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2019-12-15

黄梅戏艺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元曲黄梅戏剧目

□ 胡 营

戏是给观众看的,有戏才有观众,戏好更有观众。今天的观众对戏的要求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他们的欣赏水平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观众是上帝,怎么样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呢?唯有戏不守旧,跟上时代步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新创作的剧目反复打磨,锤炼,直到成为精品佳作,这才是戏成熟的必由之路。从戏曲史看,一个剧种的兴亡和一部戏的成败,同时代有着密切关系。

以元曲例:元曲产生于我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它题材广泛,风格多样,鼎盛时期的知名剧作家近百人,作品六百余种。其关汉卿远在七百多年前的元朝,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关汉卿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位杰出的戏剧家。他的名著如:《窦娥冤》,《鲁斋朗》,《蝴蝶梦》,《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都与时代有关,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因此受到欢迎,流传至今。

到了明代,从艺术形式上较元曲又有了许多发展,内容也更结合现实。比如:《鸣凤记》就是对严嵩父子的罪恶有较深的揭露,可以说是当时的现代戏。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写的《清忠谱》把苏州人民反对魏忠贤奸党的斗争搬上舞台,从而成为古代戏曲中一部现实主义杰作。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还有清末的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等,都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状况。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京剧界里有所反映,创作和演出了不少宣传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新剧目,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真正有作为的表演艺术家,不能离开时代,离开人民,要跟上时代,履行自己的使命。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大师编写的历史剧《抗金兵》,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周信芳大师也演出了《满清三百年》,借剧中人物宣传抗日,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掌声。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宣传革命精神,演出了《兄弟开荒》,《白毛女》等剧。《兄妹开荒》一剧反映解放区的人民在战争年代发扬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精神。《白毛女》一剧反映地主阶级如何欺压百姓,百姓如何反抗统治阶级而进行的斗争。这两剧极大的鼓舞军民士气和全民族的斗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演出了《王贵与李香香》、《柳树井》、《泉边上的爱情》、《小二黑结婚》等剧目,严凤英和王少舫大师为了积极配合国家颁布的婚姻法,将民族歌舞和传统小戏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移植于黄梅戏,充分体现戏曲艺术宣传、教化的社会职能。五、六十年代演出的《金狮子》、《花烛之夜》、《两个苹果》,《三棵红心》、《春暖花开》等;“文革”时期演出的《红霞万朵》、《小店春早》、《烽火连心》、《双凤出巢》和近十几年所新创作演出的《寸草心》、《惊天一兰》、《六尺巷》、《风尘女画家》、《徽州女人》、《大清名相》、《邓稼先》等戏,无不一一体现了时代精神,歌颂了人民大众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综上所述:“戏”是时代的产品,“戏”是有生命力的。

今天,我们要像先辈艺术家们一样,立足本职,多演戏,演好戏,请进来,走出去,投入到改革创新的洪流中去,跟上时代,跟上节奏,以丰富多彩的演出内容,以表演多样化形式来适应观众的审美和欣赏,戏曲才有前途。用正能量,高质量的艺术创作佳品,不断繁荣我们黄梅戏事业。

猜你喜欢

元曲黄梅戏剧目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舞台剧目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