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类高校小提琴教学的民族化改革

2019-12-17周怡杉

艺术评鉴 2019年21期
关键词:民族化小提琴改革

周怡杉

摘要:近年来,综合类高校小提琴教学民族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对于民族化作品学习不重视,对于人文学科的积累不够多。本文尝试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小提琴   民族化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092-02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小提琴作为西方乐器中最具影响力的乐器之一,从20世纪初引进到国内以来,就承担起“引进来,走出去”,即将外国音乐演奏、音乐技巧引进国内,同时也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民族作品传播到世界的任务。经过赵元任、马思聪、李自立、陈钢、何占豪等著名作曲家的创编和努力,以及无数小提琴教育工作者默默的付出,小提琴民族化之路已经初具规模。近几年来,综合类高校也在加强“美育”的号召下,开展了小提琴教学的尝试,并培养了大批社会基础小提琴教育人才。然而,新时代的民族复兴之路,对小提琴的“民族化”道路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亟需新的改革。

一、综合类高校小提琴民族化教学现状与问题

近几年来,许多综合类大学都建立了交响乐团、高水平艺术团等艺术团体,并为各种具有器乐特长的学生提供专业教学指导。因此,大量的小提琴专业学生开始出现在大学校园,然而,学生们接触的多为西洋乐曲,且曲目范围狭窄、陈旧。有的除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外,对中国的民族小提琴作品一无所知,更不用提了解和研究民族化的演奏技法了。现阶段小提琴的民族化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很少或拒绝演奏小提琴民族化作品

在小提琴教学过程中,总有一种不成文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西洋乐器,只有演奏外国作品才最正宗。他们的音乐会曲目单以及考试选择的曲目范围内,多是西方各个音乐时期的著名作曲家代表作品,例如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德彪西、普罗科夫耶夫等等,很少或几乎没有中国小提琴作品。与此同时,老师在判定学生小提琴演奏水平高低时,也多以西方作品为依据。纵观国内高校,包括专业音乐学院在内,都没有在考核学生学业时强调、甚至强制演奏中国小提琴作品。

(二)不重视小提琴民族化作品的人文内涵

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音乐作品的“根”来源于文化,拥有扎实的文化底蕴,才能了解音乐的“美”,欣赏音乐的“美”,从而创作出“美的音乐”。我国的民族化小提琴作品,都有着丰富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色。不了解民族文化,是无法演绎出作品的内涵和蕴意的。前段时间,中国广播电视总台的音乐频道举办的一场中国器乐大赛,在吹管组的决赛中,需要对选手进行文化知识测试。题目是选择一首诗的作者,诗的内容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如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答案是李白,然而,参加比赛的竹笛选手却没有回答正确。作为民族传统乐器的学生,尚且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如此陌生,更不用说学习西洋乐器的小提琴学生了。

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为例,这首作品已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许多学习小提琴的学生也很喜欢演奏这部作品。然而,有的人只是沉迷于作品优美的主旋律,有的人则花很多时间钻研曲中高超的技巧,而对那些看上去似乎“与演奏无关”的知识毫无研究。众所周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是建立在越剧《梁祝》的基础上的,那么,越剧是哪里的地方戏曲?它有什么特点?它的唱腔特色是什么?如何在小提琴这种乐器上表现出这样的音色和特质?再来看看作品的技法,学过《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同学,都知道其中大量运用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譬如琵琶、古筝、二胡、板胡等,那么,这些演奏技法在以上的乐器中,原本是如何演奏的?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和情绪是怎样的?小提琴用类似的技法演奏是否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或者,是否可以产生出更加强烈的戏剧效果?很多人都能熟练的演奏《梁祝》全曲,但能够完整回答以上问题的可谓凤毛麟角。如此耳熟能详的作品尚且这样,更不用说其他不太被经常演奏的中国民族化小提琴作品了。

二、小提琴民族化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小提琴民族化教学之路上,会产生以上的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混淆了乐器与音乐这两个概念。小提琴这种乐器,起源于意大利,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只能演奏意大利的音乐。一样乐器的诞生,只是人们智慧与技能的结晶。世界上有数不清的种类的乐器,甚至一片树叶,一根芦苇都可以成为演奏音乐的乐器。每一种不同的乐器之间,只有音色、音域、演奏方法等等方面的区分,但无论有何不同,它们都可以用来演奏好听的音乐。而音乐则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类情感的语言,它包含喜、怒、哀、乐,既有对于大自然的歌颂赞美,也有对于内心跌宕起伏的描写,所有的这些是全世界人类所共有的。正如语言一样,世界上存在着无数不同的语种,但不同的只是表达形式,所表述的意思都是相通的。能明确分清楚乐器与音乐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就不会再将小提琴定义为“只能演奏外国作品的乐器”,而只是一种具有特定的音色,能够演奏一定音高范围内的乐器。只要熟悉其演奏技巧,不论是外国民族音乐,还是中国民族音乐,都能够很好的演绎表达。因此,那些认为小提琴不适合演奏中国民族作品的看法,是狭隘而不可取的。

对于人文学科的忽视,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种看法,认为艺考生都是因为文化课成绩较差,才选择走艺术这条道路。其实艺考生与普通考生一样,需要参加文化课的学习与考核。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许多艺考生在进入大学以后,确实松懈了对文化课的追求。这一方面与大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没有认识到人文学科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要性。正如前面所说的,音乐作品无论从创作背景,到表达途径、表达方式,再到创作目的,都需要演奏者进行详细的了解与研究。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把音符演奏准确,把节奏打好,就算完成一部作品了。其实这只是将作品的框架建构完成,还没有赋予它灵魂。在音乐美学上一直有两种互相对立的看法,即“自律论”和“他律论”,其分歧的重点就在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具体指向是什么。然而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无论哪一种音乐审美观念,都承认内容和形式二者并存。想要赋予音乐丰富的内涵,演奏者需要阅读大量书籍,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否则演奏的音乐只能是空有其表罢了。

三、小提琴民族化教学改革的建议

小提琴民族化教学中所呈现出的问题亟须改进,笔者总结了以下两点建议:

(一)整理、编撰民族化小提琴作品,形成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学体系

自从第一首中国小提琴《行路难》创作至今,小提琴的民族化之路已经走了整整一百年。这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譬如《思乡曲》《新春乐》《夏夜》《海滨音诗》《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类似的中国小提琴作品集也出版过很多,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有这样的困惑,想要学习中国小提琴作品时,找不到合适的作品。这是因为作品大多是按照年代,或者是作曲家来进行编辑出版,但是除非对于某一首具体作品有详细的了解,或者对于作曲家本人的创作需要进行研究,很少有学生会从这样的作品集中选择学习的曲目。因此,对于中国小提琴作品,需要按照技巧难易程度,建立起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学体系。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哪个阶段适合什么样的作品。同时,还可以编撰适合民族作品的音阶训练与练习曲作为辅助训练,加强民族作品的调式感。

(二)增加民族化作品相关知识学习,如创作背景、创作手法、作品内容等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已经充分了解到了民族文化知识对于演奏音乐作品的重要性。但是在当今音乐类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很少看见专门教习中国传统文学的课程。学生们平时除了音乐基本素养以及理论的学习以外,就专注于自己专业的练习与排练。建议增加文学性课程,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阅读要求,并在考试中有所体现。从而使得学习小提琴民族化作品的学生对于作品的相關知识有所了解,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郭哲琼.论教学中小提琴中国作品的民族化[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2]宋艳丽.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刍议[J].戏剧之家,2011,(10).

猜你喜欢

民族化小提琴改革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Pear Conc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