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微囊藻毒素水平与TNM分期的关联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9-12-18汪富涛张典朋
汪富涛,徐 冰,张典朋,成 勇
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1-3],且我国是一个肝癌大国[4-6],肝癌位居我国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二位,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三位[7-9]。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和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暴露是肝癌的两大危险因素[10-11],但是尚不足以完全解释肝癌的全部病因。今年来研究显示,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c,MC)暴露可能是肝癌发病的另一项重要病因[11-12]。微囊藻毒素是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所释放的一类七肽环状藻类毒素,是一类强烈的肝致癌物质,其中微囊藻毒素-LR(MC-LR)是较为常见且毒性最强的亚型[11]。本研究将就HCC患者血清MC-LR水平对HCC患者肿瘤分期和预后的影响做如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所有临床样本均为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集于安康市人民医院的HCC患者共计33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5.5±11.9)岁,其中男性94人,女性63人;课题组前期每3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一次电话随访。
1.2 血清MC-LR检测 本研究通过ELISA试剂盒(Beacon Analytical Systems Inc, 美国)对血清MC-LR水平进行检测。血清MC-LR水平按所检测中位数浓度分为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0.69 ng/mL为低暴露组,≥0.69 ng/mL为高暴露组)。
1.3 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HCC患者临床特征及疾病进展中血清MC-LR水平的差异,采用K-M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不同组患者生存时间之间的差异。统计过程使用实验SPSS 19.0软件运行,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CC患者血清MC-LR水平 本课题通过ELISA方法检测结果显示,HCC患者血清MC-LR水平中位数为0.69 ng/mL(Q25=0.33 ng/mL,Q75=0.97 ng/mL)。
2.2 不同TNM分期HCC患者血清MC-LR水平对比TNM分期越晚的HCC患者,其血清MC-LR平均浓度显著升高(F=7.343,P<0.001),通过两两之间比较得出,Ⅰ期与Ⅲ期(P=0.020),Ⅰ期与Ⅳ期(P<0.001),Ⅱ期与Ⅳ期(P<0.001),Ⅲ期与Ⅳ期(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HCC患者血清MC-LR水平与TNM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经kendall' s tau 相关性检验分析发现,HCC患者血清MC-LR水平与TNM分期之间呈明显正相关(γ=0.274,P<0.001),见表2。
表1 不同TNM分期HCC患者血清MC-LR平均浓度的比较
表2 HCC患者血清MC-LR水平与TNM分期之间的相关性
2.4 血清MC-LR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血清MC-LR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可见,MC-LR水平与HCC患者的年龄(P=0.003),性别(P=0.007),饮酒(P=0.002),肿瘤临床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远端转移(P=0.002)及HBV感染(P=0.016)相关见表3。
2.5 血清MC-LR水平与HCC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在血清MC-LR较高和较低水平的HCC患者具有相同手术率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分析血清MC-LR水平与HCC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发现血清MC-LR水平较高的HCC患者生存期明显较低表达患者生存期短(χ2=5.578,Plog rank=0.018),见图1。
3 讨论
我国作为一个HCC大国[13-14],其发病率约占全世界的54%[11]。目前对于HCC致病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HBV和AF,然而MC-LR作为HCC致病因素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新热点,研究结论明确证实MC-LR和HCC具有关联性[11],但是仍局限于样本量偏小等不足。本研究收集并分析了我院2013—2017年确诊HCC患者的血液标本,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液标本中MC-LR的含量并与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预后进行关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HCC患者血清中MC-LR含量与年龄、性别、饮酒、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和HBV感染相关,这与先前的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5-16]。
表3 血清MC-LR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图1 血清MC-LR水平与HCC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MC是水体富营养化后蓝藻水华产生的次生代谢物,其具有强烈的肝脏毒性。目前MC-LR被归为2B级致癌物,将MC-LR释放后可入水,蓄积在动物体内,并沿食物链向高营养级转移,进而人群可通过饮食等途径暴露。MC毒性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和肾,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和口服进入小鼠体内的125I-MCLR,70%以上均分布在肝脏和肾脏。
本研究中发现,血清MC-LR含量与HCC患者年龄相关,可以推测MC-LR在人体中的作用存在类似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累积效应[17],年龄越大,接触暴露物质时间越久,危害愈大。本研究发现HCC患者血清MC-LR含量与性别及其饮酒相关,可考虑不同性别从事不同工种及生活习惯差异所造成的暴露差异[18],但本研究因资料不全,未完全统计到纳入本研究的HCC患者的职业情况及生活习惯相关数据,尚不能证实此观点。本研究还发现HCC患者血清MC-LR含量与其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端转移相关,与农清清等[12,19-21]的系列研究相符,其研究发现MC-LR能够促进肝细胞恶性转化,并促进细胞迁徙和转移。另,本研究还发现血清MC-LR含量与HBV相关,众所周知,HBV感染是造成肝癌的首要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其与血清MC-LR含量相关,可推测MC-LR与HBV感染存在协同效应或相加效应,或可联合作用促进肝细胞恶性转化及癌变。
本研究通过大样本HCC患者血清标本检测发现HCC患者血清MC-LR含量与年龄,性别,饮酒,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及HBV感染相关,但未能从分子水平验证上述结论,尚不明确其中的分子机制,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