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方村的大锣笙舞 彝族火把节的另一种过法

2016-04-23龙成鹏信卫波

今日民族 2016年2期
关键词:建文帝火把节张成

文·图 / 龙成鹏 信卫波



李方村的大锣笙舞彝族火把节的另一种过法

文·图 / 龙成鹏 信卫波

李方村在楚雄州双柏县的法脿镇,是个彝族寨子,也是“云南省旅游特色村”,以大锣笙舞著名。2015年12月,由楚雄州文化馆组织,李方村的大锣笙舞参加了首届“源生乡村音乐歌舞艺术节”。今年1月,受艺术节主办方源生坊的委托,我们又踏上了回访之路。

建设中的李方村

李方村坐落在一个山洼里,有54户人家在这里生活。寨子背靠的山势不陡,但高低起伏,连成一片。山脊是树林,近寨子的坡地,种着小麦,寨子下方的低洼处是一个蓄水的水坝,与四周的绿色作物相衬,看上去小巧秀丽。最特别的是紧挨着寨子的后山,有数十棵青绿的古树,拍照片时,树梢会从寨子房顶冒出,十分醒目。

李方村并不是想象中那种古旧。路是新修的水泥路,有一段我们去时正在铺石砖。修有亭子,有秋千,还种有花。新建的房子,墙面统一刷成红色,上面画着一些有象征意味的图案。

新建的房子,有一栋就是大锣笙舞省级传承人张成兴家的。我们中午到的时候,张成兴正在给新房打水泥地板。这栋房子左右两边都正在建设,风格很统一,应该是之前有过规划,左边一栋最大,是村文化活动中心,据说以后就是大锣笙舞的传承点。

吃杀猪饭

围绕大锣笙舞,李方村还有另外两处新建的公共设施。一处是距离村子有三四百米的一个大广场,是每年火把节跳大锣笙舞的地方。每年这个节庆时,外面会有两三万人来参观。另一处,是寨子后面古树边的大锣笙舞的“传习广场”,这地方是新修的,边上还配了一个比较现代的公共厕所。村里还有许多硬件设施在升级改造,为了迎合旅游业的发展,村民都积极加入了家园环境改善的工程队伍中。

李方村的路口

在源生乡村音乐歌舞艺术节上展演的大锣笙舞

独具特色的火把节

李方村的旅游最大的卖点可能就是一年一度的火把节,而火把节最具特色的活动是万人围观的大锣笙舞。了解大锣笙舞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所以我们向张成兴请教了很多问题。

楚雄州双柏县有“三笙”,大锣笙是之一——其他还有老虎笙、小豹子笙。在昆明看了大锣笙舞的舞台演出,我对它有些误解,以为这只是一个带点祭祀功能的日常舞蹈,但到李方村之后,才知道,大锣笙舞牵涉到的是一个节日——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通常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或者二十五。这个节日在彝族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过法。李方村的火把节,就是跳大锣笙舞,或者准确讲,是举行以大锣笙舞为中心的系列祭祀活动。这个活动要持续几天,而一年中也唯有这几天才能跳大锣笙舞。

据张成兴介绍,火把节从六月二十三开始,一直持续到六月二十八。二十三那天是请火神。请火神是到后山的古树林去请,每家去一个男性。把火神请回来,要放在火塘边,一夜不能熄灭。六月二十四这天有些特别,就是什么农活都不能做,全家闲着。二十五的晚上开始跳大锣笙舞持续到二十七,但跳的场地分两处,一处是寨子外面的大锣笙广场,另一处是寨子里的每家每户。在大锣笙广场,是下午两点和晚上八点两个时段各跳一场(差不多跳一个小时);在每家每户的跳要复杂很多,从二十六日开始,李方村的大锣笙队(由张成兴及其学生组成),就要进入每家每户去跳大锣笙,通常是在院子里跳一段,再到堂屋跳,每家要给这大锣点香,敬茶敬酒,然后接着是念经。念经要念十二段——大锣笙舞全套也是十二段,每念完一段,便要给火把敬酒。经文没有书,都是背下来的,目前李方村只有两个人(张成兴和张成有)可以念完全套经文,念全套的时间是3个半小时。

念经是一个体力活,二十六到二十七两天,要不分昼夜把全村54户人家都念一个遍。张成兴说,如果哪一家不给他们念,他们就会觉得一年都不好,所以每家都要去念。这两天念的经文,大概的内容跟驱邪、祈福有关系,这也是整个火把节仪式的主要功能。用张成兴的话,那就是为了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因为工作量大,大锣笙队也是分着念,张成兴有五六个学生,每个念两段,这样十二段念下来就轻松许多。不过,无论如何,都要在二十八这天之前念完。加上中间每天还有两场在大锣笙广场的活动,所以火把节期间,大锣笙队工作时间十分紧张。

