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促衔接衔接促均衡

2019-12-17王艳惠

考试周刊 2019年85期
关键词:课程

摘 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中小衔接仍是被忽略的研究点,笔者在理性分析初中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从课程的视角挖掘教育资源,以运动课程、心理课程、读写课程、家校课程为实践平台,依托大数据的信息反馈,就中小衔接的学校管理、工作方法、推进路径、实施策略,进行了有效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义务均衡;中小衔接;课程

义务教育均衡背景下,生源划片、对口招生、多校派位的政策已然成为常态,受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地域、学校、家庭等教育环境的影响,中小衔接从某种程度上制约、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对学生成长关键过渡期教育的延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实践的有效途径研究,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科研点。

一、 从现实的角度析衔接

中小学衔接,狭义指七年级与小学六年级的衔接,其目的在于使全体七年级学生能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尽可能缩小他们已有的差距,避免新的分化。广义指小学升入初中后,整个初中阶段学生在身体、心理、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适应和发展,以及爱好、性格、志趣、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面对10所小学的多校划片生源,我们在全方位信息采集的基础上,以学习目标、考试焦虑为研究突破口,以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TAS)为测量工具,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引进大数据进行持续的追踪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家长学生对成长的关注度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92.3%、健康安全 65.9%、习惯养成45.4%、日常学习43.8%、人际交往27.9%、自理能力23.7%、性格养成18%、兴趣爱好 16.4%、情绪情感11.9%。由此可见,家长学生更关注“成才”而忽视“成人”,对发展性的非智力因素关注不足。测量数据显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层次多样,学习习惯和基础程度参差不齐,认知前提差异较大。这些都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也造成了学生间的多样不平衡。面对中高考的改革,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策略、学习目标和学习行动,既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要适应新课改的步伐,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任务更重。

二、 以课程的视角论衔接

升入中学,课程的变化是最显性的,它是学生接触的最直接、对其影响最深远的资源,按照国家课程计划齐全开放课程,是学生形成共同学习基础的保障,也是学生自由选择个性发展的感性经验基础的源头。课程改革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改空间,给予学校课程挖掘、管理的自主权,用以完善国家课程不足,目的在于真正使受教育者得到自主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对于初中阶段,初始年级的过渡、过渡年级的衔接、衔接年级的发展,不同年级的培养教育重点各有侧重,但学校营造环境氛围、丰富课程活动、搭建锻炼平台、促进个性张扬的宗旨要靠具体、常规、特色的课程、活动等资源为载体来实现。

三、 按实操的策略探衔接

课程建设是培养人的蓝图,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需要创造性地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来规划和实施。我们致力于探索符合校情的、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知识—活动—体验”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中小衔接。

(一) 依据身体发育特点,尝试运动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由此,建立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堂教学系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改革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育水平,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自主健体能力,提高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初中阶段是学生身高、体重发育的第二个高峰,骨骼、肌肉发展较快,造成身体不均衡、不协调,在各项活动中容易分心。据此,我们以在集体教学、班级授课的基础上,加强反馈的及时性,结合学校场地、师资、设施、设备,改编动感校操来扩大受益面,开设一系列的运动课程满足个性需求。校园足球、篮球、街舞啦啦操、毽球、羽毛球、台球、乒乓球、排球、跳绳、跑步、投掷、健身技能等,以学生自选的超市方式,满足不同体质、志趣学生的爱好,适应男女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建立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年级联赛、区域单项赛、校际友谊赛,促进学生自主健体的行为投入。

校园足球这一课程,经过近4年的持续完善,成了校本课程的佼佼者,学校对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以“问卷星”的简洁方式收集数据,追踪学生和家长对课程的反馈和评价。数据显示,学生体能的指标明显提升,课程也由最初的看客学生多、部分学生选、多名教师教,逐渐发展为全员参与、具有一定影响、深受家长学生欢迎的课程,先后编辑完成室内理论教材、室外实训教材,具备了不同层次的选择性授课基础。培养出了具有执法国家足球赛事的专业足球教师,建立了学期联赛制,培养了一批批的学生主裁、边裁、球童、场地记者。课程与运动的结合、赛事与活动的交替、师生家长学生的互动,形成了校园独特的风景,“弘毅杯”的校园足球荣誉传承着课程的精髓。通过身体锻炼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完善学生运动能力、体质健康水平、意志品质水平。学生在反思交流中提到:运动让自己的情绪得到合理宣泄,缓解了学习压力,增强了记忆力、创造力、自控力,明白了勇敢、责任、包容、合作、交流的意义,体会到遵守规则、不言放弃、刻苦坚持的运动精神,让自己变得更加开朗、自信、灵敏、冷静和专注。这些非智力因素和情感态度上的引导与培养,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使衔接更加主动自然。

