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美学的巨大成就及其最新总结

2019-12-18周锡山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理论

周锡山

中国美学历史悠久,成果众多,取得丰富而巨大的成就,而且在有些方面取得了超越西方的巨大成就。可是在反传统思潮占据文坛、学坛的20世纪,由于学界已习惯以西方文化观念为中心的视角来观察和评论中国文化包括美学,所以对中国美学产生了种种的贬低和偏见。其中流行最广的一个偏见即:中国美学缺少全面、系统的专著,中国美学没有体系和严格规范的范畴、概念,中国美学家的论述和著作多属个人经验式或感悟式的零星观点,往往仅是零碎的片段,叙述含混、朦胧,尚未产生科学的严密的理论。总之,中国不及西方。这是用西方的标准来看待中国美学的错误结论。

这个错误的结论脱离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实践。第一,中国古代诗文本身是文字艰深、思维精妙的高难度的文学创作,而且诗文的篇幅与长篇叙事诗、小说、戏剧相比,短小而精炼。这与西方自古至今用通俗语言撰写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中国古代学者的评论和不少诗文理论著作,具有大量的零星的甚或片言只语的评论,有时文字艰深或玄妙,思维活跃而且常呈跳跃性的展现,表达上却常常点到为之,简要而生动。此又因当时读者的欣赏水平高,都能心领神会,故不必作明晰解释,而今人则深感领会和阐发之难。

实际上,有不少古代诗话词话等著作,看似是零碎的观点的连缀,综合其全书,实有其理论体系在其中。程千帆先生在晚年日记中说,“古典文学批评的特征”是“体系自有,而不用体系的架构来体现,系统性的意见潜在于个别论述之中,有待读者之发现与理解”。①转引自蒋寅、孟繁华:《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

第二,中国古代美学颇有体大思精、体系完整的美学著作,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清初李渔《闲情偶寄》等。尤其是中国美学特有的两种体裁,即诗话和评点,数量众多,内容精彩纷呈。其中尤如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用诗体论述诗歌美学,南宋严羽《沧浪诗话》阐发诗歌创作的美学原则,尤其是清代的诗学著作,数量巨大,有很多诗话、词话、曲话、文话和美学著作,例如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等,学术性强,宏观和微观兼具,有体系,有理论。

第三,以明末清初的金圣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和《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为代表,小说和戏曲的评点文学进入高峰。这些评点著作结构严谨、论述精详,建立了完整的叙事文学的美学体系。钱钟书先生在《读〈拉奥孔〉》中举了金批《水浒》的例子:“我所见古代中国文评,似乎金圣叹的评点里最着重这种叙事法。”并认为拿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与莱辛《拉奥孔》的主要理论贡献“富于包孕的片刻”相比较,金圣叹比莱辛更早就有了这个理论贡献。②钱钟书:《读拉奥孔》,《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4-45页。此外,诗话(包括词话、曲话、文话)和评点,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著作体裁,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史做出的巨大而杰出的贡献。③参见拙文:《论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艺术美学新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第四,中国美学的众多杰出成果是世界上独有的,例如诗教说、文气说、神韵说、境界说和灵感论、天人合一说等,取得了独家领先的成就。④参见拙文:《论汤显祖的文学理论及其文气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6辑)、《南北宗·神韵说·灵感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9辑)、《传统诗教的智慧教育及现代意义》(《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45辑)等。以情景交融说为例,西方美学家虽然经过100多年的努力,却依旧未能建立起这个理论,而中国则于此独步天下。⑤参见拙文:《情景交融说的中西进程简叙》,《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近代王国维在晚清发表的《人间词话》,更建立了20世纪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以中为主、三美(中国、印度和西方美学)皆具”的意境美学理论体系。①参见拙著:《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第五,文艺美学是在中国诞生并发达的,②杜书瀛和张晶也都持这个观点,参见蒋寅、孟繁华:《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尤其是儒(孔孟)、道(老庄)、《文心雕龙》、金圣叹、王国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史最重要的5大家,从揭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塑造和改造人的灵魂、宏观与具体结合地总结和指导创作与鉴赏实践这3个角度看,这5大家的成就远超过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叔本华5大家。③参见拙文:《评点文学的最高峰金圣叹》(2010年1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系的讲座讲稿)。

