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打击乐在戏曲舞台上的重要性
2019-12-15□冯毅
□ 冯 毅
中华民族是个有戏的国度,人们常说:“有节必有戏、无戏不成节”。可见戏曲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说起戏曲就不得不说下戏曲打击乐。
中国戏曲打击乐乐器主要是由:大锣、小锣、钹、板鼓、大堂鼓、花盆鼓、抬锣、风锣、虎音锣、牙板、木鱼等组成。音色明显区别于西方打击乐:定音鼓、砂球等乐器。
戏曲打击乐又称:“武场”,区别于“吹、拉、弹奏”的“文场”。打击乐器音色强烈、节奏鲜明、且能奏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效果。锣鼓点子由始至终伴随着台上演员的情绪、身段、唱、念、做、打,刻画人物情绪、体现人物意图、传达人物思想,表现环境、烘托气氛,展现演员绝活等作用。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锣鼓点子”,我们念出来称为:“锣鼓经”,记录下来称为:“锣谱”。在运用中又可分为“身段锣鼓”、“唱腔锣鼓”、“开场锣鼓”、“收场锣鼓”等等。
在我们戏曲舞台上常用的锣鼓点子(锣鼓经)有二百多个,这还不包括组合锣鼓、创新锣鼓;常用曲牌如:“将军令”、“大开门”、“耍孩儿”、“三枪”、“风入松”、“尾声”也有一百多个。各个剧种也相互借鉴、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地方特色。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一、二。例如我们常见的“四击头”,念法:|大 呆|仓 —|仓 大八|仓 才|仓0 0||,它由“大锣”、“小锣”、“钹”、“板鼓”(乐队指挥)的配合下共击四下而得名,也称:“四记头”,用于配合剧中人物亮相等动作。根据剧中人物身份不同又分“大锣四击头”、“小锣四击头”,还有“软四击头”。“大锣四击头”一般是主要角色出场或大将出场,龙套走完之后、最后一定起个“四击头”;有时用在王侯将相出场或武将起霸,例如:京剧《失空崭》头场四将起霸;还有京剧《挑滑车》高宠一出场“四击头”亮相,表现了高宠威风凛凛、武艺高强的英武之气。京剧《秦琼观阵》中秦琼导板唱出后也是一个“四击头”亮相,烘托出此人干净利落的大将风范。
另外常用的“急急风”表现了人物的奔跑、战斗、撕打等急促、紧张、激烈的动作,像京剧《穆桂英挂帅》、《长坂坡》《碧波仙子》等许多戏的紧张、开打部分都有用上,表现了战斗的急促、紧张的局面。
还有常用的“九锤半”,它一般与“阴锣”连用较多,它的后一小节自由反复,或转“阴锣”或转“马腿”、“急急风”、“战场”等。多是配合备马身段、下场更衣、武打水战、滑稽表演动作等。像京剧《三岔口》的夜战对打;《白蛇传》的“水斗”都有用到。
在戏曲表演过程中,打击乐通过“锣鼓点子”的打法,要先掌握演出的节奏,包括轻重、快慢、速度、力度等要素。从开场锣鼓到收场锣鼓,从唱、念、做、打各个环节均有相应的“锣鼓经”予以伴奏。演员在戏曲舞台上再好的表演技能、再棒的唱腔及身段离开了戏曲“武场”伴奏,都会形成无节奏、无框架的表演模式,那也不叫戏了。
综上所述:戏曲打击乐就是中国戏曲的一大特色,很难想象戏曲离开了戏曲打击乐还能称之为戏。我们戏曲工作者应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再谈创新,戏曲改革千万不能乱弹琴,乱改结果往往会看到戏不是戏、话剧不是话剧、舞剧不是舞剧的四不像,让戏曲失去它应有的精华、应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