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2019-12-17殷陆君
殷陆君
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说,“希望大家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这是对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政协委员的深情嘱托,也是对全国文艺界、社科界的殷切希望。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文艺界、社科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结了文艺、社科工作的基本规律,指明了文艺、社科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对文艺作品生产和社科成果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切实掌握作品人才共成长的规律。从人文社会宏观来说,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化成就最终要看文化艺术作品,衡量一个时代的社科水平最终也要看社会科研成果。文艺界历来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以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精品力作为主要目标。社科界高度重视社科成果的问题导向和实践转化,以推出更多富有原创性专业性系统性的时代杰作为工作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如果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从个人主体微观来说,大师大家都是因为有大作品才成其大名,名人名家都是因为杰作才成其美名。一个作家没有优秀作品支撑,一个哲学家没有著名论说作证,是不可能在当代立身、更不可能青史留名的。这既符合文艺、社科工作者成名成家的规律,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成家先得有好作品,才可能有好名声;有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力作,才有留得下、立得住的大师大家。
全面把握精品的主要标准和内涵。评价精品有标准,每个时代不一样,每个行业也不尽相同,但是共同的标准是有的,主要的标准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传播精准。思想精深是作品的魂,思想性是作品的筋骨,一部作品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印迹,或是因为在理论价值上刻下重要创新足迹、或是因为在人文精神上烙下重要时代痕迹。不管是直抒胸臆还是曲笔抑扬,其中蕴涵的主题思想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展示出高格擎天的时代精神。艺术精湛是作品的神,艺术性是作品的血脉,一部作品在同一门类中展现出不同凡响的气象,或是在形式方法上有手段大创新、或是在品种类别上有结构新增补、或是在内容内涵上有结合新创造,展示出别开生面的人文气象。制作精良、传播精准,则是因为超出同时代、同类型的艺术水平,满足了更广大受众的更高审美要求,获得当代称赞、后代认同。从当代来看,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形式内容兼优的作品。从历史来看,思想的独特价值、艺术的创新价值、传播的效益价值无不展示着精品的永恒价值,那些口口相传的群众口碑、惺惺相惜的专业认同、跨界欣赏的行业传承,无不彰显着精品的精益精神。
我们的文艺、社科工作者创作和研制精品成果,需要提高站位和定位,提升格局和境界,需要增强“四力”,更加大气和精益。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为宏伟目标,着力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重于弘扬中国文化,使国家内增团结、外增认同,使社会内增活力、外促和谐,人民内强信心、外树形象。我们的精品佳作才会不但写在大地上,而且会刻在历史中,流入人民的心坎里。
不断拓展创作精品的实践道路。创作精品的道路千万条,但都离不开实践这条大路。历史证明,佳作多出原创,偶得悉自妙手,有着独到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精品往往是名家长期自主性、独创性实践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创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础。增强脚力,走得正、走得实、走得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才能抓到精品创作的“活鱼”“鲜贝”,找到精彩生活的细水泉流;增强眼力,看得清、看得透、看得远,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才能真切感知丰富生活的细节脉动,细致描摹世间万象的人生百态;增强脑力,想得全、想得细、想得深,才能梳理厘清理论深处的逻辑脉络,顿悟勾勒历史深处的规律线索;增强笔力,写得好、说得巧、演得妙,体察人情、体会人心、体悟人性,才能以个别之眼写出普遍之心,得古今之意绘就历史之局,为时代立心为人民立像。只有不断追求高峰的境界,才能培养常上高原的才情;只有鼓励个性之氛围创造,才能催生激荡人心的佳作。创制精品力作,不能不下苦功夫,不得不下“笨”功夫,不少名篇佳作的诞生往往都有一段初时不为人知、后来广泛流传的趣闻轶事。这些寓含名师大家精心、精工、精细、精准精神的别样故事,也成为大师风范的精彩注解。
始终坚持服务人民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说到底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文艺家要为人民抒情抒写,描写讴歌人民。社科工作者同样需要坚持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文艺、社科工作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艺创作导向和社科研究原则。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的爱憎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幸福追求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更加自觉创制以人民为创作对象的文艺精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尚的精神激励人。社科工作者要把人民的关注关心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实践难题作为研究的重点问题,把人民要求和社会需求作为社科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的切入点,更加自觉创作以人民为服务对象的社科精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文艺、社科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都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文艺、社科工作者用作品说话、用精品立身,发挥武装脑袋、塑造心灵、熔铸灵魂、成风化人方面的独特作用,积极传递真善美,传播科学、理性、民主、文明,引领社会风尚、促进凝心聚力、增进民族团结、推动国家发展。要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精神。要多推出有新见解、有分量、有说服力的社科成果,宣介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
我们的文艺、社科工作者创作和研制精品成果,需要提高站位和定位,提升格局和境界,需要增强“四力”,更加大气和精益。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为宏伟目标,着力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重于弘扬中国文化,使国家内增团结、外增认同,使社会内增活力、外促和谐,人民内强信心、外树形象。我们的精品佳作才会不但写在大地上,而且会刻在历史中,流入人民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