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CCM理论下汉语名词“时间”的多义性研究*

2019-12-18刘慧于林龙

外语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多义性义项时间

刘慧 于林龙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130024)

提 要:学界对词汇多义现象有多种处理方案。在评述英语名词time 多义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汉语名词“时间”的多义性。研究发现:“时间”的语义网络包含【时段】【时点】【时节】【时限】【机会】【计时单位】【时光】【有施事能力者】和【有价值物】义项。运用LCCM 理论框架中的词汇倾向解释上述义项的区分,但在运用形式选择倾向标准时,与英语注重对time 自身特征分析不同,汉语更重视“时间”的前、后搭配。为进一步验证上述义项区分假设,本文借助UAM CorpusTool 3 和Antconc 3.2.1 分析BCC 语料库路遥子语料库(LYBCC)中“时间”的搭配和语义偏好,结果与根据词汇倾向标准区分的义项结果一致。这不仅说明“时间”的多义性特征,也论证LCCM 理论的语言类型学意义。

1 引言

时间问题贯穿西方哲学史,哲学家们未曾停止过对时间的思考。然而,时间并不是哲学界的专宠,语言学界也从微观入手多角度探讨时间的意义。本文在Evans 的启发下,从语言使用实例切入,依据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式理论(Lexical Concept and Cognitive Model Theory,下文简称LCCM 理论)考察汉语名词“时间”的多义性,拟回答以下3 个问题:

(1)汉语名词“时间”有哪些义项;

(2)LCCM 理论框架下多义词的义项区分标准如何应用于汉语名词“时间”的义项区分;

2 英语名词time的多义性研究评述

词汇多义现象有多种阐释理论。语义学重在从语言形式和内部生成规则分析词汇多义性;语用学主要探讨语境如何作用于语言意义的生成;认知语言学从概念层面研究词汇多义现象,目前其观点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崇(Lakoff 1987,Brugman 1988,林正军 杨忠2005,黄月华 潘卫民2012,孙毅 杨秋红2013,腾敏 朱哲2015)。

就英语名词time 多义性而言,Lakoff 和Johnson(1980)认为,时间的多义性是不同隐喻概念化的结果。然而,概念隐喻理论对时间意义的阐释面临隐喻识别、心理现实性、义项区分、语用因素影响等问题。Tyler 和Evans 就如何区分义项的方法论问题提出规则性多义理论框架(Principled Polysemy)(Tyler,Evans 2003;Evans 2004),Evans(2005)用它分析 time 的多义性。Time 的语义网络包含“持续”“瞬间”“次数”“事件”“基体”(matrix)“施事”“计量体系”和“商品”8 个义项(王馥芳张云秋2005:475),其中“持续”义项作为中心义项,其他义项通过经验相关或语用加强过程与中心义项产生关联。

然而,无论是规则性多义理论框架还是time的语义网络都存在不足之处。规则性多义理论框架的关注点是方法论,对语义的功能有所忽视,也未明确义项的产生与语境的关系。Evans(2009,2010)注意到这些不足,提出LCCM 理论,并结合该理论再次阐释time 的多义性(Evans 2009,2015)。就time 语义网络而言,其完整性有所欠缺(赵永锋2006:318),如 time 的 a suitable moment①义项在其语义网络中并没有体现。与此同时,基于英语语言事实语料的论述在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略显不足。为此,本文尝试以LCCM 理论为框架,重点考察汉语名词“时间”的多义性,同时运用语料库的方法对其进行验证以说明“时间”的多义性特征。

3 汉语名词“时间”多义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3.1 LCCM理论概述

Evans 搭建LCCM 理论框架的初衷是解释语言使用中的词义多变问题。他从语言使用角度出发,在词汇表征层面区分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语言系统是词汇编码的语言知识,概念系统则是经词汇触发而通及的非语言知识(Evans 2009:xi)。两个系统分别对应LCCM 理论中词汇表征的象征单位(symbolic unit)和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象征单位包含语言形式载体(vehicle)和词汇概念(lexical concept)。语言形式载体规约化地与词汇概念相连(同上:74),词汇概念编码语言内容,通过语言外显高度图式化和参数化的语言知识,是象征单位的语义极。同时,词汇概念触发通及非语言信息(包含感官—运动知觉、本体感受、内省状态、情感、内心感受、认知状态等),即认知模式(同上:xi)。它们之间的互动促成话语意义的生成,这些互动实则是词汇概念的选择和融合。词汇概念选择是特定话语中语言形式识别其最为恰当的词汇概念的过程;融合则是词汇概念的整合和相应认知模式激活的诠释过程(同上:215)。这也是LCCM 理论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语义组构。

