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2019-12-16张少平
张少平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福建泉州 362021)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在弘扬自身思想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众多弟子的教育,从而形成了孔子学系,彰显了孔子的具体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以及过人才智的“君子”。在有关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中,可以对孔子的相关教育理论进行了解,具体包括修身养性、个人追求等,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即“儒家教育思想”,其中既涵盖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够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十分重要的启示,帮助教育事业实现更高质量的现代化。
一、“有教无类”与教育公平
在孔子的众多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可以看做是教育活动开展的根本,强调的是教育活动的公平性,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教育平等。孔子的有教无类可以看做是教育公平学说的起源,同时该学说也体现了孔子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的巨大魄力。孔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道德品性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需要经由教育实践来完善。孔子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不在意弟子的身份贵贱,一视同仁,耐心地对弟子进行教育,从而充分践行了自身的有教无类观念。
对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寻,可以看出其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推进教育公平”理念有共同的内核。而在习近平书记执政期间,从十八大开始,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各个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教育条件得以改善,国家整体的办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事业而言,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教育事业负责人应将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实现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家教育机构相关人员应深入贯彻落实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首先要从观念出发制定教育公平的实现战略。在此基础上,则要积极地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同步的现象,要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帮助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我国提出的教育兴国、科技强国战略下,相关教育人员更应该坚持公平公正的教育发展理念与教学理念,将政策向教育落后地区倾斜,重点关注成绩落后的学生,确保全国的教育事业能够同步发展,确保全部的学生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二、“身正为范”与教师素养
在孔子的著名言论中,针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论点,而孔子也对该教育思想进行了严格的践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识和素养,并通过端正自身做出表率,弟子通过感受孔子的教育朴实性与教育严谨性,也开始积极地向孔子学习,修正自身,提升素养。在孔子的该教育理念下,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关注教师素养的培养,要提升教师的自我素养观,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水平,并且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才能真正地提升教学成效。
三、“德育为先”与立德树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较为关键的思想,即“德育为先”,孔子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比较关注弟子的道德素养,而与培养弟子的道德素养密切相关的,即孔子的“仁学”思想,将德育作为教育的首位,才能帮助培养出具备更高道德情操以及个人追求的人才。孔子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上述教学内容中包含了道德教育、艺术教育、文化教育以及技能的培养。孔子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提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强调学会做人,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是进行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前提。
而孔子的“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与当前国家针对教育事业倡导的“立德树人”观念高度契合。我国在发展现代化教育事业时,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针对教育事业召开了专项教育大会,并制定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要求在进行国民教育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充分地融入进去,并将其确定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重要战略主题。
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发展指南,能够对人起到约束与引导作用,调节人的内心信念以及传统习惯,使人们处在正常的伦理关系中。在“立德树人”发展观念下,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念成为主要的社会大众的道德提升方针,要求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的贯彻与执行,从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而在进行学生教育时,也要将“立德”放在首位,确保学生在各方面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四、“美育陶冶”与性情培养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关注文学教育,还重视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对孔子的美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其主要涵盖“文”与“质”两个方面,注重在对学生礼乐修养进行培养时,使学生能够内外兼修,提升美感。孔子对乐教较为重视,礼乐并提成为孔子的重要标志,其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对弟子进行具体的乐教时,强调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唱歌,自己应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乐曲的美感。而在教学过程中,孔子会认真地对学生提建议,并且会给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对于有从政志向的弟子,孔子鼓励其推广雅乐,促进民众更多地接触雅乐,以提升民众的艺术感知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展现出了孔子对于学生艺术美感的关注,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具备更高的追求,艺术就是其中之一。对当前的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更好地感知艺术之美,达到陶冶生活情操的目的,从而为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做出贡献;并且通过良好的艺术美育教育,学生的艺术天赋可以被有效地激发,从而可以实现后期的艺术创作,助力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
五、“学以致用”与教学方法
在孔子的众多教学思想中,学以致用是较为关键的一个。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强调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并独立地处理和解决难题。这一思想对于近现代的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关键启发作用。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在于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所学的知识都是死知识,无法得到灵活应用。和孔子的学以致用思想下的教学活动相比,当代教育机构在学习习惯、研究方法、逻辑思维、文字功底以及创新能力方面都存在不足。对实际的教育活动进行分析可知,大部分学校开展的课程都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因而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进行实用主义教学,要让学生首先掌握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地构建学生实习基地,开展相应的实验以及社会活动,帮助学生将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学生对于所学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具备理性辨别能力,对于所学习的知识要有选择性地消化吸收,学思结合,活学活用。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则要善于思考,并找到实际问题与所学知识的连接点,确保及时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育民主”与师生关系
孔子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一直秉持“教育民主”原则,教育民主强调的是在对教学方针以及教学政策进行制定时,政府要了解与接纳民众的意见。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强调教师要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本身就是两个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活动,教师需要意识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追求共识、共享,强调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营造。在信息时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变得更加便利,微信群、QQ群等都可以成为沟通平台,且能够营造一种较为轻松的沟通氛围,从而帮助形成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局面。
七、“君子不器”与通才教育
孔子曾提出“君子不器”的教育观念,该观念强调的是在对人才培养时,应注重对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即进行通才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各个行业对专才的要求较高,但同样对通才体现出较高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体系。通才一般是指学识渊博以及掌握较多技能的人,通才教育也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念相契合,因而在培养现代化人才时,需要将通才作为培养标准之一。在君子不器的人才培养观中,体现了孔子在教育弟子时呈现出的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当代教育事业中对人才进行培养时,需要关注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要确保学生既具有强健的体格又具备健全的人格。在对通才教育观念进行践行时,教育人员需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在具体推行过程中,也要寻找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并寻求合适的教育载体。在通才教育理念下,同样需要关注对专才的培养,以符合社会细化分工的要求。当前大部分院校在设定专业时,都显示出了越来越精细化的趋势,由此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追求对学生更多技能的培养,使其能够顺应时代变化,满足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此,各个学校都要在培养人才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进行科学制定,而作为高校,则要确保设置的专业能够满足人才的多维度培养标准,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八、结语
孔子的教育思想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沉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而在其教育思想中,存在较多能够对当代教育产生启发的教育理念,包括有教无类、身正为范、德育为先、美育陶冶、学以致用、教育民主以及君子不器等。上述教育理念都能够与当前的教育理念相融合,符合教育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当代教育事业负责人应积极地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探究,并从实际发展需求出发,对其进行有选择的解读和利用,从而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扎实的传统教育思想根基,同时又具备现代化发展内涵,以全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