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陶然亭地区的文化遗产

2019-12-15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陶然亭

田 婧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1 陶然亭地区的出土文物是测定北京城址的重要史料依据

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市为蓟,位于今广安门一带。后燕国并蓟国,并迁都于蓟,因此燕国故城也在广安门地区。自燕以后,北京城作为北方重镇代有沿革,历史地位不断提高。到辽金时期,始由普通城市跃升为国家都城。辽升幽州为幽都府,立为南京,为辽国五京之一。金灭辽后,于贞元元年(1151年)改辽南京城为中都,仿照北宋汴京之规制,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扩建,并正式将其定为国都。根据民国时期绘制的《金中都城图》,陶然亭地区是辽南京城、金中都城东门外的关厢地带。金中都东城墙自四路通向北,穿过明清护城河,横贯今陶然亭公园、黑窑厂、潘家河沿、虎坊桥西、梁家园,在北新华街西侧与北墙相接,今右安门大街、牛街、长椿街至闹市口一线系金中都时南北通衢,原在中都东郊的今陶然亭地区被新建东城垣分为两半,东半在城外,西半在城内。后来位于陶然亭地区的窑台即东垣的一部分。1931年重建窑台上之真武殿时,发现地基下为古窑遗址。该古窑年代不明,究竟是金中都东垣建设时利用了该原窑址,还是金中都废后城垣变为古窑,有待考证。

元明清时期,陶然亭地区属南郊。明嘉靖修筑外城之后,此区域被扩进外城内,处于北京城南隅。清乾隆时期绘制的京城全图将此地划分入外城五城之一的北城[1]。

陶然亭地区出土的文物为中国古代史及北京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着手治理陶然亭周围苇塘,深挖湖底,沿湖堆山。浚湖工程期间陆续发现了大批古器物。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文物调查组将这些古器物加以收集、清理。据初步研究结果,出土物中有战国、汉、辽、金等时代的器物。这些古器物是研究我国及北京地方古代文化的宝贵资料。同年10月19、20日,“陶然亭出土古器物展览”在北海画舫斋举行,展出战国时代的瓦圈、细纹陶罐和铜鼎,汉代的朱色漆器花纹的钟形瓦壶,辽、金时代的铜印、宋瓷等数十件精美文物[2]。同年11月,公园在姚家井发现了唐朝信州刺史薛氏墓,挖掘出志盖一块、汉白玉石刻十二属、兽首人身龙、鸡、蛇、羊、猪石俑5个,是北京唐墓中艺术品的重要发现[3]。

陶然亭慈悲庵的辽代经幢是测定金中都城址位置的重要坐标,也是北京历史上的一处重要水准点。该辽代经幢全称为“故慈智大德佛顶尊胜大悲陀罗尼幢”,建于辽寿昌五年(1099年),是辽代高僧慈智坟上的纪念物。因幢上碑刻文字记载有“至五年四月十三日葬于京东先师茔侧”之语,意即慈智墓地处于京城东郊,所以历来研究北京城址变迁的学者都对该幢比较关注。据清代《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慈悲)庵有辽寿昌中慈智大师石幢,称兹地为京东,证以长生观之在丰宜关,智泉寺之在子城东门外,悯忠寺之门临康衢,地望悉合,旧城东南遗址约略可知矣”。“旧城”系辽金时期北京城位置,即辽南京城和金中都城。

2 陶然亭地区的私家园林是元明清北京园林文化的重要体现

自辽建南京始,北京先后成为5个王朝的都城所在,不但皇家园林建设鼎盛,而且拥有大量私家园林。元明清时期,陶然亭地区私家园林兴盛,文人雅士闲聚于此,留下不少歌咏此地园林景观之作,并形成一派有别于京城官僚的士子文化。

陶然亭地区的地域条件极适合营建私家园林。北京的私家园林在选址上遵循古典园林的传统,无论在城郊与城内,都推崇拥有良好水泉条件并易于成景的地段[4]。北京西北郊的海淀和北京南郊的草桥及丰台地区因为容易得水之故,历来被认为是城郊最好的园林选址区域。《藤阴杂记》载:“丰台在宛平县西,草桥南,为近郊养花之所,元人园亭皆在此。今每逢春时,为都人游观之地”[5]。陶然亭地区即属丰台地区。此外,该处还是京师重要的养花基地,为兴建私家园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植物材料和田园景观。因此从元代以来,京都达官富豪竞相在此构筑亭园,使这里成为园林汇聚之地。今陶然亭公园内的风氏园、祖氏园、刺梅园、黑龙潭旧址,即当时留下的遗迹。