图1 LCCM 理论框架(同上:75)

3.2 LCCM理论下的多义现象分析

Evans 认为,多义现象的产生或源于语言知识,或源于非语言知识,也就是LCCM 理论中的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式。它有2 种状况。(1)多义词的义项是语言系统中新概念词汇的生成。一种语言形式载体通常与多个词汇概念相连,组成词汇倾向(lexical profile),即词汇概念与其他词汇概念在语义和形式上的习惯性搭配,主要包含语义选择倾向和形式选择倾向(同上2015:11)。如果词汇概念在语义或形式上呈现出与现有词汇概念不同的倾向,该词汇概念即为新的词汇概念,词汇呈现出多义性。(2)多义词的义项是语境中义项的识解问题。多义词的义项被存储在记忆中,这些义项是与语言形式载体相关的词汇概念。一般而言,一个词汇概念可通及多个认知模式,形成意义潜势(semantic potential),构成认知模档(cognitive model profile)(戴忠信王科敏2011:955),而语言使用中多义词的多重义项也就是认知模档中激活的不同认知模式(Evans 2015:10)。

Evans 认为,英语名词time 多义性产生的原因是新词汇概念的生成。在语言使用中,语言形式载体time 关联“持续”“瞬间”“事件”和“基体”多个词汇概念。在不同的话语中,time 呈现出不同的词汇倾向,即形式和语义选择倾向。在形式选择倾向方面,time 作为主语在是否是可数名词、物质名词,是否被冠词、量词、代词或物主代词等修饰表现出相异的倾向;在语义选择倾向方面,time 的词汇概念编码不同的运动特征,且描述运动特征的词汇概念与time 自身相兼容(同上 2009:142-146)。因此,Evans 认为time 关联不同的词汇概念,具有多义性。本文受Evans 启发,尝试运用LCCM 理论考察汉语语言事实中“时间”的多义性。通过“时间”使用的具体实例解析“时间”的词汇概念,从而论证LCCM 理论的语言类型学意义。

研究人员发现,近一半的安全座椅与汽车座位并不合适。近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50辆家用汽车的座位及60个安全座椅(共3600个组合)进行了安全测试,结果发现,座位角度与弹性头枕的位置导致42%的安全座椅与汽车座椅无法完全兼容。

4 汉语名词“时间”的义项分析

依据《现代汉语词典》(2016)和《现代汉语多义词词典》(2001)的释义,“时间”包含【一段时间】【时间里的某一点】和【物质运动中的一种存在方式】3 个义项。然而,我们通过对语料库中语料的观察发现,“时间”不仅包含词典中的义项,还关联其他义项。根据“时间”在下列例句中的语义,我们暂且假设“时间”包含【时段】【时点】【时节】【时限】【机会】【计时单位】【时光】【有施事能力者】和【有价值物】9 个义项。

①时间不知不觉过了四个钟头……【时段】

②午饭时间已经过了,食堂里现在没有什么人。 【时点】

③秋收时间,家家户户都很热闹。 【时节】

④完成这项任务的时间还没有到。 【时限】

⑤他错过了找工作的最佳时间。 【机会】

⑥北京时间12 点整。 【计时单位】

⑦时间一去不复返。 【时光】

⑧时间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皱纹。 【有施事能力者】

⑨时间就是金钱。 【有价值物】

例①中的“时间”说明有起讫点的4 个小时,强调一段时间。它的义项可以被表达为【时段】。例②中的“时间”与例①不同,明确指向午饭开始时的具体时间点,对应的义项是【时点】。例③中“时间”点明现在是秋天收获的季节,我们将其义项表述为【时节】。例④中的“时间”指向工作规定的完成时间,也就是完成的期限。所以,它的义项是【时限】。例⑤中的“时间”侧重于表达找工作的时机、机会的含义,其对应的义项是【机会】。例⑥中的“时间”表示以北京时间为计时单位。因此,其义项表述为【计时单位】。例⑦中的“时间”侧重于表达时间流逝的不可逆性和时间的无限性,所以其义项表述为【时光】。例⑧中的“时间”被赋予人的能力,改变人脸的状态。所以,它的义项可以被表述为【有施事能力者】。例⑨中的“时间”被比喻为金钱,金钱有价值,所以我们需要珍惜,这凸显时间的价值性。所以,它的义项是【有价值物】。由此,我们发现“时间”的语义网络包含以上9 个义项。

