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应对策略:社会保障和家庭赡养
2019-12-16李争
李争
【摘要】人口老龄化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口老龄化背景,即预期寿命的增加、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迁移。然后分析旨在响应老年人保健需要、促进社区融合和减轻老人困难的公共政策。最后,讨论家庭如何制定战略来应付老年亲属的护理需求。尽管老龄化被认为是一个公共问题,目前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仍然需要进一步讨论。本文有助于形成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政策,发挥社会和家庭双方力量,保障老龄人口优质的生活,缓解国家社会的负担。
【关键词】老龄化 应对机制 社会与家庭
0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老年人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因为他们是当代社会和新生活的奠基人,是真正实施革命的一代人。公共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得益于他们的劳动和奉献。因此,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是政府和公民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变化中可以发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老年人口生理和心理的衰老,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对卫生和社会保健的迫切需求,十分有必要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这一现实的应对机制进行分析讨论。一方面,从宏观角度来讲,共同思考政治经济和道德经济,有助于应对老龄化和养老的挑战。老年人保健、福利、社会和社区福利等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公共政策来应对社会发展和生理衰老对老年人等脆弱群体的社会状况所产生的累积影响。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来讲,通过讨论家庭如何照顾体弱和需要赡养的长者,是从微观角度对国家养老政策的补充,对稳定国家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急剧老龄化的人口
1.1预期寿命的增加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指导实施的卫生、经济和社会政策为全体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并直接促进了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卫生部门尤其受益于对建筑物和设备的大量公共投资,并建立了一个由医院、综合诊所和社区诊所组成的密集网络,充分保障了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培训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并投资于医学研究。所有这些资产都转化为涵盖卫生各方面的政策、具体规划和措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达到历史新低。中国社会发展、饮食水平的提高改善了人民的饮食结构,最终整体增强了中国人的体质。此外,烈性传染病的有效控制也为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做出巨大贡献。70年来,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从35岁上升为77岁,不仅和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医疗水平息息相关,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制定与保障。
1.2生育率的下降
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因素。首先,经济社会状况影响了中国整体生育率的下降。由于经济困难和住房短缺,节育也是自我限制的儿童受孕的结果。我们将在下面看到,很大一部分家庭面临着家庭过度拥挤、维护不善和缺乏设备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阻碍了养育孩子。当资源匮乏时——收入、时间、工作、陪伴、照顾,特别是家里的空间——夫妻倾向于推迟甚至放弃他们的怀胎计划(idem)。即使目前开放了二胎政策的情况下,也有许多夫妻坚持只要一个孩子。其次,女性社会角色改变引起的思想观念变化也影响了中国女性的生育观念。现代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工作当中,不再把生儿育女当做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工作能力较强的女性会逐渐将重心偏移到工作上来。当女性尤其发现自己在工作、家庭、参与政治和社会组织的责任和准备所需的时间之间负担过重,左右为难。因此生育子女的意愿也有所下降。
1.3抚养比率
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人口发展的同时,产生了数量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生育率的不断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最终导致了抚养比率的不断上升。这意味着经济上活跃的成年人中比例较低的人必须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化和经济依赖人口的需要。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抚养比率为56.4%。这意味着两个工作年龄的人(15-59岁)要供養一个以上的受抚养人(儿童或老人)。单独考虑老年抚养比时,老年人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为30.9% (ONEI 2017)。据预测,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老年抚养比将由目前的2.8:1达到2050年的1.3:1。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缓慢和老年人口的较快增长,最终导致了中国老龄化的日益严重,也削弱了人口的生产力。
2为老龄人口提供福利:公共政策和项目
2.1满足长者的健康护理需要