二十八是节日的最后一天,上午大锣笙队要进入每家去驱鬼,要用链子打门,还要进行驱鬼仪式,每家都去到,最后就是把鬼神扔在广场上的火堆里烧掉。

六月二十八日下午的这个仪式非常隆重,从张成兴列举的“节目”看,一部分直接跟前面提到的村寨驱邪、祈福的祭祀活动有关,一部分则关系没那么密切。比如,跳大锣笙的人要从燃烧着的火堆中间穿过,甚至有些人家把婴儿抱出来让跳大锣笙的人抱着“穿火”。穿火时,火势很猛,胆小的不敢过,衣服也会被烧着。除此之外,还有叠罗汉、人圈风火轮(两个人抱成圈,从山上滚下来)、蚂蚁登山等集体性的活动。

张成兴介绍,李方村的大锣笙舞,出来演出时,通常是18人一组,而火把节时,则最多有60多人。大锣笙舞,有几个固定角色,有领舞——张成兴是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做领舞的,此后他学会念经,1998年后又进阶充当念经这个角色;有师公师母,由两个男性戴着面具扮演;有敲大锣的,大锣不止一面,可以同时敲很多;有摇铃的;有挑篮子的,里面装的是害人的鬼神;有耍链子的,是驱逐、捆绑鬼神;白天的话有耍扇子的(过去是用棕树叶),小孩子都可以参与;晚上有耍火把的,小孩也可以参与,但只能拿小火把。大锣笙队,敲大锣的和师公师母的扮演者有一些身体和家庭方面的要求。比如,父母去世,妻子怀孕等都不得担任这方面的角色。

寨子背后的古树十分醒目

建文帝的救命恩人

据张成兴介绍,大锣笙舞中,敲大锣有一个故事,说大锣是一个皇帝送给他们祖先的。过去村子里讲这个故事时,没有说是哪一个皇帝,而今现在各方史料鉴定就是建文帝。

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李方村的祖先把一片片森林砍倒后,种上老苦荞(其堂弟张成有在边上补充说“还有玉米”),另外还养了99窝蜜蜂。在荞地里赶鸟的时候,遇到了被人追杀逃难的建文帝。建文帝没有水喝,没有饭吃,祖先就给了建文帝苦荞粑粑,还配上蜂蜜。吃完后,建文帝跟祖先聊了起来,当得知他有99窝蜂时,建文帝就说,“我终于找到救命人了,你有99窝蜂,我的兵马还没有你的蜂多呢。”于是,祖先将99窝蜂放出去,帮建文帝打败了追兵,夺回了江山,两人也成了结拜弟兄(情节与史实不符,但传说如此)。

若干年后,建文帝在京城想念这位远方的兄弟,要接他去享福。祖先答应了并开始启程,背着几只鹅准备送给皇帝当见面礼。因为路太远,鹅有的死了,有的见水就跑了,所以,最后只抓住几根鹅毛。于是,跟这位皇帝把兄弟的见面礼就只剩下几根鹅毛——张成兴说,这是千里鹅毛。

在皇宫生活了三年后,祖先想家了,就要回来。皇帝送他金山银山都不喜欢,唯独喜欢挂在皇宫里的一面大锣。张成兴解释说这个锣像“军号”,每次敲,就似有千军万马在行动。虽然东西很贵重,皇帝还是送给了这位兄弟,并告诉他,以后红白喜事,重大节日,敲一敲,“它会给你们吉祥平安”。但告诫他说,要走7天之后才能敲。上路之后,还没到7天,这位祖先忍不住就敲了起来。大锣一响,“山摇地转,地像翻了过来”。祖先很机智,他立即把大锣捂在胸口,锣声就停了,而这个动作后来演化为大锣笙舞的动作——敲几下,就把锣捂起来的动作。

右边的敲大锣,左边是戴着面具的“师公师母”,这副面具有600多年历史

在村子烤太阳的老太太,她背后是一个样子很现代的秋千

传统文化与旅游相遇

对大锣笙舞的认识,就到此为止。最后,我说一点对这个村子的个人观感。简单讲,我看到了两个李方村。一个是渴望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李方村,一个是保留着一种古老习俗的李方村。前者是当下的潮流,在云南乃至全国,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很多都正在被发现,并进而被改造成旅游景区。旅游本质上是猎奇的,所以,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后者的情况要复杂很多,李方村的大锣笙舞的习俗,并不同于一般的旅游项目,它是祭祀性的,是节日性的,是形而上的,甚至是封闭的——其意义是只为李方村消灾祈福,所以,它很难转换为旅游景区的日常景观。换句话说,为游客表演的大锣笙舞是经过舞台加工的大锣笙舞,假如想真正体验传统大锣笙舞只能是在村子里头,火把节期间的仪式上才能看到。

当旅游发展与传统村落相遇碰撞,会有什么结果呢?李方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 刘笑)

猜你喜欢

建文帝火把节张成
彝族火把节民俗纹样元素分析与开发
朱棣“魂牵”建文帝
升国旗
王 洪 摄影作品欣赏
等效法之等效电源法求最大功率
等效法之等效电源法求最大功率
建文帝:猪队友不可信
逼近史实:建文帝贵州避难行踪推测
“人本文化”的口头表述和行为实践
五连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