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档案的概念解读★
2019-12-16黄霄羽田宁宁
黄霄羽 田宁宁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近年来民间艺术档案越发受到关注,2018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建议建立民间艺人电子档案[1]。全国各地也相继开展了民间艺术档案的展览和保护等工作。早在2001年,文化部、国家档案局第21号令《艺术档案管理办法》中的归档范围就包括民族民间艺术调查研究形成的材料;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挖掘、抢救、整理、创作形成的材料;民间剪纸艺术形成的材料等[2]。但民间艺术档案的定义在目前学界尚未形成共识,这触发了笔者对民间艺术档案概念的研究兴趣。
笔者开展文献研究,不限时间范围,以“民间艺术档案(题名)+概念(题名)”组成检索式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网和人大文库精确检索,未命中中文文献;笔者扩大检索范围,以“民间艺术档案”题名进行检索,只命中6篇文献。以 Ti(“folk art archiv*”)AND SU (“concept”) AND Su(definition)在Web of Science、ProQuest、Springer 和EBSCO数据库检索,只命中3篇外文文献。可见,国内外相关文献数量尚不充足。
细析内容,国内文献侧重介绍民间艺术档案的收集、管理等具体工作,较少涉及概念解析。朱天梅认为民族艺术档案的归档范围包括:文学创造、艺术表演、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3]。作者参考了《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却未明确民族艺术档案的含义。
国外文献侧重研究民间艺术档案的收集、管理和保护等内容,如강춘화研究了以“延边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中韩民歌档案建设中应优先考虑的三项重要任务:民歌的收集、分类和管理[4];Dimoulas等介绍了利用视听制作、恢复存档和内容管理方法,以保护当地传统和民俗遗产[5];Evcin论述了土耳其民间文化和文献中心对保护民间艺术档案和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6];这些文献均未涉及概念解读。
国内外文献研究某种民间艺术档案的发展现状和管理概况,虽有案例,但数量较少;而且共同点是均未解读民间艺术档案的定义。本文的创新点正是就民间艺术档案的概念界定和含义解读提出浅见,并以文献、新闻和网络调研采集的案例作为论据。
一、民间艺术档案的概念界定和含义解读
鉴于国内外现有文献并未解读民间艺术档案的概念,笔者拟从词性入手来界定。民间艺术档案作为一个复合词,是“民间艺术”与“艺术档案”的结合体,为此定义先从这两个概念入手进行解析。
《辞海》对民间艺术的解释是: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泛流传的各种通俗艺术[7]。《辞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其解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笔者采纳该解释。
《艺术档案管理办法》规定,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8]。该办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也有一定的权威性。
结合《辞海》与《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等权威资料,笔者认为,民间艺术档案是一种艺术档案,前面冠以“民间”,对主体和内容既是修饰,也是限制。民间艺术档案是指民间艺人在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分解民间艺术档案的定义,可以从主体、内容、属概念三方面来解读:
第一,民间艺术档案的创作主体是民间艺人
《辞海》认为民间艺人为继承祖国优秀的民间文化传统,促进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民间艺人出现在历史的舞台[9]。民间艺术档案的创作主体是民间艺人,孕育基础是民间文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阶层划分明确,典籍记载的多是帝王、公卿、士大夫等贵族阶层和上流阶层的文化生活和艺术创作,民间艺人属于草根阶层,“上不了台面”,因而他们的艺术创作很少被载入史册;现当代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人平等观念的冲击,人们开始不断关注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档案,如2012年湖北省长阳县就为3000位民间艺人建立了艺术档案[10]。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民间艺人始终承担着民间艺术的创作、传承和发展的职责,他们是民间艺术档案的创作主体,离开了民间艺人,也就谈不上民间艺术档案。
第二,民间艺术档案是一种立足于艺术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档案
艺术活动是民间艺术档案的形成基础,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促进了民间艺术档案的形成。如剪纸就是在社会生活和艺术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艺术,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纸张的大量应用,民间艺人发明了剪纸,起初用于点缀和美化庭院、房屋,后来也逐渐应用于各种喜事或仪式之中。当今社会,剪纸更是节庆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剪纸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生产生活实践,正是民间艺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创新和创作,才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剪纸。又如民歌,是劳动人民为表达情感和愿望而创作的诗歌,它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11]。民歌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其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民歌的形成同样离不开艺术活动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民歌的创作提供了基础和素材,向民间艺人提供了灵感来源和创作环境。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档案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是对社会生活的记录。
第三,民间艺术档案是一种档案
民间艺术档案是以档案为属概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12]。对比档案概念,可以看出,民间艺术档案是档案的一种门类,与档案概念具有种属关系。民间艺术档案中所指的档案是广义概念,也即包含在民间艺术活动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二、民间艺术档案与相近概念辨析
现实生活中,民间艺术档案常常与民族艺术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化艺术档案等概念混用。民间艺术档案与民族艺术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化艺术档案虽然含义有相近之处,却不能等同。辨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民间艺术档案的特点。
