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春走基层”:彰显媒体强“四力”成效

2019-12-17文/曹

传媒 2019年14期
关键词:日报社新春工作者

文/曹 燕 郭 威

2019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笔墨书写火热实践、用镜头记录民生温度、用声音传递真情大爱,用新技术新手段呈现新时代新气象,满腔热忱投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积极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展现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和时代风采,是新闻战线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的集中行动,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宣传报道的重要开篇。

用“脚力”丈量新时代的基层路

新春走基层,关键在于“走”,不仅要走得勤、走得远,更要走得深、走得透。活动中,数万名新闻工作者跟随人们春节返乡过年的步伐,融入春运大潮,走进秀美村庄,寻访年节味道,为读者呈现了一份份缤纷多彩的新闻大餐。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成为2019年春天“刷屏”的生动场景,调研式、行进式、体验式采访成为记者们不约而同采取的报道形式。人民日报社新疆分社记者行走天山南北,奔波在边防线上,记者坐火车转汽车,连续奔波800公里,到达中哈边境采访,与当地群众一起辞旧迎新,采写了《新疆塔城:欢歌送给护边人》《乡愁重回月亮地》《过节,这些干部没闲着》等多篇高质量的新春走基层稿件。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白少波蹲点青藏铁路唐古拉线路车间,在平均海拔5200米、氧气含量不足海平面40%的唐古拉山区,跟随线路工人登上风多、雪多、冷天气多的唐古拉山,吸着氧气与工人促膝夜谈,深入采访唐古拉线路工人在“生命禁区”坚守的故事。中央电视台记者克服高寒缺氧,在落差2500多米的山路上往返近30公里,历时13个小时,跟随边防官兵走悬崖、爬陡坡、趟雪地,采制的作品《用脚步丈量祖国边防线》全程记录了西藏军区某边防连官兵大年初一的首次巡逻。中国石化报社记者深入厂区跟随岗位工人进行现场拍摄,被岗位工人在零下10摄氏度下坚持进行室外作业的画面深深打动,采写出融入了记者丰富情感的优秀作品《天津LNG接收站投运以来的第357个夜晚》。中国日报社记者胡冬梅深有感触地说:“不坐到老乡的炕头、不进到他们的羊圈料棚,乡亲们很难敞开心扉,说出掏心窝子的话。唯有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用心感知老乡们的喜怒哀乐,才能感受到他们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真心拥戴,对美好生活打拼的执著与力量。”

用“眼力”捕捉新变迁的精气神

中国的基层千千万万,什么样的人和事才最能体现“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这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一双敏锐的“慧眼”,在发掘新闻价值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何让春运报道“旧瓶”装上“新酒”,保持常走常新的源头活水?又如何通过发生在铁路基层的一件件小事,来反映伟大变迁和伟大精神?各媒体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很多记者们都注重放大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关键”细节,以动人场景和真情实感来打动受众。中央电视台作品《相约在零点37分》、工人日报社作品《提前的年》,都选取了铁路工人情侣在春运中“舍小家为大家”、时聚时散情依依的爱情故事来展现基层劳动者的憧憬和奋斗。《相约在零点37分》自然真实地抓拍到了铁路情侣见面的短暂过程,用长镜头记录了两人的真情流露,展现出铁路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很多网友看完视频后感叹:“万万没想到,看新闻联播也能哭得稀里哗啦!”中新社记者选取一趟务工人员较多、幼儿乘客占比较大的“幼儿园列车”,全程记录了一名未婚乘务员客串“代理妈妈”的经历,用作品《跨越3000多公里的“幼儿园列车”一路欢笑》反映铁路的人性化服务。中国日报社作品《殡仪战线的“天堂使者”》,结合“退伍老兵”与“火化工”两重角色,展现出军人服从、勤恳、担当的特质,反映出国家守护者们的低调坚守、默默付出。这些报道真实记录了不同地区和行业基层劳动者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可歌可泣的新时代基层奋斗者群像。

火车站是“新春走基层”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景,通过这个窗口的“快与慢”“今与昔”,既可以看到铁路自身的发展,又可以折射出百姓生活的变化。中国妇女报社记者在采写作品《母女列车长的春运“接力”》时,边讲凡人故事边融入我国铁路事业的大发展、大变化。人民铁道报社作品《高铁无轨站开出扶贫直通车》以当地群众的视角,报道交通事业改善助力广西凌云县脱贫故事,反映出高铁在扶贫攻坚中的巨大作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品《6063次小慢车:满载温暖 见证变化》《春运惊奇:农贸扶贫》、工人日报社作品《“慢火车”里“赶场子”》、中国青年报社作品《小慢车“车厢集市”扶贫忙》,用富有现场感的语言和画面,表现慢速列车上“车厢集市”“务工信息”等措施给基层干部群众带来的实惠,揭示出精准扶贫这一宏大主题。

