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发声的三个关键点

2019-12-17郑艺伟

黄河之声 2019年4期
关键词:横膈膜声带唱法

郑艺伟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每个歌者都会在学习演唱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发声技巧的问题,比如:气息浮、声音挤、声音空、换声区破音、声音不圆润、声音不集中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大多数初学者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一些有经验的歌者被困扰的问题。如果孤立的看待这些问题,声乐学习只会越来越难,发声的体验虽然比较抽象,但都不能脱离发声机理的关键点,想要更有针对的解决声音问题,就需要明确地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抓住决定歌唱基本运作的关键点。本文认为,歌唱学习最需要注意三个关键点:气息的支持、咽腔的状态、声音的位置。在教学中把握住这三点,不论对教师有效教学,还是对学生清晰理解都非常重要。

一、气息的支持

有支持的声音,就像是有线的风筝一样,我们可以自如控制风筝飞高飞低,关键就在于:手里有没有握住风筝线。这条风筝线就好比歌唱时的气息通道,也就是“气柱”或者说“声柱”。手里握的力,就是支持气柱的关键。学习声乐的时候我们常听到“气息无力”、“声音飘”、“肺活量不够”等等说法,其实都是在说一回事儿,就是握住线的手不够有力。这个力,其实就是横膈膜和小腹对抗的力,这就要说到歌唱的气息支点了。

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大部分人知道应该用胸腹式呼吸,但却不知道气息支点在哪里。其实,气息支点主要在横膈膜,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1935-2007)曾让歌唱者体验,吸气时横膈膜就像一条腰带,围在我们身体一圈,吸气的时候它要很有力的扩张,这感觉其实就像练气功所说的“气沉丹田”,也像是蹲坑使劲儿的感觉。横膈膜是非常关键的部位,它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也就是,双肺之下,胃部之上,我们可以找最下面两根肋骨交汇的尖,那里就是横膈膜的位置。横膈膜会随着呼吸运动作上下运动,当我们吸气时,肺部扩张会将横膈膜向下挤压,为了保持住吸气的状态,小腹要用力向外扩张,后腰会有上提的感觉。这样小腹扩张上提的力和肺部扩张挤压横膈膜的力在横膈膜形成一个对抗的力的感觉,这就是气息的支点。气息的支点对歌唱者至关重要,如果气息支点模糊不清,喉咙就会产生多余的力,就会影响声带闭合,声音也就不会漂亮。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用气唱,其实就是让我们在气息的支持下唱。澳大利亚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琼·萨瑟兰(Joan Sutherland,1926~2010)也说过:“必须控制气息的流通渠道,要控制好让气慢慢放出去,要阻止气息跑得太快,这样就是在气息上唱,而不是用气息来唱。”[1]这句话也是在强调,声音要在气息的支持下发出。而气息的支持,就是小腹扩张上提和肺部扩张向下挤压横膈膜,在横膈膜上形成两个对抗的力,这两个力使横膈膜像一个平台,支持着声音。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力任何一个过大或过小,也就是两个力不是对等的力,支点都不会感觉清楚。气息支点不清楚声音就不会集中,唱歌的人也会觉得费气。只有对抗的两个力度平衡了,才会觉得没有多余的力,气息用的正好,声音也就集中了。

二、咽腔的状态

咽腔的状态也是歌唱时必不可少的一点,是漂亮头声产生的关键。咽腔包括三部分: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假如,把歌唱的动作比作飞机起飞,那么,气息是飞机的动力系统,咽腔就是飞机的驾驶舱。驾驶舱的形态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可以改变么?显然是不能的。也就是说,咽腔的状态,是从始至终的,不能改变的。很多人说“打开喉腔”,也有人说“打开喉咙”,其实目的都是保持咽腔的兴奋状态。这个状态最常用的体会方式就是半打哈欠,也就是刚要打哈欠的时候;也可以体会想打喷嚏之前的感觉,这两种感觉产生的时候,人的肌肉状态最放松,喉头下降到最合适位置,硬腭和软腭也抬到最合适位置。同时,鼻子会发酸发涨,感觉鼻梁撑起,鼻咽腔整个兴奋起来,头皮都感觉仿佛被人拎了起来。这时候,整个咽腔肌肉群在最放松的状态下保持扩张,这就是唱歌最需要的状态。

有一点要非常注意,那就是切记“打开喉咙”不是“打开声带”。沈湘老师曾非常强调这点,打开喉咙不是打开嗓子、打开声带,这样是错误的,产生的是漏气的声音,会对声带边缘产生摩擦,破坏声带。我们追求喉咙的打开,目的就是让声带用最合适的闭合力度,发出共鸣最大的声音,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当喉部肌肉扩张的时候,声带振动就有了产生共鸣的空间。就像提琴一样,琴箱一定要是空的,有空间才会有共鸣,任何乐器都需要这样的音源箱,也就是音响。而且,这个腔体一定不能变来变去,一定要固定住,帕瓦罗蒂曾经形象的比喻鼻咽腔这个部分为“共鸣盒子”,既然是盒子就是固体的,是不能来回调整改变形态的。事实上,歌者应该能感觉到咽腔整体状态越来越积极、越来越兴奋,这样才是做到了状态不变。

