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研究》对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助推作用

2019-12-18杨和平

音乐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美学学科音乐

◎杨和平

专业期刊是记录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学科发展的风向标;专业期刊不仅具有“学术成果的展示功能”“学术信息的辐射功能”和“学科建设的引领功能”,①林琳《健康教育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的发展与促进作用》,载《机遇与挑战—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之路:第十三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2017年9月。而且还事关学术研究的话语权、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认可度等重大问题。集一个甲子的 《音乐研究》 办刊经验,汇六十载的《音乐研究》之中国音乐美学学科成果,不仅成就了《音乐研究》这样一个理论专业期刊,而且也建构了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学科,其功善莫大焉,其绩永载史册。回望那个以纸质文本为主流传播媒介的历史时期,《音乐研究》作为共和国创刊较早、影响最大、最具权威性的音乐专业理论期刊,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美学遗产、在译介和传播西方音乐美学成果、在推动和促进中国音乐美学学科构建以及音乐美学学科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助推作用。再看“互联网+”和多重媒体并存的当今时代,《音乐研究》以其独特的办刊特色、以其独有的理论品格、以其独立的学术精神、以其一以贯之的学术理想,践行着作为一个音乐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彰显着一代又一代办刊人的学术追求,从首任主编、创刊人赵沨,到历任主编李业道、祖振声、王耀华、于润洋、吴斌、杜晓十、莫蕴慧、赵塔里木、赵易山,再到黄大岗、毛继增、刘新芝、陈荃有、任方冰和编辑团队的成员们都是如此。基于此种认知,本文将从 《音乐研究》刊载的音乐美学成果、拓展的音乐美学研究论域、培育的音乐美学人才队伍以及持续关注音乐美学学术进程四个方面,论述《音乐研究》对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从刊载音乐美学成果看《音乐研究》的助推作用

据统计,《音乐研究》1958年2月创刊(双月刊),至1960年7月休刊,共出版15期,其中1958年6期、1959年6期、1960年3期;1980年复刊,改为季刊,至2007年12月,共出版112期;2008年又改为双月刊,截止至2018年7月,共出版63期,总计190期。这190期载文中具有明确音乐美学指向及音乐美学意味的论文218篇,各领域分布如下图。

如图所示,《音乐研究》六十年刊载音乐美学成果反映着音乐美学基本命题与范畴、中国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及音乐美学交叉学科诸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

从音乐美学基本命题与范畴的角度说,相关成果63篇,约占总数的28.9%。

其中,王宁一发文指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②王宁一《关于音乐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思考》(上)(下),《音乐研究》1991年第3期,第15—21页;1992年第1期,第24—30、39页。并对其对象展开深入阐释,凝练出音乐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对象;吕骥、李焕之、赵沨、韩锺恩和宋瑾等围绕音乐的美与审美、音乐美学研究范围、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音乐美学学科语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的阐述,都代表了音乐美学学科原理研究的高度水平;而茅原、武俊达、赵宋光、周大风和郭乃安等有关音乐形象的求解,以及钱仁康、伍雍谊、李正忠、家浚和王次炤等相关音乐内容与形式的探讨,都代表了各自领域的研究高度。

从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视角看,相关成果54篇,约占总数的24.8%。其中,李纯一对春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③李纯一《 略论春秋时代的音乐思想》,《音乐研究》1958年第2期,第20—28页。此外还发表了《孔子的音乐思想》④《音乐研究》1958年第5期,第33—41页。《论墨子的“非乐”》⑤《音乐研究》1959年第3期,第 54—63页。等文章;此外,蔡仲德、吴毓清、俞玉滋、修海林、冯长春和何宽钊等,在挖掘整理与诠释中国古代、近现代及当代音乐美学遗产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彰显出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品格。