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国家需要实施文化、健康和福利计划来解决老龄化问题。在经济和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应对策略,需要所有行政级别的参与实施,即不仅涉及健康问题还涉及社会保障、体育和文化。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医院护理,机构护理和社区护理。第一项工作是与当地医疗机构(如医生和诊所)协调进行的,仅限于某些病例,而且只适用于短期停留。第二项,即机构性护理,是对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的补充。它包括疗养院和医学心理教育中心。第三项,社区护理包括日托中心以及文化、体育和社区社会化活动提供的关注,以及老年护理多学科小组的服务。在满足长者健康护理需要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完善保障和惩罚机制,防止出现虐待老人的情况出现。虐待可能是经济、财务、心理、身体或社会方面的,而怀疑虐待的对象首先是外来看护。目前虐待老年人的情况屡见不鲜,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加强有针对性的福利计划
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一种综合考虑生物、心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健康和福祉的整体方法。首先,丰富老年人口的精神需要。由于退休及活跃的专业人士及学者的义务工作,为老人提供参观、工作坊、辩论、讲座、学习研讨会、体育活动、聚会、合唱团及旅游等服务。目标在于鼓励积极老龄化,并为老年人提供在家庭需求之外自主社交的机会,从而加深他们与社区的融合。其次,保障老年人口的物质需求。保证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工资的准时发放,保证老年人口的生活条件。此外需要在社工的带领下进行社区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并用于指导各种方案和方案的制定和引进。针对独居的人,患有慢性疾病、退行性疾病或其他疾病的人,在没有足够援助或家庭设备的依赖情况下提供帮助。最后,建立健全老年医疗保障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定期的健康检查,建立老人的健康登记制度,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加以监测。同时,加大老年人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力度,对于居家养老的家庭提供一定比例的财政补助。
3社会支持和家庭赡养
3.1寻求家庭以外的帮助
抚养比率的增加,导致目前承担赡养义务的年轻人不得不寻求外界的帮助。第一,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社会保障计划为具有较大赡养负担的家庭,提供有效的外部援助。通过设立老年人之家,针对没有必要的家庭护理的贫困受抚养人,如患病、残疾或年老,可以由国家支付的护理人员提供服务。第二,通过新型养老保障制度,从多角度筹集养老保证资金。发挥政府再分配功能,增加养老补贴和老年福利。通过金融、财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养老事业的发展。同时加强政府的行业监管力度,制定标准规范,有效保证养老服务的供给。此外,发挥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对公益慈善养老的投入和支持,发扬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为中国老年保障事业提供经济支持。第三,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充分利用和发掘老年人力资源,对于身体条件和精神状况较好的老年人,鼓励和支持其加入新工作中。此外,鼓励老年人自己自足和互帮互助,通过“抱团养老”、“旅游养老”等方式,发挥力量减轻社会养老压力。第四,发展健全“智慧化”社区养老模式。在政府指导下,基础行政单位积极促进社区养老智能化,充分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通过结合大数据,向居家老人提供及时、高效、优质、低成本的智能化养老服务。充分利用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搭建智能高效的数据平台,为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保障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3.2承担家庭赡养责任
承担家庭赡养责任,首先需要满足老年人的经济需求。老年人对家庭团结的需要不仅限于照料和陪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经济上的。当养恤金和福利计划都不能成功地为老年人提供财政自主权,特别是当他们没有足够的身体条件从事有利可图的职业时,需要为他们的生存提供经济支持。其次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生理老化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并进一步影响其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因此,子女的悉心照料必不可少。从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关注,日常生活的照料以及生病时提供的照料三方面能切实保障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照顾。再次居家养老更应重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追求共享天伦之乐,因此大部分老人倾向于与孩子住在一起,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加剧。家庭的温暖能够满足老年人归属与爱的需求,在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物质需求之后,子女的陪伴和照顾可以实现老年人的精神慰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建立和完善养老政策与制度对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社会支持和家庭赡养两个角度分析探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和措施。从宏观角度而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微观角度而言,家庭是承担老人赡养义务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主导作用。两种力量的结合既能保障老年人口的幸福生活,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雷继明.家庭、社区与国家:农村多元养老机制的构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黄丽丽,卢冠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价值与保障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47-48.
[3]杨帆,杨成钢.家庭结构和代際交换对养老意愿的影响[J].人口学刊,2016,38(1):6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