病率约为10%[1]。西方国家以IBS-C常见,而我国以IBS-D最为常见,约占IBS病人总数的46%[2]。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腹部不适或腹痛、腹泻、肠道蠕动次数增加,此外尚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等肠外症状。目前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目前大多数研究显示与内脏的敏感性、肠道感染及肠道动力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西医治疗IBS尚无特效方法,亦不能兼顾患者众多的临床症状,因此往往需要长期的联合用药,也因此产生较多副作用且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从中医学论述,IBS-D属于“泄泻病”之范畴[3],近年来笔者运用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6例,较对照组35例患者,腹泻等症状改善明显,复发少。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72例脾胃虚弱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均由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及脾胃科门诊收治,选取时间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用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分别36例。对照组有1人因工作调动未能完成系统治疗。观察组36 例:男14例, 女22 例,平均年龄(42. 23 ±11.24) 岁,平均病程(7. 52±3. 65) 年。对照组35例:男16例,女19 例,平均年龄(43. 74 ± 12.53)岁,平均病程(7.84±4.34)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正式公布的IBS罗马Ⅲ诊断标准[4]。IBS-D的诊断标准:稀溏便或水样便的粪便量≥25%,硬便或块状便的排解量<25%。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泄泻的诊断标准:大便次数超过3次/d,大便量增多,便质水样或稀溏;症状持续超过1d。排除标准:孕妇、年龄小于18岁及超过70岁者;有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及心脑肝肾等严重原发病者;意识障碍、精神情绪异常及理解力欠佳者;过敏体质、有出血倾向、糖尿病患者及肢体感觉异常者;参与其它治疗方案的患者;存在针刺、艾灸禁忌症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采用温针灸疗法,具体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施术部位皮肤予以碘伏常规消毒后,选取中脘穴,双侧的天枢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阴陵泉穴、内关穴,诸穴定位依据梁繁荣主编的《针灸学》[6]。采用毫针(规格:0.35 mm×50 mm)根据所刺部位及患者胖瘦差异进针1~1.5寸,行针使患者有酸麻胀重针感后,剪取大小为5 cm×5 cm方形硬纸片,并在纸片任意一边剪长约2.5 cm裂口,裂口末端制一小孔,套入毫针针柄,以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引燃衣服被褥(根据患者对温度耐受程度及避免烫伤,适时可套取2张纸片),选用长约2 cm艾柱,点燃后套在针柄约距皮肤2.5 cm~3 cm,每个穴位施灸1壮,1次/d,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2.2 对照组:予以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0.5 g/片,24片/盒),1 g/次,3次/d,口服,连续服用3周。
3 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临床症状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计分。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每天大便频次、腹部不适、排便有无不尽感及有无黏液、大便性状,每个症状以 0~3 分为计分范围。大便频次:0分为1~2次/d,1分为2~5次/d,2分为5~10次/d,3分为≥10 次/d。腹部不适:无腹部不适计0分,轻度不适腹痛计1分,中度不适腹痛计2 分,重度不适腹痛计3分。排便有无不尽感及有无黏液:无症状计0分,1分为偶有,2分为经常有,3分为每次排便时均有。大便性状:正常计0分,不成形计1分,糊状便计2分,水样便计3分。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5],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例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例数<95%;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例数<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例数<30%。依据中医证候总积分来进行疗效评价,以尼莫地平法作为计算公式来进行疗效判定,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疗效指数。
结 果
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各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在改善大便频次、腹部不适、大便黏液及大便性状这四个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治疗后,在改善排便不尽症状这一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相当。见表1。
