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像中的图式物质资源*
——以建筑、服饰、农耕为例

2019-12-17王怀平

关键词:农耕画像图式

王怀平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汉代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中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诸多文献典籍记载了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达水平,图像艺术展现了这种发达水平的生动图景。汉画像是汉代众多图像艺术中遗留下来最多的一种。汉画像是指后世发现的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上的绘画,它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和装饰”[1]。汉画像起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影响魏晋南北朝绘画的发展,也是现在研究汉代绘画的主要材料。汉画像分布于我国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川、陕西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涉及我国大半个地区的区域。汉画像数量多,关涉汉代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精神、信仰,著名学者翦伯赞认为:“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汉代史。”[2]其中关于汉代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文明的图像资源展现了汉代时期人们的物质创造能力。汉朝是建筑、服饰、农耕等物质创造繁荣发展的时期,中国古代传统的木建筑的主体架构、汉服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冠服体系)、农业工具和耕种形式都在这个时期基本成型。汉画像即展现了汉代人们在建筑、服饰、农耕等物质创造领域的承传与创新。

一、汉代人的生活和汉画像中的建筑图式资源

汉代在政治上以儒学为统一的思想,废郡设县,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汉代的科学技术、农业、工商业、手工业都相当发达,人口众多,长安、洛阳都是当时世界上繁华的大城市。建筑在汉代繁盛社会中得到发展,汉赋对汉代建筑有具体描绘。

有的汉赋作品描写了建筑整体面貌,如张衡的《西京赋》中有言:“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也有对建筑整体的描绘:“乃立灵光之秘殿,配紫微而为辅。”有的汉赋作品描写了建筑局部,如司马相如《长门赋》中“饰文杏以为梁” ,扬雄《甘泉赋》中“历倒景而绝飞梁兮”。有的汉赋作品描写了建筑飞动的形态,如扬雄《甘泉赋》中“抗浮柱之飞榱兮,神莫莫而扶倾”,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飞陛揭孽,缘云上征。”气势恢宏、洋洋洒洒的汉赋激发了后世人们对汉代建筑的好奇和兴趣。汉画像将汉代建筑文明直接展现在后人的眼前。因为古代图像艺术保存不易,汉代一般在易腐材料上的图画作品较难保存流传,制作于石和砖上的汉画像丰富的图像资源成为后世学者们考察和还原汉代建筑形态的重要依据[3]。汉画像中建筑图像资源丰富,其中门、阙、厅堂、庭院、楼阁、城市等都是常见较多的图像类型。

门在汉画像图像中有单有一个门框的门和门框复杂的门。单门框的门结构比较简单,主要由横竖垂直的门框构成,如山东省邹城龙水镇M9出土的汉画像中的门就是这样。也有的门比较繁复,如山东省微山两城镇出土的汉画像图像中发现的门虽也是门框结构,但是门框是大门楼的一部分,门框和大门楼其他结构相互支撑,所以门框相对复杂。

阙是立于门两旁用于观望的建筑。有的门、阙连在一起,阙是门的一种装饰,如山东省济宁师专M4处出土的汉画像图像中的阙分别在门两旁,具有装饰作用。汉画像中更多的阙和门连在一起,具有瞭望功能,如四川省大邑安仁镇出土的汉画像图像中的阙是门两旁的大瞭楼。有的阙和门不连在一起,山东诸城前凉台出土的汉画像图像中的阙是独立在门两旁的楼台。

庭院是人们生活的处所,在汉画像中有的庭院较小,如四川省灌县民兴乡五洼村出土的汉画像图像中的庭院,由左侧双阙大门入庭院,庭院结构简单,房屋不多。有的庭院规模较大,江苏省徐州铜山茅村出土的汉画像图像中的庭院房屋有近10间,还有二层楼房,从右到左,进大门入庭院,庭院开阔。

楼阁是能够体现汉代人们物质创造较高水平的建筑,建筑结构较为复杂。有的楼阁上下层房屋主体结构相同,上下楼的承重墙、柱相通、一致,如山东省邹城八里河出土的汉画像图像显现,上、下楼层房屋结构、功能完全一致。汉画像中有的楼阁的上、下楼结构一致,但是功能差异较大,如安徽省萧县圣村M1处出土汉画像的图像上的楼阁上层是人们休憩聚会的场所,楼下是过厅。有的楼阁上、下层房屋结构不同,底层房屋多,结构面积大,楼上面积小,山东省济南全福庄出土的汉画像图像中楼阁的底层房屋有数间,楼上只有一间,呈上小下大结构。

