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题为径辟蹊路巧借文眼亮明灯
2019-12-17杜可恒
摘 要:课题,是一篇课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课题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提取到很多有效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课文,合理、恰当地利用课题教学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课题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谨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论述如何巧用课题,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题;题眼;扩展;回读;质疑
课题,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体现,是全文主旨的升华凝练,抑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所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对课题的分析与思考,常常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感,甚至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帮助我们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如何点亮文章的“眼睛”,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作为一盏明灯呢?
一、 结合课题,创设情境巧导入
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对于像《开国大典》等相距学生生活的年代较为久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的课文,如何导入呢?我们可以借助课题、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来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比如,《开国大典》一课:
师:(板书课题:开国大典)齐读课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生:这篇文章是写新中国成立时的庆典。师:那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开国大典的视频,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吧?
生:我感受到了开国大典现场规模的宏大,群众对新中国成立饱含着激动与兴奋。师:是啊,从同学们的脸上,我也看出了你们那情不自禁地开心与喜悦,让我们再读课题——开国大典。
通过观看视频、创设情境,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每个人都仿佛置身于开国大典的热闹现场之中,学习的积极性瞬间被调动了起来,想象着自己可能是其中的那一员,会有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怎样的欢呼。由此一来,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引领他们深入地学习课文,那就不在话下了。《丝绸之路》《草船借箭》等课文可以采用此法。
二、 扩展课题,走进课文知内容
我们的教材中,有部分课文的课题十分精练,这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在教授此类文章时,尝试着采用补白或者扩句的方式,在课题的前面、中间或者后面加上一定的成分,使得课题成为一句话,可以初步形成文章的主要内容,此后,便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比如,在教授《童年的发现》一课时,可以这样:
师:请问通过这个课题,你知道本文讲的谁的童年吗?生:费奥多罗夫。师:他发现了什么呢?生:费奥多罗夫发现了胚胎发育规律。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谁在什么时候发现了什么呢?生:费奥多罗夫在他童年的时候发现了胚胎发育规律。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扩句,不仅是对学生预习课文情况的检查,更是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省去了学生通读课文后绞尽脑汁地思考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这样的省时高效,何乐而不为呢?
除了通过扩句的方式来扩展课题外,尝试着给文章加小标题或者副标题也不失为学习课文的一个好方法。如學习《祖父的园子》一课,我设计了一个要求学生加副标题的环节,即:祖父的园子——一个有趣的园子。
学生通过自学、交流、讨论,有的根据“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蚂蚱是绿的。”得出了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彩色的园子;有的根据“太阳在院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得出这是一个明亮的园子;有的根据“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得出这是个自由的园子。学生在这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思考与看法,百家争鸣。
通过设计的副标题,使得学生在一次次的思辩过程中,对课文的内容有了越来越深层次的理解。例如《草原》《白杨》《桥》等课,都可以采用此种方法。
三、 紧扣题眼,关注文本破重点
文章的课题,往往是作者反复推敲、凝练提取出来的,因此,虽字数少却依旧包含着中心词即题眼,而其却可以带领着我们直抵文章的重点语句。例如我在教授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课题。师:你认为这个课题中,哪个词最重要?生:启示。师:“启示”是什么意思呢?生:“启示”是指受到的启发或者明白了什么道理。师:那作者钓鱼的启示是什么呢?请在文中找一找,画出来。生:在课文的第10自然段。“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师:就本文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呢?(板书:是非)生:把钓上来的大鲈鱼放回湖中是“是”,而把大鲈鱼带回家中则是“非”。(师板书:放不放)
……