从西方音乐美学研究的层面讲,相关成果43篇,约占19.74%。其中,何乾三的《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一文涵盖西方历代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美的本质、社会功能等,她还从音乐特殊性的角度论述黑格尔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方面,⑥何乾三《 黑格尔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研究》1984年第1期,第43—67页。并给予评价,极具参阅价值。此外,蒋一民、于润洋、黄汉华、叶传汉、曹立群、柯扬和高拂晓等对西方情感美学、分析美学、现象学音乐哲学、符号学音乐美学、语义学音乐美学、释义学音乐美学,汉斯立克、阿多诺、豪塞格等的美学思想,以及西方音乐美学跨学科研究等成果,对于译介和传播西方音乐美学理论成就,推进中国的西方音乐美学学术进程有重要价值。

从音乐美学交叉学科研究的视域,相关成果有58篇,约占总数的26.6%。其中,吕骥、李焕之、叶纯之和苏夏等对音乐创作美学的论述,张前和罗小平等对音乐表演美学、音乐心理学美学的阐述,居其宏、明言和杨燕迪等有关音乐评论美学的探索,廖家骅、赵沨、姚思源和修海林等相关音乐美育的阐释,曾遂今的音乐社会学美学研究,以及李曙明和李姝等在中外音乐美学比较、音乐美学跨学科研究等方面的成果,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研究高度。

可以说,上列成果彰显出中国音乐美学独特的学科权力地位和学术认可度;凸显出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独有理论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同时,也体现出《音乐研究》对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助推作用。

二、从拓展音乐美学论域看《音乐研究》的助推作用

《音乐研究》六十年来刊载的音乐美学论文,拓展了音乐美学学科论域。音乐美学基本范畴与命题的研究,论域涵盖音乐的本质功能、价值意义,音乐美学学科性质、对象范围、研究方法、人才培养,以及音乐形象、音乐内容与形式等。其中,学科原理的建构方面,吕骥指出,音乐美学“应该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美学遗产,也要研究各国古代、近现代音乐美学思想,要研究一般美学问题,特别要研究音乐美学本身各种规律性问题,以及音乐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性问题,与其他门类艺术的共性问题。音乐美学研究不要脱离实际,要联系当前音乐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美学的角度作出回答,这样才能对现实生活有所贡献。”⑦吕骥《 用“百家争鸣”促“百花齐放”》,《音乐研究》1980年第1期,第4—10页。王宁一认为音乐美学主要研究“音乐立美审美实践的总体研究”“音乐实践诸环节及其关系的研究”“音乐自身与它的系统环境(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以及“音乐美学的沿革与反思”,以及赵沨《音乐美学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⑧《音乐研究》1983年第4期,第20—22页。等,都对音乐美学学科性质、对象、方法和目的做出了高度的凝练。而李焕之《音乐的美与审美观在变化》⑨《音乐研究》1980年第2期,第2—6页。、韩锺恩《判断力批判:置疑音乐美学学科语言并及音乐学写作范式》⑩《音乐研究》2012年第1期,第58—65页。、宋瑾《关于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⑪《音乐研究》2015年第1期,第40—48页。等的论述,对于建构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原理也有重要参照价值;在音乐形象的研究方面,蒋一民认为,音乐形象是“直观情感形象的塑造”、是“人类情感的直观显现体”⑫蒋一民《论音乐形象的特殊性》 (上) (下),《音乐研究》1982年第3期,第58—66页;第4期,第65—71页。;吴毓清指出音乐形象在本质上都是音乐描写,只是有不同的侧重而已。在他看来,音乐形象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描绘人的内心世界,二是描绘客观世界。⑬吴毓清《论音乐的描写与音乐形象》,《音乐研究》1980年第1期,第23—33页。如果说上述关于音乐形象的探讨还属于纯粹理论思辨层面的话,那么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关于戏曲、交响乐、歌曲、器乐等形象塑造的探究则被赋予了应用音乐美学的色彩。如茅原《关于戏曲音乐刻划形象的几个美学问题》⑭《音乐研究》1959年第1期,第7—15页。、周大风《关于戏曲音乐刻划人物形象问题的意见》⑮《音乐研究》1960年第1期,第90—93页。、郭乃安《试论民间曲调的可塑性》⑯《音乐研究》1960年第2期,第57—63页。等,他们对戏曲音乐刻划形象、民间曲调的可塑性等的阐述,彰显出应用音乐美学的理论品格,其价值不可低估;而在音乐内容与形式及其辩证关系研究方面,家浚指出,关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历来有两种认识。其一,“是将形式和内容作为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来对待,形式指音乐的表现方式,诸如曲式、调式、和声、织体、结构等等均包括在内,内容则指感情”;其二,“将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不是二,而这个‘一’则是形式。”⑰家浚《 音乐形式美散论》,《音乐研究》1985年第1期,第47—53、27页。他与钱仁康、伍雍谊等持有相同的观点,即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体,这一观点已被学界广泛采纳。此外,王次炤《音乐形式的构成及其存在方式》⑱《音乐研究》1990年第1期,第63—69页。、钱仁康《音乐的内容和形式》⑲《音乐研究》1983年第1期,第29—42页。、伍雍谊《关于音乐的内容》⑳《音乐研究》1984年第4期,第25—38页。、叶传汗《乐音—它表现的世界》㉑《音乐研究》1983年第4期,第23—37页。等,深入到音乐创作、表演与欣赏等实践方面,代表了这个领域的研究高度。

