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然大风踏歌去
——追忆周大风的音乐教育人生
2019-12-17金合欢
金合欢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一、周大风生平
周大风的父亲是一名琴棋书画的爱好者,因此他从小就在艺术的熏陶下成长。幼年的周大风,对民间音乐就情有独钟,自学竹笛、二胡等民族乐器。开启周大风音乐人生最关键的一步是他在宁波的镇海灵山学堂所受的教育,这所学校实行的教育体制是“道尔顿制”,没有考试没有作业,主要提倡学生自由发展。当时是由陆仲任一对一给周大风上课,重点攻作曲与键盘。通过灵山学堂五年的学习,他小学毕业时的水平已经相当于专科一年级的水平。毕业后他去一所商科学校就读,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导致失学,但他的自学能力非常强,不断刻苦学习、拼搏,在家乡组建民众救亡工作团,担任团长,并巡回演出,宣传抗战精神。
1943年,周大风正式开启了音乐教育生涯。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江西赣州,那里有个“儿童新村”,收纳了一千多名战地孤儿,周大风担任了儿童新村的艺术指导,开办了“天才学校”。同年,周大风去了江西省立劳作师范当讲师。1946年,周大风应聘去九江女子师范任专职音乐教师,悉心研究幼儿教育和中小学音乐教学法。1948年至1949年又先后应聘担任浙江新昌和宁波二中的音乐教师,直至新中国成立。
二、音乐教育思想
笔者主要从大风先生写的音乐教育论文中去概括了其主要的音乐教育思想,并从教育学的角度,将其思想分述为教学观、教师观、教材观三大方面。
(一)教学观
其一,学校的音乐教育要贯彻“中西兼有,以中为主”的原则,既要使学生能够放眼世界,开拓视野,又能够在民族音乐的熏染下成长。其二,对于音乐基本理论知识,没有必要单独开课,而是要渗透到唱奏中,最后作系统的归纳,要求中西集合。其三,课堂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互动双管齐下,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之下学习与成长。最后,在教学当中,应充分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师观
周大风认为,作为一个专业的音乐教师,就应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表演能力。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具有一定的音乐爱好,学校搞音乐活动时一起来参与。此外,周大风还主张实行教师共享制度。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都可以到兄弟学校去教学,去交流,使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广些,或者结合各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寒暑假在职音乐教师进修班的仪式,聘请有教育经验的专家授课,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并和教师的职称、利益等挂钩,这样才能激发起教师的动力和工作的积极性。
(三)教材观
中国百年多来的音乐教育都是以欧美为主,而周大风认为,在编写音乐教材时,对西洋的优秀精髓我们可以学习,但音乐教育仍应培育自己民族的感情和知识责任,以中为主,兼学西洋。其实中国的很多民族特色都隐藏在戏曲音乐、地方曲艺当中,因此周大风提出,在选编教材时要把代表性的音乐收入到教材中,但这样唱腔的唱词适合孩子们的极少,故可以按照原来的曲调填上新词,让孩子们来学习演唱。在教乐理知识的时候,除了继续保留之前一直延用的西洋乐理之外,还应该补充大量的民族乐理知识,像宫商角徵羽、板式变化体等。
三、音乐教育实践
周大风的音乐教育实践主要包括创刊、办学、讲学、理论著作、创作等五个方面,笔者这里主要从创刊和办学两个方面来讲述。
(一)创刊
改革开放以来,刊物上音乐和教育是分家的,很多的关于音乐教育的意见无处发表。为了给全国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经过一番努力,我国建国以来第一个音乐教育刊物《中小学音乐教育》问世,这份倾注了大风先生大量心血和精力的刊物不仅为一些音乐教育的人才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场地,也为一些音乐教师指点迷津,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在音乐教育方面可以尽情的交流。
(二)办学
1943年起,周大风在蒋经国的建议下创办了“天才学校”,实行“道尔顿制”教学体系。在1949年6月中旬,他办了一个短期“小学音乐教师暑期进修班”。到了七十年代,周大风在浙江艺术学校办了“戏曲作曲培训班”,想培养出一批戏曲音乐的骨干。八十年代,周大风先后创办了“浙江艺术社会学校”和“江南音乐师范专科学校”,目的都是为了推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到了21世纪,他与社会艺术学校校长合作,成立了“浙江大风音乐艺术专修学校”,该所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是通过音乐的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四、启发与意义
从今天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周先生提过的很多思想,已经慢慢在我国中小学中渗透,也取得了不错的实践成果,比如他的中心思想“中西兼用,以中为主”,这一点可以在“传统文化进校园”得以体现,现在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葫芦丝、竹笛等民乐课,乐团中也融进了一些西方的乐器,如大提琴。尽管他提出的思想未必是十全十美的,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研究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国的音乐教育,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