(二) 依据心理成长特征,开设心育课程

进入初中的学生,心理最显著的变化是意识上“成人感”的出现。身体发育迅速,心理发育缓慢,造成身心失衡,情感胜于理智,“心理断乳期”特征明显:幼稚与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冲动性错综并存,属于糊涂期和危险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很强,模仿性很大,异性之间的爱慕意识日趋明朗化,很多时候评价自我优点过高,对缺点不清不楚不认,与别人冲突或受到批评会感到很委屈。与小学相比,学习门类增多、内容加深、强度压力增大,学习动机、态度、兴趣产生分化,甚至出现较明显的厌学情绪。调研数据表明:初中阶段,学生的成熟意识、自我意识、认知能力都有了不断的发展,情绪情感呈现易动不稳的特点;学生在学习适应、人际交往、家庭环境、学校生活、应对挫折方面问题突出。这些特点往往使家长、教师、朋友、同伴产生不解,尤其遇到不尊重他们的意見、行动,无视他们的需要、存在,训斥他们的主张和思想的行为,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甚至出现不良后果。

由此,努力为初中生提供一个健康、友爱、安全的学习环境,教育管理上应避免过于省事、省力,过于粗浅、压制的手段,要用真心诚意、耐心细致的言语行动,宽容忍让、疏导信任的态度心理,不迎合,不放任的精神,追求心灵的沟通。重在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抓住青春期教育契机,关注学生生活、行为、学习的自主自律开展,培养良好的品行习惯、集体意识、荣誉感和责任心,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校积极扩建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教室,专业专职教师承担心理课程,并聘请“心理名师工作室”的优秀心理团队到校进行团体辅导、班级辅导、家长辅导。学习环境、学习动力、认识方法、学习方法、身心发育、生活习惯各环节的把握无疑成了衔接的重点。上好心理课、心理班会课,搞好心理咨询,健全心理健康档案,做好个案积累,积极尝试在一定范围开展师生心理运动会。从“规范意识、自主管理、责任担当、习惯养成”方面升华衔接融合发展进程,上下联动,效果显著。

(三) 依据思维变化特性,整合讀写课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泰戈尔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心灵的自由,强调儿童教育的原则应该是自由和自然,主张通过潜意识进行教学,并鼓励儿童快乐地阅读,这些教育理念至今不乏深刻的借鉴价值。相对于小学生,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具有了更高程度的建立假设及检验假设的能力,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明显发展,常常依赖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初中生自身的知识基础和成熟始终是他们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因素。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读书成为最好的引领教育。学校开设读写课程,整合阅读名篇,结合课标要求,创设读写环境。自编《书法习字》校本教材,师生全员参与,纳入课表和班级评价;整编《名著详解》校本读本,与语文课程融合并实施考核;确立《感悟式作文》课程,专职教师指导写作。全方位、系统化搭建“让读书走进课堂”的操作平台。

《新课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我们整编的《名著详解》,是在每本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浓缩,保持了原著的梗概和精华,并在每部作品前加入导读,介绍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思想意义和价值取向,为学生总体了解名著提供了便利条件。同学们在阅读本书后发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是哪几部书或哪一部书中的精彩篇章,可以进一步寻找原著。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功夫只做了一半。”在阅读时,我们指导学生采用浏览式阅读法获取非重要情节信息,还可采用精读式阅读法静心细读,通过对作品主要情节、关键细节的体会,汲取立意、构思、布局、谋篇、用词、造句的精妙,从而获取不同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体验。

(四) 依据环境差异现实,合建家校课程

当下,社会、家庭、家长对教育的关注、投入,对学生成长的呵护、期待,给学校教育以极大的压力,然而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团结、教育、整合家长的教育力量,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在初中阶段是个极为严峻的问题。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家长,将家长纳入班级管理,利用微信群、微官网、校园网站等多种现代化平台,实现家校共育,形成有效交流。丰富家长培训形式、挖掘家长教育资源、贯彻亲子共读理念、家长学校的规范管理,都有效地提升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教育合力。学校为不同年级确定德育目标,为养成教育的高效推进提供了运行标尺,使师生教有所依,学有所据,做有所仿。建构体验式德育网络模式,探索学生身心成长及德育自身规律,促进学生顺利过渡、有效衔接、和谐发展。“班中班”“体悟班”“体悟课”“校园文化宣讲团”等“体验教育”实践载体,成为学生锻炼综合能力,体验组织管理的大课堂。校史馆、文化墙等文化设施,发挥了育生、育长的功能。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从课程的视角,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面对客观现实,不回避,不推诿,做了有效的尝试,也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中小衔接的研究,关注教育的本质,即对人心灵的启迪,是引导不是强迫。在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尝试学校管理的数据研究,进行综合管理、文化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尤其从办学特色的角度提炼操作经验,从而形成学校的独特品质,其落脚点是创设和谐、民主、生动的学校和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顺利度过成长的关键期,为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中小衔接的探索和实效,还有待大数据提供更多的视角、更深入的反馈、更精准的评价,大数据的开发使用,必将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输送源源不断的信息和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徐鹏,王以宁,刘艳华,张海.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美国《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解读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6):11-17.

[4]姚慧.大数据时代教育科研管理的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5(9):51-54.

[5]周湘林.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25-30.

[6]陶西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价值为导向的课堂文化[J].中小学学校管理,2012(12).

作者简介:

王艳惠,天津市,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寓写于玩:童化班本课程的成长之路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早期教育与课程建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精细高分子课程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