读课题、寻找题眼、理解词语含义、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这一连串的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更是引导学生直接关注本文的重点句,当学生关注到“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时,也自然而然会好奇文中的父亲为何会这样说?由此,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课文的教学重点被学生高度重视,之后,对于文章的学习,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回读课题,深入理解悟主旨
我们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才能入选的,其内容与课题也都是作者思想的结晶,有些文章的课题更是大有深意,值得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反复回读、反复品味。
如五年级下册的《梦想的力量》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第一:梦想的力量——激励自己
首先学习瑞恩筹集70元钱的部分。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促使他们了解这是通过瑞恩打工赚来的钱,之后,引导学生回读课题,感悟这是梦想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梦想才激励着小小的瑞恩牺牲玩耍的时间去辛苦赚钱,由此可见梦想可以激励自己朝着目标奋斗。
第二:梦想的力量——感化他人
学习瑞恩筹齐2000元以及筹集买钻井机的钱这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瑞恩妈妈的朋友登报述说瑞恩的善举,补充美国德克萨斯州小女孩捐款的资料等,使其明白:许多社会人士、老师、朋友正是因为被瑞恩所感动才纷纷伸出援手。这时,引领学生再次回读课题,感受梦想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不仅可以激励自己,还可以感化他人。
第三:梦想的力量——拯救生命
学习瑞恩的第一口井终于打出来了,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健康、快乐、幸福生活乃至生命。回读课题,学生不由得赞叹梦想的力量是如此巨大。
这样的教育之花正是来源于在课堂上的教学能够紧扣课题,展开教学思路,能够回读课题,将已学的知识结构化,让学生一次次地受到思想的渗透。因此,反复回读课题的方法益处多多。
五、 质疑课题,关注表达学写法
学贵有疑。对课题的质疑,既可以帮助学生感知课文,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谋篇布局的重要性。如学习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这样设计:
师:大家一起来看《圆明园的毁灭》这个课题,请猜想这篇课文都讲了些什么呢?生:我想一定是讲了圆明园里的东西都被摧毁了吧!生:我觉得整篇文章可能都在写圆明园是如何毁灭的或者毁灭成什么样子了吧。师:那是否真如大家所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师带领学生读文章、品读句子,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师:本文的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课文一共5个自然段,可是4个段落都在写圆明园的辉煌,是否文不对题呢?生:我认为并非文不对题。前面写圆明园的辉煌让我们赞叹不已,当我看到最后一段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烧杀抢劫的现场,看到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毁灭,我十分气愤。生:我也这样认为。我觉得作者是特意这样写的,这样让我们感到更加愤怒。
通过对课文前半部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时再去学习圆明园被毁灭的部分时,才能有深刻的切身体会,也更容易明白作者以圆明园的毁灭为课题这其中的匠心独运。
六、 同题阅览,群文比较促阅读
阅读在我们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有效引导学生阅读?如何激發学生阅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呢?我想引导学生寻找与课本中相同或者类似题目的文章来阅读,可以逐步达成以上三个目标。
如在上五年级下册《草原》一课时:
师:同学们,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让我们领略了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让我们体会到了蒙汉两族之间深厚的情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不同人看草原也会有不同的感想,那谁来分享下你收集到的其他关于草原的文章呢?生:我想和大家分享下我收集到的散文家梁衡先生的《草原八月末》,我很喜欢这篇文章,他主要描写的是八月末的草原干净、安静,好像人一到了那里所有烦恼都没有了,我很喜欢这种意境。推荐大家可以读一读这篇美文。生:大家有没有想到我们都会背的《敕勒歌》也是写草原的呢?我们可以一起来回顾一下。……通过同课题拓展阅读,学生领会了写草原可以从多个视角出发,学会了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体来写,无形中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使得学生在课内学一篇,就能在课外读数篇。
总而言之,课题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是却可以帮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抓住不同课题的不同特点进行研读,展开有效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把握好这学习文章的指航灯——课题,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拓展出更广阔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刘荣华.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课型及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11).
[2]盛玉清.小课题也能做大文章——小学语文课文题目教学研究心得[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3).
[3]钟镕隆,宋秀清.论小学语文课文题目的导入教学[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2).
作者简介:
杜可恒,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