明代古园刺梅园位于如今陶然亭宾馆以北至东湖沿岸地区。《藤阴杂记》描写了清初刺梅园的盛况:“城南刺梅园,士大夫休沐馀暇,往往携壶榼,班坐古松下,觞咏间作”;还记载了朱彝尊4次游览刺梅园的情况,可见在康熙年间刺梅园还是名流游息之地,并有古松等树木于其中。《光绪顺天府志》指出刺梅园的大致位置:“园当在黑龙潭北,今悉为苇荡”。由此可知,至晚清时期,刺梅园已不复存在,成为一片芦苇荡。

祖园又名“祝园”,位于今陶然亭公园玉虹桥一带。据《光绪顺天府志》,“《宸垣识略》谓(祖园)为左都御史祝氏别业……祖、祝音近,方言固易混淆”。清初文人陈维崧有《雪后陪益都夫子游祝园敬和原韵》诗:“谁割龙潭景,添成物外栖。篱沿仄径入,桥受杂花迷。赭馆凭空削,苍杉挟雨啼。雏松偏作势,已欲与天齐”[6]。诗中叙述祖园处于黑龙潭之间,有一部分楔入野凫潭,内有田间小路,建有小桥和楼阁等建筑,并有绿篱、花丛、翠竹、苍杉和雏松,景色宜人,清新自然。清初文人程可则《杨鄂州职方招同公勇贻上湘北存素游祖氏池亭分韵》其二曰:“众芳亭下水如油,岩石阴阳曲径幽。柳叶媚人斜着眼,杏花怜我故当头”[7]。

风氏园位于武家窑旁,与黑龙潭相对,是陶然亭地区又一历史名园。《宸垣识略》载:“封氏松相传金元时物”。《茶余客话》载:“封氏园一作风氏,与龙泉寺相近。杨禹江集有《丙戌夏陪宋商邱过龙泉寺观风氏园古松之作》”[8]。《藤阴杂记》载:“风氏园古松,见于诸家题咏,高文良其倬赋长歌:浓阴数亩自周遮,横列十人容坐语。不知何年翦伐。缪湘芷沅集:风氏园旁数武,有武家窟,与黑龙潭相对,水木清华,渚溆环互,风日澄霁,宛似江南。李总宪枬将于此移筑广陵馆,仙去不果。丙戌重过,悲从中来,赋五古一章。今黑龙潭左右,一望黄沙,夏秋茭芦丛薄,谁复知有风氏园者?”这几部清乾隆时期的著作均提到风氏园内古松闻名当世,更相传为金元时期所植。邓之诚《骨董琐记》载:“风氏园古松形同偃龙,高不过丈余,荫可荫广筵五六。自明中叶后,屡见之名人题咏”[9]。可见风氏园在明中叶后即已为当时文人游览之地。清康熙年间观南城古松且吟咏的文人众多,此应为风氏园最为兴盛之期。

清初汉族文人多居于南城,极大地丰富了陶然亭地区私家园林的文人活动和文化内涵。随着清中期西山造园的兴起,此处文人活动逐渐减少。到道光、光绪年间,由于晚清汉族重臣在此集会,讨论国政,园林又出现了一段中兴时期。及至清晚期国运日微,宣南地区的文人士大夫游览讌集之事更随之减少,陶然亭地区的园林逐渐趋向没落。正如戴震《天咫偶闻》载:“城南隙地,最多古园。国初尚存封氏园、刺梅园,皆昔日名流燕赏,骚客盘桓之所。今不过二百年,已如阿房、金谷,不可复问。而宣南士夫亦无复经营之力矣!”[10]