总之,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宝库数量巨大,名家名作林立;成就高超,精彩观点层出不穷,取得了至少可与同期整个西方媲美的伟大成就。

中国美学罕有伦比的巨大成就,早就需要一部《中国美学史》给以完整记载和总结。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学大家宗白华主编的中国第一部《中国美学史》④宗白华:《美学散步》和《艺境》等文集中都言及此事。原已列入全国高校统编教材的出版计划。宗白华先生非常兴奋,多次与老友汤用彤议论此书的写作。⑤宗白华:《漫话中国美学》,《艺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73页。其60年代初的研究生林同华回忆:“60年代,宗先生开始主编《中国美学史》,还同汤先生谈到研究中国美学的特殊方法和见解。汤、宗两位先生都从艺术实践所总结的美学思想出发,强调中国美学应该从更广泛的背景上搜集资料……以后,编写《中国美学史》的工作,由于参加者出现了意见分歧,没有按照宗先生的重视艺术实践的精深见解和汤先生关于佛教的美学思想的研究方法去尝试,终于使《中国美学史》的编写,未能如朱先生撰写《西方美学史》那样顺利问世。”⑥林同华:《宗白华全集·后记》,《宗白华全集》第4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776页。宗白华先生的撰写宗旨和重要想法,在当时难以通行,他只能放弃这部教材的编写,致使中国第一部《中国美学史》未曾正式开步就无疾而终。改革开放以后,宗白华先生已经年迈,无力撰写《中国美学史》,自1979年起先后发表了《中国美学史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关于美学研究的几点意见》和多篇专题文章,不仅有精彩的中国美学的总论文章,而且分别叙述了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和园林诸领域的美学观点;并在王国维意境说已经完整发表的情况下,另辟蹊径,阐述了他体会和提炼的意境理论,非常难能可贵。

宗白华先生发表了许多精彩的观点,给后学以很大的指导,可惜他没有机会撰写完整的中国美学史著作,只是拉开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序幕。现在祁志祥教授的《中国美学全史》出版,是中国美学的巨大成果的最新总结。

祁志祥《中国美学全史》(以下简称《全史》)体大思精,从先秦到当代,打通古今,艺术门类齐全,全面完整地写出了中国美学的历史面貌。我赞成陈伯海先生赞誉此书“集大成”和毛时安先生赞誉此书因内容丰富全面而具有工具书的作用,且因作者具有大胸怀,以大手笔的写作,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大气场。我个人的阅读体会,具体说来,该书可以归纳为以下6个重要贡献。

一是该书的理论叙述,以中国哲学为指导,用中国美学的概念和理论语言梳理中国美学史。作者熟稔西方美学,又因美这个概念是西方首创的,该书能游刃有余地适当引用和比照西方美学的重要概念和论述,但是完全避免了以往不少中国美学史著作以西方的理念和概念来评论和分析、硬套的弊病。例如最常见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术语,该书全部避开不用。

二是该书在体例上有一个创新,全书5卷中的第1卷,以整整1卷、占全书1/5的篇幅,总论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的总体问题——美学、美与中国古代美学精神。

该书的第1卷之前,作为全书的开首,是前言。这篇前言总结已有中国美学史著作的得失,以明确坦率的观点,具体指出其不足,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为该书写作的后出转精的特色和目标。该书对宗白华之后、该书之前的重要美学史著作,如李泽厚、刘纲纪和叶朗的《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大纲》的严厉批评,说理充分,很有说服力,从而彰显了该书撰写的必要性,以及该书与前不同、有所突破的重要意义。这篇前言与第1卷在内容上有呼应。