2 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临床症状总积分及对照组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观察组(9.84±1.12)分、对照组(8.87±1.78)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观察组(2.51±1.71)分、对照组(5.05±1.95)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症状总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
3 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两组总疗效对比经统计学χ2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7.981,P<0.05),治疗组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临床有效率对比[例(%)]
讨 论
肠易激综合征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全年均可发病,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最多见,约占75%[7]。目前西医治疗该病虽可缓解腹泻等症状,但易复发且长期服用西药产生不少的副作用,使得寻求安全绿色疗法显得迫切。据本病的临床主症,可将其归为中医内科“泄泻”范畴,可由脾胃虚弱、饮食失宜、外感六淫、情志不畅等因素所致,中医证候可分为脾胃虚弱证、肝气乘脾证、食滞肠胃证、肾阳虚弱证等证型。而本病在西医上可见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或一些非感染性腹泻疾病[5]。此外,因情绪因素也可引起本病,遂腹泻兼有焦虑、睡眠障碍等症状者也可将本病归属于“郁证”之列。而事实上,临床中泄泻与情绪因素息息相关,且往往互为因果。部分患者泄泻的病程久延不愈,心生恐惧,担忧自己罹患重病,可伴有失眠、情绪紧张、焦虑、易怒等心理问题,既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学习质量,也给医疗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本病的治疗除了积极改善腹泻、腹痛等疾病本身的症状外,也要有调畅患者情绪的治疗。泄泻一病终究责之于脾虚,因脾虚失于运化而致湿生于内,阻于胃肠之中,脾土为湿所困则脾胃清阳之气不升,分利水谷无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合入肠道所致。脾胃虚弱日久往往伴有阳虚下陷症状。温针灸能温中健脾,散寒行滞,亦可升举下陷之气。正如《景岳全书》曰:“治脾胃虚寒者,宜温之养之”。目前温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且具有独特优势[8-14]。
温针疗法首载于《伤寒杂病论》:“伤寒,脉浮,自汗出……,复加烧针者……”艾灸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正如明代《景岳全书》所言“艾叶,能通十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或用灸百病,或炒热熨敷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俱有所宜”。明代李榳在其《医学入门》中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记载,《黄帝内经》也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相似描述。而温针灸既有针刺穴位之效,又兼艾灸热效应和艾叶药性之功。尽管温针灸的治疗过程对艾绒进行了燃烧,但药性犹存,其药性可通过针身渗入人体,渗透诸经,与针刺效应协同作用于穴位,发挥治疗作用。因此温针灸是一种集穴位、艾灸温热效应和药性作用为一体的有机疗法。正如扁鹊所著《玉龙歌》所言:“脾泄之证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正是对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弱型泄泻的最好诠释[15]。
腧穴自古便是艾灸施术之处,而刺激不同腧穴必然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因此临证治疗疾病时,温针灸所选穴位与疗效关联密切,因为针刺、艾灸发挥作用终究是要依附于穴位本身的特异性。腧穴因其“特性”,才使得灸法有其“特效”。张景岳有道是“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故本研究中主取脾胃二经之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另取中脘、内关。所选诸穴中又以天枢穴为要。本病病位在大肠,天枢穴作为大肠募穴隶属于足阳明胃经,具有疏导肠腑、理气止痛、化湿止泻之功,该穴定位于脐旁2寸,既是近端取穴,直达病所,又是辨证取穴。针灸名家焦会元于民国所著《会元针灸学》一书中谓“天枢者……司传输……转浊气通肠部”,《黄帝内经》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胃经之天枢穴可谓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首选腧穴,也是临床治疗IBS-D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16]。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穴位的功能与神经节段的支配作用有关,支配天枢穴的神经节段是T6-T12[17],而支配大肠的神经节段是T10-L3以及骶丛[18]。由此可见二者有着相同的神经节段支配,因此施术于天枢穴引起的神经冲动可传入大肠的相应神经节,进而发挥调理胃肠道的功能。
另《灵枢》有言“合治内腑”,遂加胃下合穴足三里,大肠下合穴上巨虚。任脉之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健运中州,调理气机之效。本病病位虽在大肠但责之于脾,取脾经之阴陵泉健运脾胃,化湿止泻。诸穴合用脾胃之气得以健运,大肠之气得以调顺,泄宵乃止,胃肠腑病得以治。此外,所选取之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通与阴维脉,可治疗郁证、失眠等情志病,又因其为八脉交会穴,与脾胃二经相通,相合于胸、胃、心,故内关既可宁心神又可和胃腑,治疗泄泻并兼有焦虑等症者,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