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木耳产质量的影响

2019-12-16

食药用菌 2019年6期
关键词:耳片原基木耳

(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建阳 354200)

玉木耳(Auricularia corneaEhrenb.),隶属木耳科木耳属,是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的白色变异菌株。玉木耳耳片洁白如玉,肉质脆嫩,胶质特别丰富,味道鲜美,富含氨基酸与多糖,具有较高的抗癌活性,还有清肺益气、降血脂、降胆固醇、抑制血小板凝聚等诸多功效。由于人们对白色食品的天然喜爱,玉木耳作为木耳属中的“白富美”,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可观[1~3],同时也是精准扶贫的好项目。近年来,玉木耳栽培在种植农户中逐渐兴起,本研究作者对比分析3种栽培模式对同一品种玉木耳原基形成时间、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为因地制宜推广玉木耳的科学栽培模式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栽培品种和培养料配方

选用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选育的 “玉木耳1号”新品种。培养料配方统一采用杂木屑78.5%、棉籽壳8%、麦麸12%、碳酸轻钙1%、石灰0.5%,含水量58%。

1.2 试验方法

3月中旬制袋,菌袋规格为18×35(cm)的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湿料重1.1 kg,常压灭菌,常规接种、培菌。菌丝走满后,利用黑木耳专用刺孔机刺孔,每袋孔数约90个。孔内菌丝恢复转白后以3种不同的栽培模式进行出菇管理,每种模式600袋,设3个重复,每重复200袋。

(1)大棚吊袋栽培模式(图1)。按黑木耳大棚吊袋模式挂袋,每串挂8袋,微喷设施安置在距顶袋80 cm处,选用折射雾化微喷头,每平方米安装一个,按“品”字形布局。出耳管理:挂袋3天后开始喷水,早上8点及傍晚6点各喷一次,每次喷3~5 min。原基形成、突起,耳片分化,随耳片逐渐长大,逐渐延长喷水时间。保持出耳棚内空气新鲜,棚内温度超过30℃时开启水帘降温。

图1 大棚吊袋栽培模式

(2)荫棚内畦式栽培模式(图2)。在荫棚内,菌袋按黑木耳畦式直立出耳方式下地排场,畦面铺黑色地膜,以保持玉木耳子实体干净,地膜随机刺孔,以防积水。布设微喷设施,使用折射雾化喷头,喷头距地面高度0.6 m,每隔1.5 m安装一个。下地排场3天后开始喷水,每天早晚各喷1次,每次喷3~5 min,待原基冒出,随耳片逐渐长大,渐次延长喷水时间。保持棚内空气新鲜,棚内温度不超过30℃。

图2 荫棚内畦式栽培模式

(3)设施栽培模式(图3)。在环境调控设施内,层架直立式摆放菌袋,通过调控温度、湿度、通风、光线等因子进行出耳管理。耳袋上架3天后开启雾化喷水系统,温度设置在22~24℃,湿度控制在90%左右,上午、下午各开一次灯,每次30 min。当耳片长至4~6 cm、耳边下垂时即可按采大留小进行采收。

图3 环境调控设施层架栽培模式

1.3 观察、测定与数据分析

测定记录3种栽培模式每潮次鲜耳产量和总产量,利用DPS-6.5软件的多重比较LSD法分析。观察记录鲜耳、干耳背腹面的颜色、绒毛、脉纹。每种栽培模式的第一潮耳随机摘取10朵耳片,测定单耳重量、宽度、长度和中心点厚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

各栽培模式均于2017年3月9日制袋,3月15日接种,5月13日刺孔,5月20日进场。但原基形成时间有差异,大棚吊袋栽培模式最早,为5月26日,比最迟的棚畦式栽培模式(6月1日)提前6天,比设施栽培模式(5月28日)提前2天。平均单袋产量(表1),大棚吊袋栽培模式较高,为0.416 kg,与其他2种栽培模式达显著差异;其次为荫棚畦式栽培模式,为0.364 kg,与环境调控设施栽培模式没有显著性差异;环境调控设施栽培模式较低,为0.335 kg。

2.2 不同栽培模式子实体农艺性状

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栽培模式玉木耳子实体鲜耳、干耳背腹面的颜色及鲜耳绒毛、脉纹线等无明显差异,但耳片大小、厚度及单耳重有差异(表1)。大棚吊袋栽培模式耳片单耳较重(4.24 g),较厚(1.09 mm);设施栽培的耳片单耳重量较轻,为4.03 g;荫棚畦式栽培模式的耳片较薄,为0.97 mm;设施栽培耳片偏小,大棚吊袋栽培与荫棚畦式栽培的耳片大小类同。

表1 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及子实体农艺性状

3 结论与讨论

3种栽培模式初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棚吊袋栽培模式优于荫棚畦式栽培模式和环境调控设施栽培模式,表现原基形成早,比设施栽培模式提前2天,比荫棚畦式栽培模式提前6天,耳片质量优,平均单耳重4.24 g,平均耳片厚度1.09 mm;产量高,平均每袋产量0.416 kg,与其他2种栽培模式达到显著性差异。

大棚吊袋栽培模式可充分利用栽培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便于采收,节省人工成本,对温、湿度可进行适度调控,畸形耳比率低,是玉木耳栽培较好的模式之一。但设施投入较大,适合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生产规模的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

荫棚畦式栽培是较为传统的农法栽培模式,其优点为耳场搭建简易,设施投入成本低,管理简便,通风良好。但占地面积大,遇高温时因降温困难,易导致耳片变大、变薄,产量略低于吊袋栽培模式,适合栽培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的单一农户采用。

环境调控设施栽培模式可对玉木耳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和光线等环境因子进行较为精准的调控,管理方便。从原基形成到采收所需的时间较短,出耳整齐、均匀,且产量基本集中在第一潮。因此,可供玉木耳工厂化栽培应用。从试验看,产量不高,且第二潮开始耳片容易变为浅黄色,甚至变黑,其原因是否为玉木耳生长过程中环境控制参数不够精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耳片原基木耳
非比例多轴载荷耳片的疲劳分析方法
民用飞机耳片结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
基于三维模型耳片接头几何参数敏感性分析
粉色木耳你见过吗?
基于群体Parrondo博弈的根分枝建模方法
巧洗木耳
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家蚕翅原基生长分化的影响
Evaluation on formation rate of Pleurotus eryngii primordium under different humidity conditions by computer vision
发现木耳
含孔边套筒的厚截面复合材料接头耳片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