3 陶然亭地区的文学遗产是京城士子文化的重要载体

陶然亭及慈悲庵的传世诗文见证了明清两代士子文化的辉煌。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工部在北京设立了五大窑厂供建都之用。其中黑窑厂就建在慈悲庵以北区域。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工部郎中江藻在黑窑厂奉命监管窑厂相关事宜,闲暇之余来到慈悲庵,发现这里“陶冶之地,……绿波相荡,居然有濠濮间意”,因此“顾而悦之,依僧舍构小亭,尽揽其胜”。当年兴建,翌年而成。并从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的尾联“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中拈出“陶然”二字为此亭命名。因此亭是江藻所建,故也叫“江亭”。根据《陶然亭记》记述,在陶然亭建成十年后,即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因亭小促狭之故,陶然亭由江藻的长兄江蘩扩建为3间敞轩。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查慎行同年进士52人在慈悲庵陶然亭宴集,可见其接待能力具备相当规模。

清初京师居住政策上实行满汉分治,汉人聚集南城,形成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员增加,南城成为一个较稳定的士人集中地,独有的人文环境使陶然亭处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陶然亭虽地处外城偏西,但亭下池塘错落,芦苇苍茫,亭上可远眺西山,有说不尽的野趣和江湖之思,因此有清代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此亭享誉经久,终成都中一盛,士人们来此地不仅领略园亭之美,还通过频繁的雅集、宴集进行文化交流。雅集是文人墨客自命风雅的一种文学活动,也是文人间的一种交流方式。通过唱和吟咏,凝聚了一批志趣相近、富于才华的士子。

到了乾隆时期,陶然亭经过近50年的发展,迅速成为京师士子名流聚集之地,也成为全国各地来京士人的必游之地,形成“都中一胜”。陶然亭北厅房悬挂的《刘海戏蟾》为乾隆时供奉内廷的画家傅雯所绘,此图直到1942年前尚在。陶然亭的著名楹联“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是清中叶著名学者翁方纲所撰,翁方纲是乾隆十七年的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每逢科举考试都有近万举子进入京城,云集南城。外地举子进京赶考,进京路线多由卢沟桥入广安门,落脚南城最为便利。考试落选后在京备考的举子多滞留在南城,他们的居住地就是会馆。明代北京已有专为应试的各地举子提供食宿的会馆。这些会馆建于南城者居多,有的一省就建有多家会馆,有的一县竟也不止一处会馆。光绪二十三年统计南城会馆达254家,分布于宣南108条胡同、街道中,仅烂缦胡同就有6座会馆。这些会馆均离陶然亭不远。京城有着庞大的国家官僚队伍,非旗人官吏除少数高官或近臣被准许住在内城外,其余汉人官僚均住在城南。各省进京述职官员和外放官员,也住在南城会馆。无论是同年、同乡还是同门,交游、聚友的地方多选陶然亭。

文人士子春秋佳日宴集觞咏的场所,首推陶然亭。清代内城皇家园林为禁地,文人士子游歇场所极为有限。而南城山水园林也较稀缺,文人士子常游之处,有陶然亭、万柳堂、报国寺、天宁寺、长椿寺、崇效寺等,但只有陶然亭地区最具规模。

(1)宴集:据史志记载,自乾隆后期起,每届举子会试前后,浙江籍举子与在京浙江籍京官,都会例于陶然亭宴集,动辄数十人。

(2)庆生:道光元年,宣南诗社成员42人集陶然亭,纪念郑康成生日。

(3)接风:1913年4月16日,袁励准等于陶然亭宴集,欢迎王闽运抵京。

(4)饯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严复南归,顺天府尹沈瑜庆等50余人集陶然亭饯行。林纾绘《江亭践别图》,并为此次饯别会之诗集作序。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秋瑾东渡留学日本,离京前女友吴子英、陶荻子夫人在陶然亭为其饯行。

(5)修禊:即古代文人的踏青活动,道光年间春夏秋冬都有江亭雅集。

4 陶然亭地区的慈悲庵是北京寺庙文化的重要部分

慈悲庵是元代古刹。《日下旧闻考》中对慈悲庵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慈悲庵在黑窑厂,庵西偏为陶然亭……慈悲庵,康熙二年重修,侍读北平田种玉碑谓创于元,沿于明,则招提胜境由来旧矣。碑曰观音庵,而壁间工部郎中汉阳江藻石刻诗序则曰慈悲,殆一庵而二名也”[11]。从中可知,慈悲庵位于黑窑厂,即今陶然亭公园中部、窑台南侧。在康熙初年,慈悲庵也叫观音庵。