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在挖掘整理与诠释中国古代、近现代及当代音乐美学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李纯一《略论春秋时代的音乐思想》《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墨子的“非乐”》,蔡仲德《〈乐记〉哲学思想辨析》,吴毓清《〈溪山琴况〉论旨的初步研究》,俞玉滋、修海林《论王光祈的音乐思想》,冯长春《青主音乐美学思想的表现主义实质》,何宽钊《于润洋音乐意义本体论思想与批判精神探析》等,㉒参见李纯—《略论春秋时代的音乐思想》《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墨子的“非乐”》;蔡仲德《〈乐记〉哲学思想辨析》(《音乐研究》1981年第4期,第107—112页);吴毓清《〈溪山琴况〉论旨的初步研究》(《音乐研究》1985年第1期,第35—46、13页);俞玉滋,修海林《论王光祈的音乐思想》(《音乐研究》1984年第3期,第13—23页);冯长春《青主音乐美学思想的表现主义实质》(《音乐研究》2003年第4期,第25—33页);何宽钊《于润洋音乐意义本体论思想与批判精神探析》(《音乐研究》2015年第6期,第18—27页),等等。对中国音乐美学论著《乐论》《乐记》《声无哀乐论》《溪山琴况》,古代音乐美学观念“和”“大音希声”“天人合一”“美善合一”以及古代音乐美学家孔子、荀子、墨子、嵇康,近代音乐美学家青主、王光祈,当代音乐美学家于润洋等的研究,以独有的探索精神展开多视角、多层面的阐释,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美学理论话语体系有奠基性意义。

西方音乐美学的研究,论域涉及西方音乐美学成果译介、西方音乐美学发展史、西方音乐美学家、音乐美学流派及其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方方面面。如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蒋一民《分析美学与音乐美学》㉓蒋一民《分析美学与音乐美学》,《音乐研究》1989年第2期,第58—65页。、于润洋《杜夫海纳审美现象学中的音乐哲学问题》㉔《音乐研究》1997年第1期,第55—62页;第2期,第44—53页。、林凌风《欧美音乐学研究情况》㉕《音乐研究》1983年第2期,第113—119页。、王才勇《阿多诺音乐美学思想述略》㉖《音乐研究》1986年第1期,第59—64页。、洪模《现代西方音乐美学中的释义学派》㉗《音乐研究》1992年第1期,第93—98页。、黄汉华《音乐符号行为中的身体间性》㉘《音乐研究》2009年第4期,第78—85页。、柯扬《音乐:作为社会的批判者—阿多诺的否定性音乐美学述评》㉙《音乐研究》2006年第4期,第47—54页。、高拂晓《时间的抽象、存在与超越—现代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特点述评》㉚《音乐研究》2006年第4期,第55—64页。等围绕西方历代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有关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社会功能以及音乐创作美学问题,西方现代音乐哲学美学流派、音乐美学家的美学思想、音乐美学跨学科领域等展开的研究,拓展了中国西方音乐美学研究论域,深化了中国西方音乐美学理论成就。

