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风雪始得香:黄梅戏《牛郎织女》创作分析
2019-12-15范娟娟
□ 范娟娟
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神话故事,最早见于《诗经》,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63年陆洪非、金芝、完艺舟、岑范四人根据民间传说的内容,依据电影的媒介特征对故事情节加以适当的丰富,在坚持黄梅戏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写成了黄梅戏电影文学剧本。1963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把其搬上银幕。该片导演岑范,作曲时白林、方绍墀,主演严凤英、王少舫、黄宗毅,可谓是集中了当时黄梅戏界优秀的编、导、曲、演人才。
一、丰富主题与情节
本片在创作之初,编剧就十分重视电影艺术特点,对民间流传的故事版本进行了丰富与改编。编剧在电影剧本创作之初,就有意识地根据电影艺术形式在主题上做了相应的丰富与发展,不仅使剧情推动更为连贯紧凑,同时增加了爱情、亲情、乡情等内容的渲染与表现,例如第十场“新居”中:
“架上累累悬瓜果,风吹稻海荡金波,
夜静尤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
通过瓜果、水稻等意向,传递了男耕女织的人间田园生活,这个唱段也成为黄梅戏中经典流传唱段。
将戏曲拍成电影,对剧目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坚守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外,最为关键的还要考虑是否适合于电影的表现。剧作家陆洪非等人在创作中,坚持为人物服务、为戏曲表演服务的创作原则,立足于黄梅戏清新流畅、优美抒情的风格特征,坚持浪漫抒情的基调,展现真挚质朴的男女恋情。
二、遵循电影美学风格
《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能够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传颂,被文人墨客写入诗歌、文章,千古流传,主要是因为,整个动人爱情故事中隐藏的真挚不渝的天长地久的爱情。
陆洪非等人在进行剧本创作的时候,紧紧依靠戏曲电影的表现规律,对古老的爱情传说进行戏曲化、电影化的创造。电影剧本《牛郎织女》按照场景不同一共分十五场,分别是“天庭、田间、牛郎老家、云房、茅棚、碧莲池、归途、新居、尝新节、新居、惊别、南天门、银河、鹊桥、银河”,整个剧本结构通过场景变换设置结构,打破线性叙事的方式,扭转叙事时空,在遵循黄梅戏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完成了故事发展起承转合的逻辑线索。
首先,影片中对于人物情感的表达多用中、近景表现,打破了舞台表演距离空间的限制,重点突出了情绪和韵味的刻画。其次,影片中对于镜头画面多用语言描述,减少人物对白,用唱词承载情节,传递情感。其中对牛郎、织女、老牛等主要人物前世今生的人物设置,增加了主题的深刻性和戏剧性,这种“仙女爱凡人”的情节借助电影的手段,更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神话的传奇之美。
三、追求鲜明的时代性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出现“改戏”“改人”“改制”的戏改运动。作为此背景下创作的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创作之始便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作品通过重新演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改变了由牛郎乘牛船追寻织女,到牛郎追寻织女后与王母在天庭进行抗争,着重突出了主人公的反抗性。此外人物老牛、喜鹊等都是作为牛郎和织女的盟友身份出现,与影片中王母势力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深刻地表现了两个阶级的对立与矛盾,表达了人们反抗封建阶级的决心;牛郎织女被改编成了劳苦大众的一份子,而王母娘娘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典型代表。可以说,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通过两种鲜明的阶级对立,转换了传统牛郎织女传说的主题思想。据陆洪非先生在《牛郎织女》与严凤英一文中记载:“原来《牛郎织女》的文学剧本准备写一场‘抓周’,是借牛郎织女婚后生下儿女满周岁的机会,表现他们在人间过的甜蜜幸福的生活。但在上海定稿之前,忽然传来一种‘新精神’说‘不要渲染夫妻、儿女之情,要出新意。’于是就把‘抓周’改成了‘尝新节’”*
另外,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相较于民间传说,还置换了牛郎的身份,使其从星宿变成劳苦大众的一份子,进而转换了叙事空间。特别是经过黄宗毅老师的淳朴、自然的表演,较好地塑造了牛郎这个憨厚、诚挚而热情的青年农民形象。可以说黄梅戏电影中牛郎和织女的结合是你情我愿的,是发自于两人内心的情感,因此也为后面王母再次拆散牛郎和织女提供了充足的反抗性,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
四、凝聚各方人才和智慧
《牛郎织女》是继《天仙配》《女驸马》之后,投拍的又一部黄梅戏电影。虽有先例在前可作参考,但是此片拍摄的难度在于:《牛郎织女》之前的黄梅戏影片,都是先在舞台上站住了脚,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再搬上银幕。而《牛郎织女》是没有经过舞台演出而直接搬上银幕的,且《牛郎织女》不是黄梅戏的传统剧目,演员没有任何前期的演出经验和演出准备,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熟悉剧本,揣摩角色。因此,从确定要拍摄此片开始,从剧本的构思到写作到定稿,扮演织女的严凤英老师一直都很关心整个创作过程。她经常与编剧们面对面的交流,她把牛郎、织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悲惨经历联系在一起谈体会、谈感受。对影片精益求精的岑范导演给严凤英抛出了一道难题:“这个织女要演得和以前的织女不一样!”岑范让严凤英通读《神女赋》和《洛神赋》,领悟文中主人公“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的神情姿态,还特意带她到黄山云雾之中,体验那超凡脱俗之仙趣。为了表现织女“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仙姿,岑范还特意请来了昆曲教师方传茗为严风英设计舞蹈,传授身段。
其中“南天门”一场戏中,牛郎和织女被天兵阻拦,面临夫妻分离的局面,织女有一段唱:
三年思情浓如酒,
乡中人好水也甜。
我只说永做春蚕把丝吐尽,
一生终老在人间。
又谁知花正红时寒风起,
再要回头难上难!
在演出过程中,严凤英调动了所有的情绪,用泪水伴着歌声,通过自己的演绎将织女和牛郎被天兵阻拦,夫妻离别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把录音师、乐队都唱哭了。由严凤英老师塑造的织女形象,表达出织女对人间生活的羡慕。此片是严凤英老师在银幕上最后完成的形象,有人评论说:严凤英演的不是织女,而是她自己。
遗憾的是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有点“生不逢时”,沉积多年才与国内观众见面。但其在思想上、内容上对传统的扬弃,代之以符合时代价值观、道德观的进步的、积极的思想内容,从而使该片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尤其是经过不同领域专家的心血汇集,共同打造了黄梅戏银幕上的又一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