5 LCCM理论下汉语名词“时间”的多义性

根据Evans 的观点,LCCM 理论中的词汇倾向,即语义选择倾向和形式选择倾向,可判断词汇概念的异同。我们将据此标准来判断“时间”的词汇概念(义项)。

5.1 语义选择标准

“时间”的词汇概念都可以与表示“过、到、临近”等动词谓语连用,表示时间运动的性质。不过,与这些词汇概念搭配的动词谓语在运动的具体性质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表示【时段】和【时节】的“时间”运动特征可与主体感受相关,说明时间运动的快或慢。同时,它们强调时间运动的持续性。不同的是,【时节】的词汇概念需与表达季节、时节和时令等具体词汇概念共现,而【时段】可单独表达语义,也可与具体时间段、数量词“一段”、形容词“长、短”等共现。对于【时点】而言,它侧重于表达事件发生或运动中的具体时间点,不限于事件发生的起点、终点,突出时间运动的瞬时性或事件性。当“时间”表示【时限】时,它既可以指一段时间也可以指某个时间终点,指明时间的持续性或事件性,但与前几者的差异在于,此时的“时间”需指向某项工作或任务。“时间”的【机会】词汇概念突出时间作为某事件完成的客观条件,而通常情况下指有利条件,此时时间运动的特征需要通过“利用、错过、抓住”等词汇概念凸显。【计时单位】词汇概念的产生需要时间测量单位标准,所以此时“时间”的运动是依据物理时间标准进行的规律性运动,体现时间的可测量性。当然,“时间”的运动也可重在表达时间的流逝,说明时间运动的不可逆性和无限性,这就是“时间”的【时光】词汇概念。【有施事能力者】和【有价值物】的词汇概念在语义选择上也具有区别性特征。【有施事能力者】的词汇概念更强调时间被赋予人的施事能力,突出时间运动的塑造性:它能改变人、事物或事件等的原有样态,所以在动词谓语选择上多与表示施事行为的动词共现。【有价值物】词汇概念与前者的差异在于“时间”被比喻为有价值的事物,以比喻的方式通过“珍惜、浪费”等词汇概念传达时间运动的稍纵即逝特征。所以从语义选择标准来看,语言形式载体“时间”关联【时段】等不同的词汇概念,组成“时间”的语义网络。

5.2 形式选择标准

就形式选择标准而言,“时间”作为名词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没有特定的选择倾向。但我们考察后发现,表示【时段】词汇概念的“时间”能被数量词或短语修饰,表示【时节】的词汇概念需与表达季节、时节或时令等名词共现,这些名词可以作为定语修饰时间,也可作为宾语与作为主语的“时间”呼应。表示【时点】词汇概念的“时间”能够接在介词“到、从、在”之后,构成介词短语,做时间状语,也可与事件名词搭配,表明其发生的具体时间点,也可与“什么”共现,提问或陈述具体时间。表示【时限】的词汇概念可接在介词“到”之后,如接在介词“在”之后,则需与“以内、以里、以前、之内、之前”等搭配使用。表示【机会】的词汇概念则接在“在”之后,而且需要有褒义定语修饰“时间”。词汇概念【计时单位】【时光】【有施事能力者】和【有价值物】则单独使用充当主语或宾语,该4 个词汇概念在形式选择倾向上并无太大区分。不过,它们的语义选择倾向各自不同,已说明它们是不同的4 个词汇概念。

5.3 发现与讨论

通过Evans 词汇倾向的两条准则我们发现,9个词汇概念在语义选择倾向和形式选择倾向上有各自的偏好,这些偏好使“时间”的词汇倾向具有区别性特征,使语言形式载体“时间”关联9 个词汇概念,组成“时间”的语义网络。

不过,在Evans 对time 的英语语言事实论证中,形式选择标准重在讨论time 作为名词的特征,而汉语中的名词并没有可数与不可数之分,也没有冠词a,an 或the,因此,在讨论汉语语言事实中的形式选择标准时,我们更注重“时间”的前、后搭配,而非“时间”自身的特征。此外,本文汉语名词“时间”的语义网络与Evans 的time 语义网络有所不同,汉语名词“时间”的语义网络包含【时节】【时限】和【机会】义项,但缺少 time 语义网络中的“次数”,合并“瞬时”和“事件”义项。究其原因是汉语名词“时间”无可数与不可数之分,“次数”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而汉语中时间的“瞬时”和“事件”义项区分并不明显,如“上班时间”即可强调开始上班那一刻时间,也可将上班看作一个事件,所以本文并未对两者进行区别。