音乐美学交叉学科的研究,论域涵盖音乐创作美学、音乐表演美学、音乐批评美学、音乐美育、音乐心理学美学、音乐社会学美学以及音乐美学比较研究等。其中,音乐创作美学研究包括音乐创作方法、创作原则、创作过程等。吕骥认为,每一位作曲家的创作活动总有一种创作方法在暗中领导着。他指出,要达到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任务,不仅要求作曲家提高自身革命的热情,在创作方法上找到正确的渠道,而且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高度的音乐修养;㉛吕骥《我对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理解》,《音乐研究》1959年第2期,第 2—7页。而李焕之《谈谈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问题》㉜《音乐研究》1983年第1期,第9—24页。、叶纯之《希林格作曲体系及其美学原则评介—从数学作曲法谈起》㉝《音乐研究》1988年第4期,第84—98页。、项筱刚《朱践耳的四部交响曲及其创作思想》㉞《音乐研究》2000年第3期,第30—45页。、冯长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中国初期音乐创作的美学原则》㉟《音乐研究》2012年第6期,第12—20、32页。等,将音乐创作置于一定的社会语境中,结合作品的分析,从美学的高度回答了音乐创作的本质、方法、原则等。

音乐表演美学研究涉及音乐表演的美学本质、美学原则、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的关系、音乐表演的美学思维等层面。如,罗小平指出“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又是赋予一度创作生命的创造,”要充分发挥二度创作展现一度创作潜在的审美价值,甚至提高其价值,不仅要“在音乐表演的创造中把握历史与当代、民族与民族风格、社会与个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要在音乐表演实践中把握以下原则:“体验、想象、理解与领悟相结合,审美感受与物化手段相结合,再创造的激情和控制相结合。”㊱罗小平《音乐表演再创造的美学原则》,《音乐研究》1986年第2期,第40—50页。此外,李贵武《论音乐演奏中理解和创造的关系》㊲《音乐研究》2005年第1期,第91—96页。、高拂晓《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长点—跨学科视域下的音乐表演美学》㊳《音乐研究》2012年第6期,第21—25页。、王硌《论声乐表演中的美学思维问题》㊴《音乐研究》2006年第3期,第112—115页。等,论述了音乐表演美学本质、音乐表演美学原则、音乐演奏中理解和创造的关系、跨学科视域下的音乐表演美学以及声乐表演中的美学思维等。