用“脑力”洞察新生活背后的强动力

“脑力”是新闻舆论工作者思想水平、政治水平、理论水平的集中体现。今年“新春走基层”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时代精神,紧紧围绕“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主题展开宣传报道,主题深刻、立意高远,鲜明反映出新闻工作者所具备的思想深度和视域广度。

人民日报社《干得有劲头 日子有奔头》、中央电视台《坝上人家万户春——总书记来过我们家》、光明日报社《脱贫路上又见春光》等作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基层的路线,对曾经的贫困地区、困难群众进行回访,用当事人的回忆展现总书记平易近人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用记者的观察反映当地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进而反映出精准扶贫攻坚战在神州大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央电视台作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州洛舍:乡村振兴“钢琴曲”》,通过记录洛舍从一个矿业污染重镇到一个钢琴制造强镇的转型之路,生动展现了发展绿色经济、搞好生态建设,才能实现产业振兴、产业富农的乡村振兴之路,点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主题的内在含义。经济日报社作品《投资者身边的风险提示:被P2P“雷声”困扰的春节》则通过记者返乡的所见所闻,揭示出在三线城市居民中备受欢迎的P2P平台产品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为国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决策参考。

在“新春走基层”中,新闻媒体还发挥着对外展示中国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作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脸书直播作品《盐城春早乡情浓》、泰米尔语直播作品《一锅花馍蒸出天天向上的好日子》,中国外文局系列短视频作品《第三只眼看中国——老外们的中国年》,中国日报社作品《耍牙:传统艺术的传承》等,不仅向海外受众传播和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美食和传统习俗,展示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更折射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用“笔力”讲好新故事的暖温度

采访报道活动中的“所走”“所见”“所想”,归根结底要靠增强“笔力”来实现。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必须学好用好群众语言,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创作出连天线、接地气、冒热气、带露珠的精品佳作。

记者们注重现场感呈现、故事化表达,力求从细微处讲好一个个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彩故事。新华社作品《看变化,问冷暖,听民声——重访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考察过的那些地方》一气呵成、细腻生动,“总书记来的时候深一脚浅一脚,以后再也不用走那样的路了!”“吃了一辈子的‘山药蛋’,没想到竟能成脱贫的‘金蛋蛋’”“总书记一直握着我的手,让我们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这些朴实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让读者如临现场。跟随中央电视台地方记者部派出的近40路上百名记者的镜头,观众看到管道工等基层工作者所面临的艰苦和困难,看到井冈山、德胜村等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决心,看到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圈层百姓用各自方式展现出的幸福年味儿和浓浓亲情,用鲜活个人串成生动故事,诠释了家国情怀,构筑了时代全景。工人日报社记者毛浓曦坚持字字推敲、追求精益求精,在提炼主题、制作标题和构思结构时,常能做到“沙漠里面种出花来”,把看似常规的报道写得耳目一新,他的作品《“慢火车”里“赶场子”》时而放大特写,时而“长镜头”叙事,笔触像电影镜头一样,形象展现了铁路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生动实践。

“新春走基层”活动还成为各家媒体推进融合发展、建设“四全媒体”的练兵场和试验田。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各媒体的客户端、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都浓墨重彩地推出了“新春走基层”专题和丰富多彩的融媒体产品,运用H5、短视频、Vlog、直播、VR、动漫等新技术手段,为人民群众呈现出一个情真意切、热气腾腾的中国年。光明日报社融媒体作品《这些关于春联的硬核知识,了解一下》,以秒拍视频形式介绍普及春联的相关知识,累计播放量超过100万次。经济日报社融媒体作品《经济日报高铁专列来了!》,用摄像机、手机采访高铁专列上的乘客、铁路工作者,通过文字、照片、视频从不同角度记录他们的春运故事,转达他们对家人的祝福。国家电网报社采用直播形式,出镜记者带领观众走进山西清徐县马家庄村,探访当地村民,跟随当地供电公司员工巡视电网配套设备,以一户人家的感受反映“煤改电”带给当地村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纪检监察报社《百岁老人的孝道传承》、中新社《团团圆圆!来看118岁长寿老人的六世同堂春节》等融媒体作品,既表现了阖家团圆的温馨场面,又彰显了尊老爱幼的良好家风,营造出安定祥和、风清气正的节日氛围。

猜你喜欢

日报社新春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创意拼图贺新春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关于日报社新媒体平台发展的思考
独占新春第一芳
Zhejiang in Jin Yong’s Wuxia World
新春路上不轻松
检察版(四)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