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以苏绣为例

2019-12-15吕彦池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绣娘苏绣文化遗产

吕彦池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以数字化的形式适应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也引发了学界和公众的思考。

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1]。201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十三条也明确提到,“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2]。论文通过笔者在苏州苏绣艺术博物馆、中国刺绣艺术馆景区、善水苏绣艺术创意体验馆等地的实地调研,以及同民间苏绣艺人、苏绣传承人等进行交流,并亲身体验苏绣艺术,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1 国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199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目的就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促进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了借鉴。

美国于1995年启动由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发的“美国记忆”项目,到2001年,“美国记忆”的90个资料库已有因特网服务, 实现了700万件文件文献的数字化[3]。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与Cyberware公司合作的数字化米开朗琪罗项目以及芝加哥大学、西安大略湖大学的Sulman木乃伊工程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4]。

加拿大当地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档案馆积极合作,建立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2004年加拿大安大略省乔治娜市公共图书馆同当地档案馆和博物馆合作,将原始资料电子化,促进了数字化项目的进程[5]。

日本走在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前列。20世纪50年代,日本就颁布了《文化遗产保护法》,近年来在日本国会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的促成下,也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库。由日本京都大学工程研究生院高级图像技术实验室开展的全球大型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一直致力于研究全球先进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其研究成果——超高解像度成像系统,已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当中[6]。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的发展现状

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苏州镇湖刺绣艺术馆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8年5月24日,苏绣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近些年来,苏州政府对于苏绣技艺的发展也十分重视。2017年苏州市出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试行),2017年5月高新区“苏绣小镇”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极大地促进了苏绣的发展。

根据笔者的实践走访以及人物访谈了解到,目前苏绣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新时期。以姚惠芬为代表的老一辈传承人的苏绣作品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以张雪为代表的新一代苏绣传承人则适应时代发展,开创极简苏绣风格,将苏绣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结合,手表、家居等生活用品都可见苏绣的身影;同时,以钱亚清为代表的民间苏绣艺术家也深入大众,开展苏绣体验分享活动,使苏绣艺术与大众生活更贴切。总的来说,苏绣在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发展,但在信息技术方面仍较少运用。

国内学者对于苏绣的讨论,大多集中在美学欣赏和艺术设计方面。王红[7]从苏绣的起源、发展、工艺创新出发,论述了苏绣艺术特色和在服饰上的应用;王乙添和杨茂川[8]从室内设计角度出发,阐述了苏绣在主题空间法中的应用方法;王欣[9]从苏绣文化创意产品的角度出发,对其设计创新原则进行探讨和总结。总之,多数研究都从苏绣保护的生活化角度出发,较少提到数字化保护传承方式。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困境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苏绣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苏绣与时尚界、家居界等行业深度融合,还曾屡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苏绣艺术展更是吸引了众多民众的参与。但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苏绣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仍面临较大的困境。

3.1 绣娘生存现状堪忧,专业意识薄弱

镇湖作为“苏绣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刺绣传统尤在,为苏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人才。据说镇湖有8 000绣娘,但目前来看只有2 000~3 000人,且绣娘年龄主要分布于40~55岁之间,学历较低,没有接受过较为专业的美术和设计指导,大多都是从小接受刺绣文化的熏陶,对这门手艺耳濡目染,后拜师学艺成为职业绣娘。 由于绣娘的收入较低,工作压力较大,且没有固定假期,娱乐活动少,加之近年来机器绣和手推绣的快速发展,手工绣受到冲击。

3.2 大众职业偏见尤在,传承环境欠佳

目前,苏绣的传承方式仍然以师徒制为主。随着社会转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生活节奏加快,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产品充斥着市场;多元文化的出现和传播,使年轻一代思想观念和审美标准发生极大转变,传统的手工艺品受到极大冲击。虽然民众已逐渐意识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但让他们把其作为一种职业则概率渺茫。传统技艺耗时长、回报低,使得年轻一代从事者甚少,传统技艺后继无人。这就引发了对苏绣传承的思考: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参与其中?老一辈传承人之后,谁来继承?怎么继承?

3.3 传播形式传统单一,难追信息潮流

目前,苏绣信息的传播主要分为:①博物馆、艺术馆的宣传展览;②低端绣品的批发生产;③高端绣品的私人订制;④民间宣传教育活动。总的来看,苏绣信息的传播形式较为传统,较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对于苏绣品牌的塑造和运营较少,思想较为保守。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4.1 加强绣娘素质教育,保障绣娘基本生存

通过相关机构组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向绣娘传授先进的设计理念,提高绣娘的文化素质,从而使绣娘创作出更多与时俱进的艺术品。同时,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绣娘的社会保障力度,提供相应社会津贴,激发绣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她们积极学习新技术,创作出更多精美的绣品。

4.2 建立苏绣信息数据库

通过数字化技术将苏绣有关的针法、影像、图片进行数字扫描采集,建立苏绣信息数据库。将苏绣传承人相关的资料、教学视频进行整理、编码、分类,建立传承人智慧存储库,并实时更新相关传承人的资料。

4.3 搭建苏绣网络互动平台

通过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搭建苏绣网络互动平台,拉近民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促进同行传承人之间的技艺交流、知识分享,同时也更便于广大苏绣兴趣爱好者欣赏佳作、学习交流、获取信息。在网站中,应当包括苏绣行业的最新动态、苏绣佳作、针法讲解视频、苏绣论坛、在线观看教学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通过这个平台,让传承人更明确地了解大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喜好,促使其创作出更多能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作品。同时,大众更加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通过互联网的互动性,促进文化传播、信息交流以及知识与理念的碰撞。

4.4 运用信息技术,全方位数字化展示

传统博物馆和艺术馆通过引进数字化信息设备,将传统展品佳作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可传播更多信息,提升视觉体验。利用VR技术,将苏绣创作过程真实地还原,实现虚拟在线、可视化操作以及跨空间互动,让学习者在虚拟空间获得真实的学习感受,从中体验苏绣的魅力。

4.5 借助新媒体,促进数字化传播

数字化时代,APP的盛行给苏绣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故宫开发了故宫展览APP,大众只要使用移动终端,就可以观看故宫的展览,不仅有详细的文字图片介绍,还有VR全景模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与文物展品进行近距离接触。除此以外,故宫导游APP运用专业的智能语音导游系统,给初到故宫的游客带来全新的游览体验,还可以随时记录游览心情日记。基于这一方式,可在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开发以苏绣为主题的APP,定期推送相关的苏绣展览、苏绣讲座和苏绣学习教育信息,同时上传教学视频,尽显传承人风采。此外,也可以开设交流版块,让大众能够随时随地交流互动。

近段时间以来,《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电视节目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令人耳目一新。对此,也可以为苏绣拍摄专题纪录片,采用传承人讲述、三维立体动画等形式[10],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让文化情怀融入大众生活。

5 结束语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逐步数字化,并将传统的文化价值渗入现代的信息技术,将文化内涵转化为文化竞争力,方能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绣娘苏绣文化遗产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苏绣,“秀”出奇迹
与文化遗产相遇
苏绣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研究与运用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