音乐批评美学研究不仅涉及音乐批评学理建构,而且渗透到具体的音乐批评实践案例。其中,居其宏认为,音乐批评“主要指对具体音乐作品、创作表演活动、审美实践和音乐生活诸领域进行研究和评价的理论活动”㊵居其宏《论音乐批评的自觉意识》,《音乐研究》1986年第4期,第14—22页。并对音乐批评在音乐学科网络中的地位、属性展开论述。明言围绕音乐批评标准的本质属性、标准的设定与应用及我们的音乐批评标准观展开分析。㊶明言《音乐批评的标准论》,《音乐研究》2003年第2期,第68—76页。而修海林《新潮音乐评论中的几个问题》㊷《音乐研究》1990年第1期,第54—57。、李正忠《几点思考—在音乐思想座谈会上的发言》㊸《音乐研究》1990年第4期,第9—18页。、杨燕迪《音乐批评的现代制度发育过程及相关反思》㊹《音乐研究》2011年第2页,第 97—108、96页。等,相关新潮音乐评论、音乐批评制度、音乐批评现状及音乐批评存在方式等的研究,为建构中国音乐批评美学理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音乐美育研究普遍意识到美育实施的途径问题,关注学校美育实践,拓展美育研究视野,赋予美育应用价值。如赵沨指出,“理论和实际脱节、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是音乐教育领域长期存在问题,若要改革“最根本的是从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变出发。”㊺赵沨《加强美育,培养真正完善的人》,《音乐研究》1988年第2期,第 5—7页。廖家骅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审美特性之体现。这种美的特质是诉诸于心灵的、感情的、形象的、思想的,是其它任何一门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因而构成了音乐审美教育这一有特殊价值的行为方式与理论命题。”㊻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与实践》,《音乐研究》1994年第1期,第72—77页。此外,修海林《美育的价值取向问题》㊼《音乐研究》1996年第4期,第5—8页。《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㊽《音乐研究》1998年第4期,第3—14页。、陈孝余《问思“聆听”—论音乐审美教育中聆听的本质属性》㊾《音乐研究》2015年第3期,第71—81页。等,在音乐美育本质、音乐美育现状、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辩证关系、审美教育本质、美育价值取向等的探索,为我们深入理解音乐美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导向。

张前从音乐审美意识、音乐审美体验、音乐审美趣味及音乐审美评价等方面展开的深入论述,㊿张前《音乐审美四题》,《音乐研究》1991年第1期,第77—83、35页。架构起音乐审美基础理论;廖家骅从心理学、生理学诸层面出发,论述了音乐审美中的恋旧心理。廖家骅《音乐审美中的恋旧心理》,《音乐研究》2000年第1期,第83—86页。此外张前《再论音乐欣赏方式与心理发展阶段》《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第71—75页。、邵桂兰,王建高《音乐创作与审美发生机制论》《音乐研究》1994年第4期,第69—79页。、罗小平《审美意识与音乐创作》《音乐研究》1997年第4期,第42—52页。等,对于音乐审美意识、音乐审美体验、音乐审美趣味及音乐审美评价、音乐欣赏方式与心理发展阶段、音乐审美意识与音乐创作之关系的论述,均是音乐音乐心理学美学领域的代表。

曾遂今《音乐流行考析—音乐社会学实践思考笔记》《音乐研究》1988年第2期,第70—77页。《社会音乐生产本质结构引论》《音乐研究》1996年第3期,第75—82页。等,则代表了音乐社会学美学的研究高度。另外,《音乐研究》也刊发了一些中外音乐美学比较研究的成果,如李曙明《东西方音乐美学之比较研究—兼答蒋一民与蔡仲德等诸君》《音乐研究》1990年第1期,第90—97页。、曹利群《试论嵇康与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研究》1986年第2期,第 63—70页。、刘正维《中西音乐结构的审美异同散论》《音乐研究》2003年第3期,第3—16页。等。这些成果在比较中确立起中国音乐美学独特的理论品格。

可以说,“一个学科是否具有长久生命力,关键就是要看其学科方向凝练及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认识是否到位。这既要立足于既有研究成果与研究特色的总结,更应该面向未来、瞄准前沿。”杨旭东《创办国际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和国际化的推动作用》,《科技与出版》2018年第9期,第24页。《音乐研究》载文紧跟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学术前沿,拓展了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论域,推动着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