如何在歌唱的过程中一直保持打开并且状态不变?就需要从头到尾保持半打哈欠的状态,我们每次唱之前,都要想到这个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唱。著名歌唱家卡鲁索(Kalusuo Enrico Caruso,1873-1921)这样说过:“想得到真正的、纯粹的‘发声’必须有意识地从前面至后的打开喉咙,因为喉咙是个通道,声音必然从此通过,如果她不能充分地打开,就不能发出丰满、圆润的声音。喉咙还是呼吸的进出通道,如果把它关闭了,声音就会往别的通道上挤,或者还没有出来就憋了回去。”[2]我国著名的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曾在上课时让学生想象:往嘴里扔豆时,突然张大嘴去接的时候口腔、喉腔打开感觉,其实就是去体会打开喉腔的感觉;还有的老师让体会惊讶或者惊吓;也有的老师让体会嘴里含个汤圆唱,含个冰棍儿唱。其实,无论是打哈欠、张嘴接豆,还是惊讶、惊吓、含汤圆……都是为了让歌唱者体会到打开喉腔的感觉,但打开喉腔绝不是一瞬间就可以了,而且从头保持到尾,这需要歌唱者反复去体会,让肌肉形成记忆。

三、声音的位置

声音的位置,也可以说是声音的安放。它不是真的让声音放在什么位置,或者用哪个位置发声,而是歌者为了调整声音色彩,而需要用的一种感觉、一种想象,感受自己的声音好似在哪个位置振动。《嗓音的安放》[3]提到了声音安放的十个位置,并提出这几个安放的位置要看每个歌唱者的声音的具体情况,单独只练一个位置都会太过极端产生问题。当然,本文认为,调整声音安放位置的前提是:气息支持和喉腔打开。《嗓音的安放》这篇文章中也提到:“有一件事必须记住,安放或几种声音的练习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呼吸器官中的情况。因此适当地呼气应该是我们首要并且是经常需要关心的事。”声音安放的位置不同,就会产生不同效果的声音,现在存在很多种唱法类别,如: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等等,决定这些不同唱法的要素之一,就是声音不同的安放,或者说,某种唱法在某一个位置的安放注意的更多一点。

声音安放的位置可以在胸口、唇齿、鼻腔后面、眉心、额头、头顶、软腭、后颈根部。教师经常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某个声音安放的位置,但教师一定要清楚这几个安放的位置,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声音状态做相应的调整。比如说,如果声音安放在上下唇齿边缘上,声音就会“靠前”,但如果只强调这个位置,不和其他功能结合在一起,声音就会没有音量,比较浅,出现“白声”。胸骨的上部边缘是个非常重要的声音安放位置,可以说一开始学唱的时候,在唱中声区时,应该大部分时间重点强调这个安放位置,因为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深喉位的感觉。沈湘老师说过,感觉声音响在胸口第二颗纽扣的位置。[4]《嗓音的安放》中提到这个安放位置是使声带闭合的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沈湘老师称这个位置为声音的支点。

唱到高声区的时候,在小字二组f或g的地方通常就需要“掩盖”。“掩盖”也称为“关闭”,沈湘老师曾解释“关闭”就是不再用中声区的腔体,声音带上一个o、u的音色,这样头腔的声音就出来了,这样唱高音就不会嗓子使劲儿了。《嗓音的安放》也提到了“掩盖”,也可称为“单纯的头声”,唱出“掩盖”的声音需要把声音安放在头顶处或软口盖之上。其实,沈湘老师说的声音带上一个o、u是一回事儿,因为在发o或u这两个音的时候,我们的口腔内部是兴奋的,软腭达到合适的位置,头顶也有兴奋立起的感觉。唱高音还有一个安放的位置,是在颈部根部(颈背处),有的老师形容,“声音从身体后面出来”、“用后面的人唱”,都是找这个部位的感觉。颈部根部可以帮助学生解放掉喉部多余的力量,扩大音域,产生美的头声,“声音美不美,传送力大不大和丰满与否,决定于这一条件。”[5]但只练这个位置也不行,“如果专门练它,极少或根本不用其他‘位置’,换言之,如果没有能够形成其他‘位置’功能,嗓音就会带有喉音,这样唱,首先会导致张肌的松弛无力。”这就会造成我们常听到的“压喉”,压喉导致鼻咽腔的懒惰,咽壁松弛,不能很好的形成声音的反射墙,于是声音暗淡没有穿透力和爆发力,声音好像只停留在身体里传不出来。这就需要调整声音安放的意识,有意识的注意胸口、额头这样的位置。就如同《嗓音的安放》中最强调的观点一样,每一个安放点都关系着发声器官的不同肌肉和肌肉群,想要得到漂亮的音色,就需要兼顾到每一个位置的练习。由此,我们可知,声音的安放一定要因人而异,因学生每个阶段所产生的问题而异,只强调某一个声音位置,都不会达到个人最美的音色。

四、结语

纯净、明亮而又自然的声音是所有声乐从业者一生都在追求的事业。无论是何种唱法,气息的有力支持是歌唱的前提;咽腔的稳定状态是好声音的必要条件;声音的合适安放是完美音色产生的最终结果。本文认为这三个关键因素,在歌唱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同时决不能割裂开练习,需要互相配合,然后通过不断地训练成为歌唱自然的状态。当然,这不是有朝一日能够做到的,不管是声乐表演还是声乐教学,都是一份终身事业,需要永葆求知的热情,关键还要有不怕困难、坚持摸索的精神,才能不断超越自己,完善自己。

猜你喜欢

横膈膜声带唱法
浅谈铜冶炼渣中横膈膜形成机理与消除实践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中医的“气沉丹田”有什么用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人为什么会笑得肚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