汉代已有发达的城市,汉画像中的城市图景反映了城市概貌和人们商品交易的状态。如四川省彭州升平乡发现的画像砖图像和彭州义和乡发现的画像砖图像都反映了人们在做“市”场交易的图景。

二、汉画像石中的服饰资源

深衣是传统的服装样式,其礼服规制较为丰富,《礼记·深衣》中说“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4]。深衣不能短到露出皮肤,也不能长到拖在地面,衣襟为“衽”,衣襟向左为“左衽”,衣襟向右为“右衽”,夷狄长用“左衽”。袖身宽大呈弧状下垂。上部分与下部分分开裁成,又于腰间部缝合为上下连属。河南省方城东关汉墓出土的汉画像图像上的执戟门吏着装就是汉代深衣,衣袖宽大,衣服上下连属,腰间有系带,衣身下摆呈三角形状。

襦是短衣、短袄,汉画像中不同的襦图像长度有区别,但是都长不过膝盖。穿着深衣不便于工作、跳舞等活动,所以在汉画像中能见到许多人穿着短服。山东嘉祥县洪山村发现的汉画像中,身背孩童的妇人身着长袖深衣,正在造车酿酒的男子着短衣短裤。河南南阳宛城区七孔桥汉墓出土的汉画像图像中跳舞的女子上身着合身短襦,腰细如柳,长袖舞动,身姿曼妙。

袴在汉代是指裤子。袴可分为合裆袴和不合裆袴,不合裆的裤子容易暴露里面的衣服,所以适合和较长的上衣搭配穿着。袴在汉代设计较为复杂。河南南阳宛城区七孔桥汉墓出土的汉画像图像中舞动的女子下身着合裆的长裤,裤形合身,裤子的下部分呈喇叭形,衬托出女子姣好的身形。

三、汉画像中的农耕图式资源

汉代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西汉王朝建立之初,施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西汉之前人们开始使用铁器,汉代普遍使用铁农具,铁农具的使用有力地促进了汉代农业的发展。汉赋对汉代农业也有具体的描绘。关于农耕生产,扬雄《逐贫赋》中有言:“或耘或籽,霑体露肌。”张衡《东京赋》:“兆民劝于疆场,咸懋力以耘籽。”他们所说的“耘”是农人在田野里除草之意,“籽”是播种前碎土平地的意思。关于农作物,张衡的《南都赋》中有言:“原野则有桑、漆、麻、苎,菽、麦、稷、黍。”班固的《西都赋》中有这样的描述:“五谷垂颖,桑麻敷棻。”

汉画像以图像的形式展现了汉代农耕的多种形态。有的汉画像表现了汉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如:山东省金乡县东香城堌堆出土的汉画像中有牛耕图像,画面中二牛拖犁,一人在前牵着牛,一人在后赶着牛往前走,一人扶着犁;江苏省泗洪重岗出土的汉画像中也有牛耕种的图景,二牛拖着犁,一个人牵着牛,一个人扶着牛;陕西省绥德王德元墓出土的汉画像中见到的牛耕图是二牛拖犁,一人在后面扶犁。有的汉画像展现了汉代农耕的综合场景,如:江苏省泗洪重岗出土的汉画像中除了有牛耕地之外,画面稍下方向有一人身挎盛有种子的框斗,右手播撒种子,还有一农人在已经撒有种子的地上正在疏土整地;河南省南阳邢营一号墓地出土的汉画像中绘有农耕景象,可见田地里长满了禾苗,农夫正在锄草,农妇为农夫送来饭食;山东滕州黄家岭汉画像有复合图像,图像上半部分表现冶铁,下半部分表现农耕,农耕图中有人驾一牛一马,扶犁耕地,有人赶一牛,拖长耙正在耙地,有人正在播种,有人为农夫送来饭菜。有的汉画像展现了汉代农耕生产的技术,如:山东省金乡县东香城堌堆出土的汉画像、江苏省泗洪重岗出土的汉画像、陕西省绥德王德元墓出土的汉画像,这些不同的画面分别出现了耕种中的三人、两人、一人,人力递减意味着耕种技术水平在增强;山西省平陆枣园村出土的汉画像中有耧播图,山东省滕州黄家岭出土的汉画像中有耱土图,“耧”和“耱”都是汉代比较先进的农业工具,“耧”是播种的农具,能够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种农活,在平陆枣园村汉画像的耧播图中“耧”为三足耧车,一播三行,“耱”是碎土的工具,能够磨碎土壤,平整土地,“耧”和“耱”见证了汉代农耕的较高技术水平。

