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族民间美术元素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运用

2019-12-17彭柳荣杜文秀

艺术评鉴 2019年21期
关键词:羌族学前教育美术

彭柳荣 杜文秀

摘要:藏羌民族民间艺术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建设可利用的重要资源。通过对其借鉴达到传承及保护、学习与创新的良好循环。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在这里孕育了许多值得挖掘和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如何将这些有利资源很好的运用在学前教育课堂上去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必将是形成美术类特色课程的最好途径。

关键词:羌族   美术   学前教育   课程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139-03

“少数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反应了各民族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不同的地域特征,浓厚的民族文化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展现出的是各具特色的生活气息与艺术特色。”[1]我们地处四川这个多民族交融的地区,藏、羌、回、汉、彝等各民族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是羌族这个最古老的民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挖掘和继承的珍贵遗产。我们身处在这样的便利的地域环境下,如何将羌族民间文化融入课堂,以此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开创新思维新格局等有着重要意义。

一、羌族的民族民间艺术

古羌民族是一個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古羌人源于西北游牧民族,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的迁徙,从茂县营盘山窑址考古发现能得到佐证。营盘山古羌人在5500多年前就从西北迁徙到茂县营盘山,因为从出土的陶器型类明显带有甘肃马家窑文化特征。羌人的这几次迁徙形成了东西两大区域分布即四川、青海以及西藏地区迁入四川,即今天居住于阿坝地区的羌族。明末清初时,还有一部分羌人从四川迁往贵州铜仁地区,至此羌族的格局基本成型。稍微梳理下迁徙线路我们就可以大概得知羌族主要部落从以下几个地区进入阿坝定居:第一条线路即从甘肃陕西越过秦岭进入松潘,顺岷江而下到茂县、汶川等地沿途定居;另外一条线路即从青海甘肃进阿坝地区,然后顺杂谷脑河谷而下沿途定居。从这个简单的历史时间轴中我们可以看出,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是一个在迁徙过程中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的民族,它创造出了璀璨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羌族人民是一个崇尚美和创造美的民族,羌族的民间艺术形式众多,“主要表现在羌族的服装装饰和饰品配物、建筑和建筑装饰等方面,表现形式有手绘彩图、刻板与木刻印制、手工挑花刺绣、剪纸、雕刻、面塑、泥塑、释比图经彩绘等方面,它的创造者主要是羌族释比。”[2]以下笔者截取几个较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进行阐述。

羌族服饰,羌族是一个万物崇拜的民族,他们崇拜天地、崇拜山水树木与飞禽猛兽,他们把万物浓厚而普遍的崇拜自然而然的反映在生活中,“羌人由于把自然界万事万物都视为崇拜对象,因此把对神灵的崇拜变为艺术品,既美化了生活,又体现了自然崇拜的思想感情,因此羌族的挑花刺绣既是艺术作品,又是羌族宗教思想的载体。”[3]羌族保留的最完整的除了建筑、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以外,内涵最丰富最能展现羌族人生活状态的就是羌族服饰,服饰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它成为了羌人展现万物崇拜的一个媒介。在羌族服饰中的羊图腾、牛图腾、猴图腾、万字纹和祥云边等图案都以刺绣形式呈现。图腾是一种民族文化符号,这些图腾纹饰多绣于胸前、裙摆以及鞋面上,人们会根据不同场合和穿者辈分的不同绣上不同含义的图腾纹饰。然而有宗教特殊含义的数羌族释比服饰猴图腾纹饰(羌族巫师),释比做法时必须佩戴金丝猴尖角帽,这是羌文化传承者的最高配置,释比经典《羌戈大战》中有猴的描述。这些人们日常穿戴的颇具民族特色的服装款式折射出了羌人古老文明的历史轨迹和美学思想。