(一)民间艺术档案与民族艺术档案
民族艺术档案是一个使用较多的词语,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学界并未对民族艺术档案的概念形成统一认识。如张丹丹认为广西壮族艺术档案是指广西壮族各机构组织、单位和个人在社会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13]。从此看出,作者把民族艺术档案限定在某个少数民族范围内。面对我国有56个民族的现实,笔者解读的民间艺术档案概念不能过于局限,只要是民间艺人在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均属民间艺术档案。相比之下,民间艺术档案的范围比民族艺术档案更加宽泛,民间艺术档案包括民族艺术档案,民族艺术档案是民间艺术档案的组成部分。
(二)民间艺术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4]。分析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更加广泛,不限于民间艺人,任何群体和个人都可以创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延更加宽泛,既包括认识,也包括实践,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既包括实物,也包括场所。简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从此看出,民间艺术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存在交叉之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既包括档案,也包括实践,不能笼统地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同于民间艺术档案,有的民间艺术虽不属于非遗,却也不能否定其价值。
(三)民间艺术档案与文化艺术档案
笔者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对文化艺术档案的认识较为混乱,基本上套用了艺术档案的概念。如宋夏南认为文化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文化交流、艺术创作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不同形式的记录[15]。这与艺术档案的定义并无实质差别。艺术档案具有文化性,因而有的学者将其称为文化艺术档案也不足为奇。民间艺术档案与文化艺术档案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创作主体是民间艺人,而后者的形成主体是文化艺术单位和文化艺术工作者,他们大多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因而创作的作品更加“高端”,不像民间艺术档案那样“通俗易懂”或者说“更接地气”,民间艺术档案和文化艺术档案都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得到重视和保护。
三、民间艺术档案的特点
明确了民间艺术档案的概念及含义,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其特点。分析概念中所包含的主体、基本性质、突出特色和存在状态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民间艺术档案的特点包括民间性、艺术性、文化性和多样性。
第一,民间性。民间艺术档案根植于民间,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别,其大多是通俗文化。像剪纸、糖人、泥人等都是老百姓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艺术品,为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和乐趣。如2019年2月15日,剪纸艺人苏志祥和贾秀珍创作了一组主题鲜明、手法细腻的扫黑除恶宣传剪纸[16],将剪纸艺术与扫黑除恶宣传工作结合起来,加强了宣传效果,也体现了剪纸艺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态度以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可见,剪纸这种民间艺术的题材源于民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
第二,艺术性。民间艺术档案往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如织锦与绣花是我国苗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在现代,在苗族地区生活的人都还喜欢穿织锦衣物[17]。织锦衣物色彩绚丽,美丽端庄,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也体现了他们充满活力、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这些极具审美的民间艺术档案以实物形式,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情感诉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又如乌克兰的复调音乐项目收集了最大数量的民歌数字档案,这些档案具有极大的艺术性,受到了本国及欧洲其他国家或地区公众的喜爱[18]。
第三,文化性。民间文化孕育了民间艺术的成长,民间艺术档案本身带有文化的特质。从民间艺术档案中,人们可了解社会百态,感知历史,把握社会、国家甚至世界的发展规律。如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始于西汉。表演者在幕后操作皮影,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来讲解民间故事,同时用打击乐和弦乐来配合完成[19]。不同朝代的皮影故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了解从古到今的皮影表演艺术,就能窥探历史,感知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国外也有不少的民间艺术档案,体现了国外的文化特质。如戈戈舞就是一种起源于华盛顿的音乐,极具地方特色。戈戈舞不仅影响着学校的说唱音乐,也给华盛顿地区居民带来过难忘的演出和聚会[20]。戈戈舞档案体现了华盛顿地区开放、自由的文化特征,也是重要的文化财富。
第四,多样性。民间艺术档案的多样性主要指其内容和载体的多样性。从内容来看,民间艺术档案的种类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民间歌曲,如苗族古歌、京西太平鼓、豫剧等;也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如河间歌诗、刘三姐歌谣、畲族小说歌等;还包括民间舞蹈、民间技艺和民俗作品等,如山东琴书、杨柳青木版年画等。仅被我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1372项,其他未被列入非遗名录的民间艺术档案更是不计其数,被公众所熟知的有皮影戏、剪纸、昆曲,另外还有嘉善田歌、侗族大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档案。民间艺术活动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就决定了民间艺术档案不同于传统的文书档案,其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载体来看,民间艺术档案既包括纸质档案,也包括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和实物档案等。总之,民间艺术档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