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篆刻艺术的演变

2019-12-17孙海新

艺术评鉴 2019年21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印章篆刻

孙海新

摘要: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秦汉和明清是三次辉煌时期。这三个时期的艺术作品给我们留下了独特的艺术价值与丰厚的文化底蕴,被历代篆刻家奉为圭臬,也为篆刻艺术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艺术   篆刻   印章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031-02

篆刻,顾名思义,就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之一,也是一种实用的艺术品。

印章的起源是社會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当时,社会商品贸易交换日益频繁,彼此需要一种“信物”,确保商品的安全交易和存放,印章就在这个时期通过群众创造产生的。据史料记载,我国安阳出土的三枚铜玺,形象接近铜器图徽,可能是商代早期的篆刻作品。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走向衰落,封建社会日益发展,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印章的使用开始由经济上向政治上转变,印章作为权力的象征和货物的凭信被广泛应用,全面发展,也使篆刻艺术达到了第一个辉煌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章,总的来说多用铜质制造,文字常用大篆,字体结构严谨,章法多变,风格自然古朴,虽然多数为实用品,但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次,当时各诸侯国相对独立,文字还尚未统一,因此在印章的文字编排和处理上,外形与结构千变万化,形态丰富,或严谨,或松弛,或浑朴。

秦汉时期,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昌盛,对政治、文化、经济统一管理,将文字统一成“小篆”,印章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印制规定“玺”是天子专用,臣以下只能用“印”,玺与印开始有等级的差别。秦印,一般有界格和边栏,文字主要使用是小篆,有时还带先秦时期大篆的风格。现在据我们所了解的秦印,分官印、私印两方面。官印文字规范整齐美观,私印随意生动,流畅自如。汉印,在印章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汉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影响着汉印风格。汉初官、私印章基本沿袭秦代制度,到汉武帝时代制定出一整套体制,逐步有所改变,印章的名称、大小、质料、钮制、印绶,都有一定的等级。汉代书法由小篆演变成隶书,但是隶书线条结构并不适合印章设计使用。到西汉中期,古人将隶书分解开来,笔画多带隶意,文字平正端庄,浑厚朴实,从而形成印章专属的文字“缪篆”,也称为“摹印篆”。印章的文字从此和社会通用文字分离,形成独立发展的文字。秦印、汉印使我们认识与诠释古印贮存的篆刻艺术之美,也使篆刻艺术发展到了第二个辉煌时期。

隋唐以后,虽然商品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但是篆刻艺术逐渐走向衰弱。印章上的文字,仍然以篆书为主,偶尔使用楷书、隶书,其布局往往气韵生动,错落有致。隋、唐官印,传世的较多,常以“九叠篆印”出现,并成为官印的标准形式,一直沿用到现代。“九叠篆”屈曲盘旋,当然并不是每个字都写成九叠,也有六叠、七叠、八叠以至十叠以上。名为九叠篆,取其折叠多层的意思。私印,传世的比较少,但是使用范围更为广泛,因此书画收藏印、斋馆印、词句印等逐步产生。到了宋元时期,文人进入书画界之后,篆刻用字又源于书法,正是文人墨客最独有的技艺,并将自身的各种意境趣味融入印中,衍生出一种特殊的篆刻艺术,印章就开启了新的艺术生命。由于“文人画”的盛行,诗、书、画、印逐渐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在书画上加盖印章,艺术的气息更加浓郁,印章本身也从此变成一种美术作品。自唐宋以后,由于得到了帝王的认可和文人的重视,篆刻之风兴起,于是有了印谱、印论的出现。文人在篆刻艺术领域的认知和创造,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产生了千变万化的面貌,涌现出了许多的名人大家。如米芾,一代才华,书、画、印、鉴古一流。赵孟頫、吾丘衍倡导篆刻复古思想,力追古意。王冕用花乳石刻印,这一举措,为篆刻艺术创造提供了便利条件。

明清时期,是篆刻艺术最为璀璨鼎盛的时期,自明代中期到晚清这五百多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了不同风格和不同流派的篆刻家,可谓是百家争鸣、流派纷呈。

文彭和何震是明代最杰出的篆刻家,世称“文、何”时期。文彭,年辈较长,与何震是师友关系。文彭,字寿承,号三桥,苏州人,著名艺术家文征明长子。文征明和他的儿子文彭、文嘉都擅长书画篆刻,文彭对篆刻更为突出。他作为吴门派的代表,主张篆刻应以六书入手,增加自身情趣,创作一丝不苟,作品格调清新,长期以来受到他人很高的评价,被视为篆刻的开山典范。据记载文彭治印,开始用牙章,亲自篆写其文,请他人奏刀。偶然在南京获得青田石四筐,由于石质印材温润光洁,细密绵腻,容易用刀,从此不再用牙章,专刻石章,并亲自篆刻。石章的使用,对篆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何震,字主臣何,一字长卿,号雪渔山人,安徽婺源人。他除了采用文彭的手法以外,还精研六书,创造了多种形式,其中刀痕显露,不加修饰,淳朴厚实正是他的作品创新之处。苏宣、梁袤、甘旸、程原、程朴都与他一脉相承,均属徽派。