清以前关于慈悲庵的文献记载几乎是空白。现存较早的记载,见于清康熙二年(1633)田种玉(后任工部尚书)所撰《重修黑窑厂观音庵碑记》。据《光绪顺天府志》,“田种玉,字公琢,宛平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五十二年,加工部尚书、太子少保”[12]。据《重修黑窑厂观音庵碑记》记载,“(慈悲庵)创于元,沿于明,则招提胜景由来旧矣”。《日下旧闻》和《日下旧闻考》也有此记载,成为慈悲庵建于元代的重要证据。田种玉是北京人,长期在京城为官,是官至从一品的尚书,对京城掌故十分熟悉,因此《重修黑窑厂观音庵碑记》的内容应真实可信[12]。

《重修黑窑厂观音庵碑记》碑原在慈悲庵前院北大殿殿廊东头,现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有该碑拓片,但字迹已极难辨认。首句为:“观音庵者,普门大寺香火院也,创于元,沿于明,重兴于……”之后辨认不清。署:“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弘文院侍读北平田种玉拜撰。康熙二年岁次癸卯孟春吉旦立”。康熙二十五年,即立碑的二十三年后,《日下旧闻》的编写者朱彝尊将其录于书内。之后,乾隆《日下旧闻考》和清末《光绪顺天府志》根据该碑记,认定慈悲庵创建于元代。

慈悲庵于建造之初仅为元大都城外一平凡小庙,直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重修北京城时将这一带划入外城范围内,慈悲庵才成为士人名流游憩之地。清康熙二年(1663)慈悲庵被重修。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于庵内西部增建陶然亭。乾隆年间建文昌阁,后屡有改建修葺,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成此规模,步青云、吴海为之撰文题记。当时慈悲庵也称大悲庵。

汤右曾多次游慈悲庵,有《秋日登大悲庵后亭》诗:“石幢重到访遗经,秋色苍然落此亭。鸿雁影低连古堞,蒹葭声冷绕回汀。如丝气上龙泓白,满月光摇佛髻青。愿证诸天菩萨戒,自今刀几谢膻腥”。汤右曾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清圣祖推崇他在文学方面的才能,曾写诗称其为“诗公”。诗中“石幢”指慈悲庵的辽代石幢和金代石幢。辽代石幢为八角柱体,八面均有用汉文和音译梵文刻的经文。该幢来历前文已有叙述。金代石幢在慈悲庵山门内影壁后,为天会九年(1131年)所建,八面间错着刻有四尊佛像和四段梵汉两种文字的经文,分别为《观音菩萨甘露陀罗尼》《净法界陀罗尼》《智炬如来心破地狱陀罗尼》,其余一面除了经文之外还有此幢的题记。四尊佛像都是螺髻袒胸,盘膝而坐,脑后衬有火焰纹光环,神态安洋,栩栩如生,各自按照佛家特定的含义,摆出不同的手势。

明清两代,慈悲庵地势高亢,蒲渚参差,塘泽错落,野趣盎然,备受文人墨客青睐。“京东南隅有慈悲庵……庵不数楹,中供大士像。西面有陂池,多水草,极望清幽,无一点尘埃气,恍置身于山溪沼沚间,坐而乐之,时时往游焉”[13]。足见彼时该寺庙文风之兴、佛教之盛。

5 陶然亭地区的红色文化是近代革命史的重要篇章

陶然亭地区红色文化积淀深厚,是近代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近代以降,革命大潮明流暗涌。慈悲庵虽狭小,却因僻处北京城南,幽静雅致,人烟稀少,成为许多爱国志士和革命家的秘密集会之所。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龚自珍、魏源、黄爵,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辛亥革命前的秋瑾,民国初年的孙中山等,都将名字与慈悲庵联系在了一起。此外更有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邓中夏等著名共产党人在此留下革命足迹,陶然亭慈悲庵因此成为北京的一处革命圣地。