羌族除了信奉“万物有灵”外,也受其他宗教影响如:道教、佛教、藏传佛教、基督教等。如佛教中的万字纹即“卍”字形纹饰,“卍”字为古代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是藏传佛教中最大的神灵之一,因此万字纹在藏族服饰配饰中运用的非常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羌族人逐渐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于是万字纹便开始被羌族人大量使用,万字纹图多绣于领口、袖边、腰带、鞋垫等处,以求平平安安、趋吉避凶。另外就是云朵图案也是羌民族常见的装饰图案,因羌族人多生活在海拔较高的高山上,他们与天离得很近与云相伴,所以羌族人自称是“云朵上的民族”,祥云自有吉祥、祥瑞之寓意,于是羌族人将这样的纹饰绣于袖口、胸前及鞋面等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羌族的“云云鞋”,寓意脚踩祥云、逢凶化吉。

羌族建筑:羌族民居分为石砌羌碉、夯土结构和阪屋等形式,而使用最多最广的就是石砌雕房,羌碉建筑集宗教、战争、居所等功能为一体。碉房多层建筑,底层是圈养牛羊的地方,二层是起居室和火塘,三层是悬挂腊肉谷物的地方,四层为储藏室,顶层是照楼。羌族人通常会将白石头摆成酷似羊角的形状堆叠照楼的四个角。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在门楣、走廊、墙壁、碉楼等房屋各处看见羊图腾的标志,这些羊图腾出现在房屋的各处最重要是用来进贡门神,有幸福安康、家庭吉祥和谐和房屋牢固稳固的寓意,因此羌碉建筑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术资源。

其次是羌族陶艺,在甘肃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许多与古羌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遗迹,其中辛店文化与古羌人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在辛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姬家川、张家嘴类型的彩陶上发现了绘有双勾纹图形,有专家认为双勾曲线的纹饰酷似羊角,这些无非就是羊图腾崇拜的艺术再现。除此之外,在四川茂县营盘山出土了大量远古制作精美的彩陶器物中如彩陶壶、彩陶瓶、杯、碗和工具类的石器石球、箭镞、网坠、染上朱砂的兽牙、鱼骨、贝类等装饰品,都体现出了岷江河谷羌族文化的典型特征。在出土的各类彩陶中,营盘山先民已经具备高超的工艺制作技能和色彩表现力,出土的彩陶图案丰富,生动有趣,彩陶包括动物(变体鸟纹、蛙纹等)、植物(草卉纹、草叶纹、杏圆纹等)、几何图形(垂帐纹、水波纹、狐线纹、圆圈纹等)三大类,绘制笔法流畅、娴熟。彩陶器的造型特征以几何曲线为主,器类有瓶、罐、盆、钵等,不少堪称精品。包括彩陶器在内的部分加工制作精致的泥制陶器,开始逐步脱离日常生活实用性的特征,呈现出礼器化的迹象。”[2]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羊形双耳罐,双耳罐是石棺葬中的重要陪葬品,罐身如羊头而双耳则是羊角的变形,罐身上有羊图腾纹饰形状如羊的眼睛,整个罐型朴实生动,仿佛在见证羌族悠远的历史痕迹。现如今双耳罐已不再是随葬品,它已演变成了羌族人民生活中的陈设工艺和实用工艺作品如水罐、酒器等。羌族酒文化也蕴藏民族美学,酿酒的器皿以及酿酒过程也与宗教、生活、审美思想紧密联系,如酿酒的宗教仪式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特殊节日里,酒就成了一种羌族人民祭祀、喜庆的媒介,围绕着活动的开展,羌族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释比的宗教美术作品如面塑、泥塑等,都会在把酒喜庆当中展现出来。

二、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学前教育美术课堂,开创特色课程

“美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它兼具了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对历代的社会活动和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1]而羌族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若被合理利用在学前教育美术课堂上将对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普遍存在课程模式单一、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虽然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许多研究者也将民族民间艺术的理论教学进行了扩充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大学课堂还是比较欠缺的。”[1]经过田园调查,认为学前教育的艺术教学可以借鉴羌族民族民间艺术,并加以改造创新,结合现代艺术的新思想、新材料、新技法把陈旧单一的美术教学手段重新融合,形成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独具特色的美术课程。