四、汉画像图式物质资源及其当代应用

与文字记载物质文明一样,汉画像是呈现汉代物质文明的一种独立符号。文字和图像都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符号,“左图右史”[5]是华夏民族文明信息呈现的古老方式,它体现了古人文图并用的表达习惯。因此可以说,与文字承传的物质文明资源一样,汉代图像集聚的文明资源极为宝贵。汉代作为强盛时代的诸多文明经历展现在汉画像中成为视觉中的景象,其中物质文明的图式资源反映了中华民族物质创造的智慧和文化诉求。在建筑方面,可以见到人们生活中的门、阙、厅堂、庭院、厅堂,收藏用的仓、库,交通中的桥梁,休闲中的楼阁、亭榭,祭祀的稷庙、祠堂,等等;在服饰方面,可以见到人们在谈事、聚会等正式场合着深衣,长袴,头上或大冠,或覆巾,场面庄重;在舞乐等娱乐场所,女子或着合体的短襦长袴,身材曼妙,或着瘦型深衣,上宽下窄,下端饰有燕尾和飘带,衣袖瘦长,精致华丽,深衣舞者甩动长袖,如水波荡漾;在农耕生产方面,可以见到耕种用的锸、犁、大铧、小铧,木头上开孔用的凿和用于规整器物形制的“矩”,还能见到人们从事酿酒、造车等图式资源。这些图式资源和历史、文化、文学等领域的文字材料共同记录了汉代物质文明历史。

深邃的文化内涵在汉画像图式资源中被转变为可视的文化符号,深厚的文化信息承载于这些图式景观之中。例如建筑的阙只是汉代的一种普通建筑,但是它在汉代却能够体现主人身份和地位,因为阙的类型是和汉代的官制等级联系在一起的。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家门旁才可以立阙,皇宫、陵寝才可以在门墙四角建四出阙,普通的官员家门旁只能建单出阙或二出阙,所以阙在汉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东汉中后期,财力富有者家门旁也可建阙,阙也成为富有的象征。主人的身份、地位在汉画像中体现为门边四出阙、二出阙、单出阙等图像景观,文化内涵被图像符号化。又如服饰中的深衣,富含文化深义。深衣体现了传统礼教思想,制作一件深衣需要12幅布,12幅布合于一件衣服如同12个月合于一年,制衣规制契合于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衣服制作也要求浑然天成,工艺中追求规、矩、绳、权、衡等特点。规是规圆,即画圆的工具,是将深衣袖口设计成圆形;矩是画方形的工具,将深衣设计为方形,与袖口形成天圆地方的深义;绳为画线的墨绳,是指将深衣后背缝线设计为直线,垂于地,中直垂下,不偏不倚;权和衡是测量重量的工具,权是秤砣,衡是秤杆,要求深衣下端齐整,如权和衡一般平衡。天人合一、天圆地方、中直平正,这些深衣规制追求的理念都是源自传统文化深邃思想,它们在汉画像图像中都成为可视的圆袖、方领、直背、平端的景象,文化内涵被转化为景象中的视角符号。

宗白华先生认为:“仅仅限于文字,我们对于这些古代思想家的美学思想往往了解得不具体、不深刻,我们应该结合古代的工艺品、美术品来研究。例如,结合汉代壁画和古代建筑来理解汉朝人的赋”[6]28,因为在他看来,“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工艺品时不单表现了高度技巧,而且表现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6]28。文化符号化的汉画像物质图式景象承传着民族智慧与审美理想,因此也是当代创意产业开发的重要资源。有学者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7]汉画像中物质图式资源集聚了民族的精神、信仰、风俗等文化信息,它们不仅绘出深邃文化的图景形态,为电影、电视等图像创意产业提供创意资源,为传播文化内涵的相关行业,如教育、旅游等行业提供解读和分析的资源,为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行业提供可借鉴的资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源自这样资源的创意和创造能够赋予相关的创意产业、设计行业民族化的内涵和精神,在区域、国际市场竞争中形成特色和优势。

猜你喜欢

农耕画像图式
威猛的画像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00后”画像
画像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