第1卷在内容结构上也有创新,在第1章谈定义、考察范围,第2章提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这个独创性的总论之后,第4、5、6章分别综论儒家美论、道家美论、佛家美论,中国古代三大文化主体儒家、道家、佛家对美的24个重要观点。第7至11章,以5章的篇幅,论述中国美学的5大问题,即中国文学与美的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主体表现精神、艺术审美特征、美感特征和审美方法论,其中着重还论述了中国美学最重要的意象说和意境说。

而第1卷论述的儒道佛3家美学的重要观点,自其创始、发展和最后形成及影响,过程分明,因此各篇犹如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史,是一种以观点和概念为阐发主体的美学史。

该书第1卷即第1编取得的理论成就,建筑于作者多年著述的积累。祁志祥多年前即已出版《中国古代文学原理》①祁志祥:《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②祁志祥:《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和《中国美学原理》,③祁志祥:《中国美学原理》,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为《全史》第1卷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的绪论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国文学原理的表现主义体系并详加论述,其主要观点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观念是“内重外轻”,即以治心为本,这是从古代中国学者以国为家,以人为本,“治国平天下”,最终归结为“齐家修身”“正心诚意”的价值取向转换而来;于是中国文学尊奉“文,心学也”“文以意为主”的心灵表现的观念。这种表现主义的文学观念,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艺术之“神”,是统帅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根红线。接着作者还比较中国表现主义文学作品的审美接受不同于西方文学接受的特点。西方讲文学接受,是“披文入象”,通过文学语言把握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中国古代讲文学接受,则是“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把握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进而指出:由于古代作品大多讲究含蓄不露的传达,所以读者对于作品中的“意”,往往不是一下子能看见的,而是要通过“一唱三叹”“反复涵咏”,慢慢咀嚼回味才能领略的。

这些观点,明显形成了《全史》的基础。而依据其博士论文《中国古代美学精神》改定而成的《中国美学原理》,在全书的论述中都能将各个理论概念和重要论述从原创到发展的各重要阶段的重要观点进行罗列、排比和归纳,在这个基础上以明晰精当的语言提炼出各种概念和论述的定义及派生的后起的新义,最后作出总结性评价性的结论。全书都与西方古今的论说作出颇为精当的异同比较和评价。如西方美学中虽然也有以道为美的观点,但西方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可为美的“道”更多地倾向为一种知性概念,以“理式”“理念”为美,实即以“真”为美,而不像中国美学认为的“道”鲜明地体现为道德概念,以“道”为美,即以“善”为美。的确,中国古代道德与艺术合一的观念,并因此而产生的“文以载道”思想,指出其合理性,分析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在论述中还能深入到文学艺术家之内心。

当今不少著作,在理论难点上往往含糊其辞。而《中国美学原理》在前人没有理清的众多疑难麻烦之处,下了很大的研读工夫。全书尤其是作为重点的中编“美的殊相”,对中国美学的各种大小概念和理论观点,都能避开不少论者惯用或生硬套用的西方理论语言,使用清楚、明白、晓畅而且要言不烦的本民族的现代语言说出其定义、派生义和理论精粹,综合哲学、诗论、文论、戏曲理论、书画理论,并运用语言文字学,全面地给以理论的阐发和评价,观点鲜明,评价正确,充分显示了作者经过长年深思熟虑和理论写作所积累的深厚学术功力。如“道家美论”第2章“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限通向无限”,共分“神而不知其迹曰妙”、释“玄”、释“远”、释“逸”“古”“苍”“老”和释“神”“微”“幽”“绝”,将玄妙难解的道家美学概念和思想,用明快的语言解释和阐发。如释“神”,首先列出《易传》《尚书》《孟子》和唐代画论中的观点和论述,然后作者再补充说:“阴阳变化,无所不通,而又不留痕迹,不可知之,这就是神妙的‘神’。”其中不少观点,在《全史》得到继承。

有这么坚实的基础,《全史》在绪论列出中国美学史的分期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第1编就能高屋建瓴地论述美学、美和中国古代美学精神,全面深入、详尽地论述了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流派和概念,使第1卷的论述,成为中国美学门类史、流派史和美学概念史。这与全书的主体部分,即以名家名作为主要叙述内容的美学史,相辅相成,融为一部非常完整的史论结合的中国美学史。

