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思考之美
2019-12-16董艳
董艳
“深度教学”指引导学习者深层次理解、构建和迁移知识的学习状态和过程。它旨在克服教学过程中表面、表层、表演的局限,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教学强调站在知识的教育学立场揭示知识的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系统,提倡通过课程的过程性规约来实现知识的教育价值。
“U型学习”是郭元祥教授对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经验教学过程理论的概括。郭教授认为,书本具有不可教性,不能直接进行传授,而需要让学习者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即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还原和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恰似“U”型,所以将其称之为“U型学习”。
“U型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下沉与还原”。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首先要将课本知识还原为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还原的过程即知识的“下沉”过程。“下沉”环节是对知识进行表征化、表象化和具象化的过程。它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背景和现象,另一方面有助于建立书本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关联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个环节是学生“体验与探究”的过程,即对知识进行自我加工,以及对知识理解、对话、运用的过程。从学习过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来看,“体验与探究”环节是学生把知识符号转化为逻辑形式的重要步骤,最复杂、最深刻。
第三个环节是“反思与上浮”,即学生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反思性思维,将经过自我加工的书本知识进行个人意义的升华和表达,书本知识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理解的东西,即“个人知识”。
如何利用“U型学习”模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关键能力呢?
一、掠去表象,突出本源,实现理解性学习
与把知识作为孤立的事实来接受和记忆的浅层学习不同,“U型学习”强调理解与批判地接受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一些性质、规律、法则背后常常蕴含着一般的原理,是一般原理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表现,而这些知识的本质又可以追溯到学生已有的或熟知的经验与观念。在“下沉与还原”中,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方法探明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概念或原理的前理解,并运用相应的方法解构学生的“前概念”。
当学生能熟练地背诵结论与方法时,教师应当思索:学生知道了事实是否能真正理解、会背概念了是否能真正理解、会做题了是否能真正理解。《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测量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学时,教师通常先教给学生量角的方法,即“点对点、边对边,再定内外圈”,然后反复练习。从实际情况看,这样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要么总是不会,要么测量的方法单一。
其实,与测量长度、面积和重量一样,度量的本质是相同的:度量时要统一度量单位,再看看度量对象含有几个这样的基本单位(如下表)。
在“探究和加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角的度量单位是“1o”,所要度量的角含有几个“1o”就是几度的角,这就是度量角的本源。当学生建立了“1o”和“10o”角的空间表象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估角。估角其实是让学生主动利用度量的本源去思考如何量角。经过体验和探究,学生会蓦然发现,计量一个量的多少,其本质是关联的,都是“终点-起点=距离”。
二、抓住关联,注重综合,实现建构性学习
学生探究数学时,不但需要一些基础性、常规性的知识来驱动,更需要从数学整体结构乃至本源上把握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U型学习”强调从知识的内在结构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寻找知识的连接与构建,在不同模型间建立迁移,使学生形成开放的知识结构。
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学生从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渡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再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从知识层面来说是纵向的、统一体系上的知识点,从经验层面来说学生有可以解决问题的口算、估算、笔算的经验。教学中,在学生经历了探究笔算的整个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回顾从“表内乘法”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整个知识体系生长的过程,将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把零碎的知识点串联成一条线,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习是螺旋上升的一个整体。
实际教学中,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让学生猜猜关于“笔算乘法”,小学阶段还会研究什么。学生漫无边际地想到四位数乘三位数、七位数乘六位数。教师微微一笑:“其实在整数的笔算乘法中,小学阶段我们只研究到此。”“遇到位数更多的乘法时怎么办呢?”学生一片愕然,继而顿悟,笔算乘法的核心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利用数的组成及位值原则,只要掌握了这个核心,一切乘法问题均可迎刃而解。
可见,实现“U型学习”既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合理加工、有效组织和多样化呈现,又需要学生善于运用学习策略对知识进行积极建构,并内化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之中。
三、渗透方法,提升思考,实现反思性学习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思维的发展主要指由较低层次上升到更高层次,如果儿童不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他就达不到高级的层次。当前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来学习,注重理解、对话等学习形式,但由于忽视了深度体验及反思感悟、缺少了“反思与建构”的过程,学习活动常常变得虎头蛇尾。这样自然不能让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数学思想和数学品格等多维目标完整深刻。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变化知识的表象,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不断反思,促使其由表及里地理解知识,增强数学思考能力。
深圳市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练习课时,设计了一组抽签游戏:第一次抽签,从个位抽起(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第二次抽签,从千位抽起(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4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签,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纵观三轮游戏,第一轮游戏的基础是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位置值的认识,这是基点;第二轮游戏的巧妙之处在于“一战定乾坤”,即最高位的数字大小直接决定了两个数的大小,这是发展;第三轮游戏的关键在于对位置值的深刻理解及对数字的直觉把握。
这样的游戏,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可是游戏仅仅是调动兴趣这样简单吗?不。每一轮游戏结束时,黄老师总会追问一句“为什么”。每一个“为什么”都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数位、计数单位、十进制的认识,都促使学生自我完善对数的相对大小的认识。学生在不断地比较中优化、强化对数的理解,进而自主悟出了比较数的大小法则背后的道理。
学生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反思中才能深刻理解,才能促进知识从表层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因此,“U型学习”中的“反思与上浮”不是简单的自我纠错,也不应仅仅理解为课后总结,而应贯穿于学习经历的全过程,成为主体思维活动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或基本特征。教学的高境界,不是教会,而是让学生自己悟得。悟,就是在绽放思维之花,展现思考之美。
(作者單位:武汉市洪山区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