1918年,湖南督军兼署省长张敬尧统治残暴,引起公愤。毛泽东在湖南组织和领导了规模浩大的“驱张运动”。次年,毛泽东担任赴京请愿团团长,向北洋政府提出驱张要求。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与“辅仁学社”成员邓中夏、罗章龙等集会,共同商讨活动方案,集会地点便选在陶然亭。当时集会众人留下的珍贵合影至今仍留存。尽管请愿未果,但毛泽东作为此次运动在民间的主要指挥者,成为湖南历史舞台上的一颗政治新星,为未来的全国革命进行了预演。

五四运动以来,大量青年社团在各地涌现,如天津觉悟社,北京、上海等地的工读互助团等。1920年8月,周恩来率领觉悟社社员来京,请李大钊将“全国各地产生的大小进步团体联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14]。8月16日,觉悟社、少年中国学会、曙光社、北京工读互助团、人道社5个宗旨相同的社团在慈悲庵北厅召开了“改造联合”会议,史称“陶然亭五团体会议”。会议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的斗争经验,提出了今后的革命任务与斗争方向,“倡议与会各进步团体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挽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斗争”[15]。陶然亭五团体会议是李大钊、周恩来、邓颖超等人在北京进行革命活动的缩影。此次会议不仅为各进步团体的活动提供了行为准则,推动了青年社团在思想信仰方面的团结和统一,而且促使了中共北京支部的成立,为1921年7月中共成立奠定了基础。

1921年7月中旬,李大钊陪同好友陈愚生到陶然亭,为刚病故的陈夫人金绮选购墓地。经二人商议后由陈出面以守墓为名,租赁慈悲庵后院两间南房作为进行秘密革命活动的场所。此后至1923年,李大钊领导的少年中国学会经常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对宣传马列主义起了很大作用。

在陶然亭慈悲安不远处的锦秋墩北端,埋葬着中共早期革命家、创始人之一高君宇和他生前的女友、著名作家石评梅。高君宇是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是中共成立后第一批党员。严峻的革命形势导致他过度操劳,病逝时年仅29岁。人们根据他生前的遗愿,把他的灵柩安葬在陶然亭畔。女作家石评梅与卢隐、陆晶清合称20世纪20年代的三大才女,许多文章都曾在鲁迅先生编辑的《语思》上发表过。高君宇烈士墓于1994年被命名为宣武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北京市公祭场所和北京市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无数爱国民众凭吊流连。

197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重修慈悲庵,并设立陶然亭革命纪念馆,保留了古建原貌及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家在此活动的旧迹,按原状恢复了李大钊居住旧址、周恩来纪念室(即五团体会议旧址),补植了山门前的古槐,翌年在此地举办李大钊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活动。对外开放的慈悲庵被辟为博物馆。2015年,为充分展现慈悲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文化精髓,陶然亭公园举办“红色梦·慈悲庵革命史迹展”,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早期革命活动,揭示当时志士仁人探索、追寻、实践拯救中国的坎坷之路的精神风貌,激励中国人民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6 结束语

陶然亭地区的历史文脉源远流长。陶然亭地区出土了大量战国、辽、金等时期的文物,是中国古代史、北京地区文化史极为珍贵的研究资料,慈悲庵中的辽代经幢为确定金中都城址提供了重要依据。元明清时期陶然亭地区为数众多的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史蔚为大观的一隅,更因该地吸引了众多文人举子聚会吟哦而形成了浓厚的士子文化。元代建筑慈悲庵系佛教昌盛时期的寺庙建筑,留下大量珍贵的宗教遗存,慈悲庵中还有距今320余年的陶然亭。慈悲庵、陶然亭、高石墓凝聚了北京宣南地区的红色文化。陶然亭地区丰厚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园林价值、文学价值、革命价值和宗教价值,值得更深入研究、保护、传承与利用。

猜你喜欢

陶然亭
陶然亭桥北站
四代陶然情
观亭赏荷亦陶然
值得说道的陶然亭公园
陶然亭的童年回忆
慈悲庵陶然亭里的红色往事
陶然亭公园
陶然亭名字的由来
A Joyful Park in Beijing
去菜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