明末有成就的篆刻家有很多,影响较大的有汪关、朱简两家。汪关刀法工整稳健,章法深思熟虑,力求汉印之精髓,功力扎实,与汉印精品相比并不逊色。朱简与汪关有所不同,刻印追求神韵,豪放自如,个性很强,加上自身见闻广博,因此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后来的丁敬效仿他的刀法,取其精华,稍加变化,成为浙派的开创者。丁敬,字敬身,号钝丁、砚叟、砚林外史、龙泓山人,浙江钱塘人。他从玺印中吸取养分,以切刀的方式处理线条,线条流畅,一气呵成,作品高古苍朴,逐步形成独特的风格。程邃年辈要比汪关、朱简晚些,程邃时代还能看到朱简的印谱。程邃,字穆倩,号垢区、垢道人、野全道者、江东布衣,青溪朽民、安徽歙县人。作为歙派的代表,他与巴慰祖、汪肇龙、胡唐、皆是安徽歙县人,世称“歙四家”。他运刀取法汪关,以冲刀代笔,博采众长,能够充分表达笔意,成为新的一代篆刻家。

邓石如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邓石如,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安徽安庆人。由于他书法基础扎实,笔意雄厚,常用隶书笔法写篆书,加以刀法浑朴,善于取舍,充实了篆刻作品的面貌,显得精神饱满,活力充沛,气象一新。特别是朱文印,其篆刻成就更为突出,有创造性的发展,他对后来晚晴篆刻艺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邓派这个名称是邓石如弟子吴讓之最早提出来的,邓派的著名篆刻家,除吴让之外,还有徐三庚、赵之谦、黄士陵等人。吴让之,名廷飏,字熙,号让之、攘之,江苏仪征人。他是一位多才的艺术家,精通书法四体,篆刻初学汉印,后吸收隶书笔法。故其印流转生动,浑朴圆润,韵味醇厚,使篆刻为之一新。赵之谦从邓石如用篆文入印得到启发,取材更加广泛,突破了秦汉玺印的规则,自创新意,印风开阔,章法意趣俊秀。他也是学识渊博的艺术家,对篆刻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习赵之谦篆刻的人很多,最著名的就是黄士陵。他在篆刻中运用金石遗文的精妙之处,线条粗细不求统一,韵味十足,比赵之谦更有所发展。

吴昌硕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金石书画家,声誉遍及世界,他的作品对后人影响很大,尤其是篆刻艺术,更为大家所称赞。吴昌硕,原名俊,字昌硕、仓石、仓硕,号古铁、破荷,浙江人。书法上将石鼓文用汉篆方法书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篆刻上吸取传统艺术的精华,先从浙派入手,后来专攻汉印,又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以书法入印的启发,加入石鼓文的笔意,以钝刀硬入,刻成气势磅礴,苍润朴实的面貌。他还广泛接触书画篆刻家和收藏家,见到许许多多历代的金石碑帖、玺印、字画、印谱等,使眼界开阔,他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篆刻方面进行创新,成为海派的一代宗师。

篆刻艺术是随着时代和用途而改变的,印章的名称也随之而改变。印章总的名称主要有玺、印、章、印章、印信等,后世还有记、图书、宝、关防等。早期的印章称为玺,它的字形写作鈢、鉩、鉨,战国时代的燕国也有出现鍴形的,变化很丰富。秦以后,只有秦始皇用玺为自己的印称,其余的官、私用章都称为印。汉代玺为皇帝、太后、诸侯的用印,其余官私用印有印、章、印章、印信、信印。到唐代武则天改称“宝”,此制度沿用到清代皇帝用印,即“玺”和“宝”并用。明太祖时期因官场使用预印空白纸作弊,经商定后改为用半印办法,两相勘合,以严关防,这种两合的半印就称为“关防”。后来勘合制度废除,有些不正当设置的官员,其印就称作关防。明代末期还出现了“符、契、信”等异称。

总而言之,篆刻这科独特的艺术,是在历史沉淀中逐渐演变,逐步形成,逐步推进的。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印章篆刻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印章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浅谈赣南采茶戏传统艺术的传承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近十年古筝创作特征
土豆印章
大象的印章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