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019-12-14江苏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陆静艳华建东
江苏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陆静艳 华建东
面对写作,大部分学生存在眼前有景吟不得的表达困惑,他们或无话可诉,或无情可抒。 这缘于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对生活缺少观察,更重要的是生活中的他们缺乏积累和体验。 陶行知先生曾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 ”所以,让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成了我们最迫切的需要。
一、趣,轻舟犁皱一江月
写作为何这么难,追根溯源是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用赏识的眼光对待学生作文, 才能点燃他们对文字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接纳、探究、实践。 所以不吝赞言,方可捕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1.以忆“换”忆
作文就是学生把记忆中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和学生交换故事,教师先回忆讲述自己的故事,学生再讲自己的故事交换。 事实证明,学生特别喜欢老师分享自己的故事。
如教学五年级习作“喜怒哀乐”时,笔者先给学生们讲述了当年愚人节如何给同桌送上牙膏馅奥利奥的故事,这特殊的美味又如何让馋嘴的同桌大惊失色。 还没等笔者描述完,学生们早已笑得前仰后合,奋力地举起小手,急不可耐地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趣事。 这样的故事感染了他们,诱其打开回忆之门,敞开心扉,道出真情。 这是隐藏于记忆中的财富,只需唤醒而非创造,原汁原味,是珍贵的写作素材。
2.“佳作”激趣
笔者所指的佳作并非特别优秀的学生作品,而是原始朴素的文字。 只要在遣词造句等方面有可圈点之处,就应给予赞美,比如:你已经有意识用上修辞了,真棒;这个比喻用得贴切自然,读着读着就让人走进你写的故事里了;这个词用得真灵,看来你还有很大潜力……笔者还会让学生将进步较大的习作当堂朗读, 学生的聆听过程充满了喜悦与期待。 这样以点带面的做法,看似简单,却能在教室辐射开去,引得学生对自己的下一篇文章充满期待。
特殊学生的作品更不容小觑,因为他们的点滴进步更能触动大家。 戴同学属于后者,他的习作坚硬、清冷,恰如水中的一汪冷月。 “童年”中他这样写道:“爸爸每次晚回家,脚步都轻轻的,轻轻的,连开门都小心翼翼,怕打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 ”其实,原句是:“爸爸每次晚回来,脚步都轻轻的,关门很小心,怕打扰我做梦。 ”在笔者再三鼓励后,他灵机一动,写出上述的句子。 课上的分享中,大家咬着文嚼着字,细细品读。 当笔者宣布作者时,诧异的眼神、惊讶的赞许已对他做出了最大的肯定,最真的鼓舞。 笔者分明看到有一把木犁,缓缓地犁向这枚寒月,犁皱了一江清冷的月色,它动了,舞了,醉了。这就是沟通与赏识的魅力, 当然夸赞仍需把握尺度。
二、蓄,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课标指出:“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 ”很多课后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要求。 作文也要像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教师急需唤醒学生的这种意识。
1.让自己成为一本富瞻厚重的书
在这点上,教师更应做好榜样:用经典书籍浸润自己,用金玉良言润泽自己,让自己站在讲台上,就是一本富瞻厚重的书。 闲暇中笔者会阅读书籍,每每看到触动身心的文字,都会拍照保存。 有时短短一个月,相册中就保存500多张文字图片。 不仅如此,笔者还会利用晨会、亲近母语、文学欣赏的时间与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语文课上,用小溪潺潺般的语言去引导、过渡、点评;更会为学生打开文字的世界,告诉他们文字也是性格各异、时而秀美、时而壮阔、时而多情、时而豁达……试想,一个教师能做到这些,学生怎会对文字视若无睹,漠不关心?
2.带学生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以还要去读无字书,让学习从课堂延伸出去。 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走出课堂,利用假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以拓宽视野,丰富积累,焕发活力。 教师也该身体力行。 在教学《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笔者播放了旅游时拍摄的视频,学生们睁大眼睛,切身体会到什么是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更有学生说道:“暑假里我再也不去游乐场了, 我也要去黄果树瀑布走一走、听一听,感受一下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他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3.让活动为作文课堂创设情境
思维的碰撞更能让这汪活水涌动,激荡。 每学年,笔者都会组织读书活动:“诵出笔者心声”朗诵会,“走进陶行知” 讲故事比赛,“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征文活动……在平时的授课中,一有可拓展之处就“借题发挥”,他们从《陶校长的演讲》走进了常与学生心比心的陶爷爷;借《我和祖父的园子》倾听了《呼兰河传》这首凄婉的歌谣;又因《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 这样的文章游大山、 赏名川,听晨钟暮鼓,闻天籁之音……学生们积极搜集资料,撰写读后感,发挥创作个性;交流会中惊喜,亮点层出不穷,这也点燃了笔者的激情,一时间交流、评论精彩迭出;学生们更是在这个过程中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道德,这已超出预想。
教师只有善于开凿生活的“泉眼”, 掬一捧清泉,灌注学生的心田,作文才会渐入佳境,积累才会日益丰厚,身心才会得到润泽,生命才会潜生暗长。
三、蘸,醉在春风不应人
靳家彦在谈到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时,曾说:“我想作文教学本身就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异化。 不是你在课堂上教一套东西,而生活又是另一套东西。 ”的确,作文就是把想说的话写出来,除了课堂和习作,日常对话也要利用起来。
日常用语里的问候、打招呼,教育中的鼓励和训诫,施以文字的魅力。 对于清卫组长的擅离职守,笔者叮嘱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对于参加作文竞赛,每日挑灯夜战的小殷,笔者赞她:“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对于生活委员小姚的小肚鸡肠, 笔者也开出了方子:“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起初,学生们对笔者掷出的这些老古董或充耳不闻,或眉头紧锁。 但在笔者丝丝入扣的讲解下, 他们渐渐接受了这种说话方式,更饶有趣味地和笔者讨论起经历这件事后的感受、心得。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询问、查找、讨论,平时的谈话竟也用起了俗语、名言。 他们亲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漠视到悦纳,从领会到再创造的过程。
除了日常对话,一声问候,一条通知,一个电话,还有无处不在的电视、板报、网络自媒体等都是素材。 把写作当作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她就会焕发出无穷活力,使不同生长起点的学生都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用饱蘸生命意趣的语言文字,在畅意抒写表达中体验如沐春风之感,才会真正呈现醉在春风不应人的美妙景象。
“作文不过就是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一切将变得简单。 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生活的大门,领略文字的魅力,汲取阅读的养分,愉悦地提起笔杆,用饱蘸情感的文字,尽情勾勒心之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