三、从培育音乐美学人才队伍看《音乐研究》的助推作用

《音乐研究》六十年来,汇聚了许多代表性的、具有学术影响力的音乐美学家及其成果,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专业学术研究队伍。其中,老一辈音乐美学家有吕骥、钱仁康、阴法鲁、赵沨、吉联抗、武俊达、李焕之、郭乃安、李纯一、孟文涛、伍雍谊、周大风、李业道、姚思源、叶纯之、茅原、吴毓清、叶传汗、谷音、赵宋光、周畅、何乾三、于润洋、张前、廖家骅、蔡仲德、王宁一、孙星群、修金堂、曹利群、李曙明、居其宏、罗小平、王次炤、曾遂今、修海林、刘承华、蒋一民、韩锺恩和黄汉华等,中青年音乐美学家有杨燕迪、宋瑾、明言、苗建华、冯长春、项筱刚、李晓冬、何艳珊、柯扬、何宽钊、李姝、伍维曦和高拂晓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勤勉探索,发表了一批反映学科前沿的学术成果,拓展了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论域范围,提高了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研究的深广度;并且,这些成果是中国音乐美学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教学与科研的重要素材,必将在中国音乐美学学科人才培养、学位点建设及学科发展方面发挥出积极的助推作用。

四、从持续关注音乐美学进程看《音乐研究》的助推作用

六十年来,《音乐研究》持续关注中国音乐美学进程,不断刊发中国音乐美学前沿成果,在得到中国音乐美学学科“滋养”的同时,又通过引导学科建设、引领学术创新、促进人才培养,“反哺”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

《音乐研究》创刊之初,音乐形象、音乐内容与形式问题是音乐美学界关注的焦点,李焕之、茅原、曹凯、周大风和郭乃安等一批具有超前意识的音乐美学家,他们结合音乐实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相继刊发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同时,挖掘整理与诠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遗产也得到学界的重视,涌现出李纯一、吕骥、吉联抗、吴毓清和蔡仲德等音乐美学家及相应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何乾三、于润洋、蒋一民、黄汉华、柯扬和高拂晓等人的西方音乐美学研究成果,以及吕骥、李焕之、叶纯之、赵沨、廖家骅、张前、修海林、罗小平、王次炤、曾遂今、居其宏、韩锺恩、杨燕迪和高拂晓等相关音乐创作美学、音乐表演美学、音乐美育、音乐批评美学、音乐心理学美学、音乐社会学美学及音乐美学比较研究等交叉学科成果的发表,凝练起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研究方向,形成了中国音乐美学学术研究队伍,对于推动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结 语

汇集六十年《音乐研究》之中国音乐美学成就,我们可将其对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助推作用做如下概括。

其一,从刊载音乐美学学科成果的视角看,六十年《音乐研究》载文从译介国外音乐美学成果到挖掘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资源,从总结国外音乐美学研究经验到构建中国音乐美学学科体系,逐步展现出一批矗立于学术前沿的成果,凝练起具有明确指向的中国音乐美学学术方向,汇集起一批有学术追求的研究队伍,逐步完善了中国音乐美学学科体系,彰显出应有的助推作用。

其二,从拓展音乐美学学科论域的层面说,六十年《音乐研究》载文不仅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研究板块,并且拓展了音乐美学研究论域,在音乐美学基本命题与范畴、中国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以及音乐美学交叉学科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前沿成果。这些成果“对科研或学术探讨的选题重点、研究方向、学科发展以及观念更新、方法运用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所具有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朱大明《 发挥科技期刊学术导向作用的途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年第5期,第711页。。

其三,从培育音乐美学学科队伍的视域论,六十年《音乐研究》载文汇聚了一批学科拔尖人才,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研究队伍。他们在各自学术方向里勤于专研,产出成果。这些成果是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的支撑,也是中国音乐美学科研及教学的资源,必将在中国音乐美学学科进程中发挥出重要的助推作用。

其四,从持续关注音乐美学进程的角度讲,六十年《音乐研究》立足中国音乐美学学术前沿,持续关注中国音乐美学学术动向,从创刊之初刊载音乐美学基本范畴研究成果,拓展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美学研究诸论域,对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总而言之,《音乐研究》六十年来不断刊载中国音乐美学成果,拓展了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论域,培育了一支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在中国音乐美学学科进程中发挥了持续的助推作用。

猜你喜欢

美学学科音乐
【学科新书导览】
盘中的意式美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超学科”来啦
音乐
“妆”饰美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