陶艺是中国古老文化之一,在经历了漫长的文化沉淀后它与绘画、雕塑等形成相辅相成关系。陶艺的制作方法有拉胚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和泥条盘塑等方式,它的制作过程是首先将泥土进行淘洗和沉淀后,淘选出最为细腻的泥土作为陶器的原材料,并通过捏、揉等手法将泥土捏制成型后雕刻,然后将泥胚进行晾晒,晾晒干后上釉烧制,这是一个非常繁琐且复杂的过程,并且耗时耗力。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加之陶艺作品制作的繁琐,这样的教学手段将严重的禁锢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动脑能力,学生只会为了学而学,为了完成学分而学,那这样教授出来的学生将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因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岗位所面对的是学龄前儿童,如果我们的教师缺乏创新思维、缺乏挑战和再创造能力,当然不利于学龄前儿童的培养。介于以上思考笔者决定摒弃陶艺的传统授课模式,将现有的羌族民间艺术引入课堂从而让学生在感受生活和热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制作出独具特色的陶艺作品。从史前文化遗存中发现的羌族陶器文化入手,将羌族各类生活器皿制作元素,特别是羌族释比泥塑和面塑技法与民族图案融入陶艺课堂中,让学生们大胆的尝试并创作。笔者在課堂实践之初感觉学生对羌族人民生活的陌生感及对历史文化的不了解,导致他们制作出的器皿缺少生活感悟,使作品表现形式上存在空洞和缺少内涵等不足。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在教授陶艺技能之前先注入民族文化内容,对羌族民间艺术进行分析解释,比如羊图腾在羌族生活中的运用进行详细讲解、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图片、视频、羌族各类生活用品的来历、用途及意义在课堂中展示和剖析,让学生体会羌族文化以及感受古老民族的神秘之美,之后笔者会让学生通过对羌族艺术文化的了解再结合现代艺术形式制作有民族元素的作品,比如陶罐类型:笔者将各时期陶罐展示给学生看,并对不同时期罐的造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陶罐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含义与历史价值。在学生对羌族文化器皿有了深刻感悟之后,笔者才会让学生将羌族纹饰或图腾造型与陶罐进行构思,设计出造型多变并含义深刻的艺术作品。这样设计出的陶艺作品呈现出的是学生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独具匠心的创作思路,在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独立创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及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将羌民族艺术与现代艺术结合,将泥土制作成供人观赏或使用的成品,让学生体会到点泥成金、点泥成作品、点泥成一个世界的喜悦,通过实践中才能实现怎样利用传统羌族美术技艺引导学生从思考到动手来完成全过程,这种课堂形式能帮助我们在继承羌族民间美术的同时再创造新的、有自己想法的作品,形成学习羌族艺术、实践民族艺术于课堂、再把新的美术形式用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良性循环,达到借鉴—传承—保护—利用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羌族民间美术以它的形式美与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它源于羌族历史,他们创造的每一件作品无不表现出这个民族对美的向往和对神的崇拜,用他们自己的双手表达他们自己的内心情感以及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从历史发展到现在,羌族人把他们自己的民俗以及宗教美术作品当成了他们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紧密相关的一种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弘扬传承我们本民族文化更显重要。要让羌族古老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就必须关注对下一代的培养,让孩子们从多方位、多角度、近距离地了解羌民间美术,并能为自己所用,因此在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就植入羌族民间美术内容,加大学生实践课程分量,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认识、掌握羌族民间艺术,吸收它的营养,让他们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和提高审美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赖兵.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高教论坛,2018,(08).

[2]彭潘丹犁,彭代明.羌族“纳啵”与美术特色课程建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3]周毓华.白石·释比与羌族[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羌族学前教育美术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美术篇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