第1卷体现了该书史论结合的特点。第1卷的总论,梳理和论述了美学史发展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并形成理论指导,以后4卷,就能够线索众多而面目分明、内容丰富而避免繁杂,分述名家、名作和著名理论连缀成完整而有序的美学史。

三是对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正确把握是本书的一个重要成绩。例如该书第1卷第3章第5节“同构为美”,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作为中国美学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①祁志祥:《中国美学全史》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前言”第13、137、135-139、172-173页。又指出天人合一同源同质,同构互感,②祁志祥:《中国美学全史》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前言”第13、137、135-139、172-173页。并展开讨论。③祁志祥:《中国美学全史》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前言”第13、137、135-139、172-173页。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现已出版的众多中国美学史著作,和众多中国古代哲学研究著作对此缺乏认识,更无力掌握天人合一的实质,④祁志祥:《中国美学全史》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前言”第13、137、135-139、172-173页。该书则以《吕氏春秋》的论述为根据,清晰介绍古人对这个问题的精当认识。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文献掌握工夫、观点正确与否的辨别工夫和论题阐发的出众能力。

四是本书论述的门类齐全,超过所有现已出版的各种美学史著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祁志祥撰写《全史》的古代部分,既汇集了儒、道、墨、法、佛、玄等各派的哲学美学,又全面观照了诗、文、书、画、音乐、园林各种艺术门类,成为一部完整的中国美学史。

在材料引证方面,各个时代的诗论、词论、曲论、文论、戏曲和小说理论、书论和画论、音乐理论、园林理论中反映的美学思想,旁征博引,琳琅满目。

尤可注意的是,尽管该书第2卷至第4卷在中国古代美学史的叙述中,儒家美学、道家道教美学、佛家美学始终是同时并进的3条哲学美学线索,但是该书突出了儒家为主体而道家与佛家为辅助的美学史真相。

因此该书实现了宗白华先生的遗志,同时也克服了宗白华先生所说的“特殊困难条件”,显示了中国美学史的丰富多彩,从而也传达了宗白华先生所赞美的中国美学史的“特殊的趣味”。

五是该书的名家和名作的评论,多有精义。例如《世说新语》专列一节,提炼其中人物言论中的美学成分,做了颇为精当的分析和评论。因篇幅所限,不再详细举例。

六是该书的佛教美学的内容丰富、完整,是中国美学史著作的一个重大突破。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中国学术界经过1000多年的努力,将整个佛教宝库吸收为自己的文化的一部分,到宋代终于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和互补的宏伟格局,并形成新的文化高峰。王国维和陈寅恪两先生都认为宋代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峰,其最基本的认识基础也即在此。中国文化于明清两代继此前进,最终形成了我们今日所必须继承并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发展并取得现代中国文化繁荣和昌盛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美学也是如此,中国美学是儒道佛三家鼎立和互补的宏伟而精深的美学。佛教对中国文学和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文化和美学已成为中国文化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祁志祥:《中国美学全史》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前言”第13、137、135-139、172-173页。作者对此有非常清醒和深刻的认识,曾出版《佛教美学》③祁志祥:《中国美学全史》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前言”第13、137、135-139、172-173页。和《佛学与中国文化》。④祁志祥:《中国美学全史》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前言”第13、137、135-139、172-173页。两书完整和深入地论述了佛教美学,将不少人视为畏途的艰深的佛教美学语汇,给以清晰的解释和明了的阐发。有此丰厚基础,该书的佛教美学内容丰富而完整,论述深入而精到,就很自然的了。当年宗白华和汤用彤先生关于中国美学史必须充分涵盖佛教美学的观念,在该书中有很好的贯彻。

因此,祁志祥的《全史》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中国美学的巨大成就,既是他独创的优秀学术论著,也是前辈宗师殷切期望后学的产物。其重大意义有此可见。

猜你喜欢

宗白华美学理论
盘中的意式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外婆的美学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我们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纯白美学
论宗白华的艺术意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