6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名词“时间”的多义性

6.1 语料描写

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LCU Corpus Center,简称BCC)是以汉语为主、兼有其他语种的在线语料库,是服务语言本体研究和语言应用研究的在线大数据系统(荀恩东等2016:93-96)。由于BCC 语料库检索行下载有限,故本研究选取BCC 语料库的路遥子语料库(简称 LYBCC)进行检索,检索词是“时间”,共检索到421 条检索行,删除2 条重复检索行和1 条无法识别语义的检索行,剩余418 条供研究使用。

6.2 研究方法

依据上文对“时间”义项的判定标准,本研究采用UAM CorpusTool 3 对检索语料的“时间”义项进行人工标注,之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此外,我们使用Antconc 3.2.1 进行数据检索和分析,观察“时间”的搭配以及语义偏好。

6.3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UAM CorpusTool 3 人工标注后的“时间”义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 LYBCC 的 418 个实例中,“时间”的【时段】【时点】和【时光】义项使用频数较高,分布是340、47 和14,对应的频率分布是81.34%、11.24%和3.35%,其中【时段】义项使用的语言实例最多;【计时单位】【时限】【机会】【时节】义项的使用频数较低,分布是9、3、3 和2,对应的频率分布是2.15%、0.72%、0.72% 和0.48%;而【有施事能力者】和【有价值物】义项的语言实例频数是零(参见表1)。

表1 汉语名词“时间”义项使用分布情况②

我们推测语料中未出现【有施事能力者】和【有价值物】义项的原因是语料范围的局限。为此,我们在BCC 语料库中以“时间..金钱”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发现包含“时间就是金钱”“时间不是金钱”和“时间即是金钱”的检索行共16 条,都说明时间的价值和宝贵性特征。当我们以“时间改变时间创造”为检索式进行检索时,发现“时间改变世界万物的性质”等例句,突出时间具有的施事能力。可见,“时间”的【有施事能力者】和【有价值物】义项被表征在语言使用的真实例证中。只是由于选用语料的限制,这两个义项的真实使用情况未能充分体现。综上所述,“时间”的多重义项在真实的语言实例中均有表征,也就意味着这些义项可单独用在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境中。

为考察“时间”多重义项在语料中的使用情况,本研究使用Antconc 3.2.1 观察语境中词的搭配和语义偏好,结果参见表2。

表2 汉语名词“时间”义项的搭配和语义偏好

表2显示,“时间”义项虽在搭配上有相同之处,但在语义偏好方面呈现出不同特征,这与E-vans关于词汇倾向标准只需满足形式或语义倾向标准的论述一致。可见,义项的区分只需满足词汇倾向两条标准中的任意一条即可。须要指出的是,由于汉语名词没有可数和不可数之分,所以汉语语言事实在形式选择倾向标准上更注重其前、后搭配的共现和兼容性,表现在义项上则是“时间”没有“次数”义项。所以,我们在运用Evans 的词汇倾向标准时可根据语言特点进行本土化研究。

7 结束语

本文从汉语名词“时间”的使用情况考察其多义性,以期回答3 个研究问题。第一,“时间”是由【时段】【时点】【时节】【时限】【机会】【计时单位】【时光】【有施事能力者】和【有价值物】9 个义项组成的语义网络。这与Evans 基于英语事实构建的time 语义网络有所不同,即汉语“时间”没有“次数”义项,合并“瞬时”和“事件”,这主要由于汉语名词没有可数和不可数之分,事件名词在表达“瞬时” 和“事件” 时区别性较小。第二,LCCM 理论中的词汇倾向为我们区分汉语名词“时间”义项提供参考,但当形式选择倾向标准应用于汉语语言事实时,它更重视“时间”的前、后搭配,而不是“时间”作为名词本身的性质。第三,前两项研究结果通过语料库中的搭配和语义偏好得以验证。以上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论证LCCM 理论的解释力,明确其语言类型学意义。国内研究者可多关注Evans 的理论及其发展,进一步开展相关本土化研究。此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多义词时,多观察语言使用的语义选择倾向和形式选择倾向,以使语言意义表达得更适当、更确切。

注释

①义项的解释来自 Wordnet,网址:https://wordnet.princeton.edu/。Wordnet 是由普林斯顿大学设计的一种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大型英语词汇数据库,它的最大特点是将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组合成认知同义词集合,并通过概念语义和词汇关系将这些集合互相连接。

②为了保持中英文一致,表1中的部分内容是根据UAM CorpusTool 3 生成图翻译而成。

猜你喜欢

多义性义项时间
马雅可夫斯基讽刺喜剧《臭虫》再解读
浅谈古典诗歌意象的多义性解读
时间消灭空间?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以“1”为基础的数学教学探究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