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2019-12-13徐娟娟
徐娟娟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视野下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挑战,接着提出一些创新路径,希望给相关人士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
1 新媒体视野下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挑战
1.1 新媒体削弱了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
根据相关数据可知,一般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宣传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效果“一般”。54%学生认为教育效果“一般”或“不好”的原因是学校/老师的“教育方法不足”,36.99%学生认为是“新媒体素质不足”。可见,新媒体带来的信息开放平等使高校和老师的教育地位与青年大学生的受教育地位变得越来越平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模糊淡化了高校和老师的教育主体地位。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呈现去中心化的特点,给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平等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平台,使社会舆论传播的渠道由传统的“一元主导”向“多元呈现”扩展,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都在新媒体环境中受到社会舆论多元化的冲击,从而影响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传统构建方式,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评判标准。同时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受到威胁,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性、影响力受到了削弱[1]。
1.2 新媒体分散了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与此同时,有51.19%学生认为学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不强”,48.51%的学生认为“内容针对性不强”。通过分析可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效果之所以效果不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现行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缺乏与时俱进,针对性不强。开展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强调内容的政治主导,对党团理论研究的大众化、普及化和国际化程度不强,往往与现实生活相脱节,背离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满足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和提高素养结合度不强,忽略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也往往忽视了教育内容的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内容呈多元性和复杂性,当资源的共享性与开放性相互交织在一起时,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传统的教育内容。
1.3 新媒体解构了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
有80.27%的学生会上网浏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关内容,30.02%的学生认为当前“非常可行且必要”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51.47%的学生认为“比较可行”,可见,在当前青年大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使用新媒体来开展意识形态教育。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到,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就如装在口袋里的网络,触手可及,使得网上搜索资料(80.24%)成为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常用途径,登录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97.52%)成为大学生最普遍的日常行为,也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主要方式。因此,与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相对比,由于新媒体给青年大学生所带来的载体的多样化,大大增加了青年大学生对载体选择的空间,使得单一的以课堂教育为主要载体的形式发生了解构[2]。
2 新媒体时代高校开展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路径
2.1 创新教育内容,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
有高达81.12%的学生认为“内容有趣”才会参加推广话题,可见,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是否鲜活、是否丰富、是否贴近学生需求,对于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能否正确发挥引导作用有着直接关系。要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创新教育内容,积极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贴近学生实际,增强网络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1)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切实增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主动出击,滤除过分娱乐化、恶俗化和虚假性的信息,并在新媒体上把握话语权,进行正面引导和传播,提升教育传播内容的质量。2)要创新教育内容,既要保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也要努力提供更多符合青年大学生生活学习需求的内容,把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嵌入新媒体平台中,使新媒体真正成为引导青年大学生关心国家社会发展、关心学校建设、关心自身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平台,变灌输式教育为主动接受学习教育,使意识形态教育从抽象变得具体,从枯燥变得有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年大学生,增强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吸引力[3]。
2.2 创新教育方式,保持意识形态教育的顺畅性
把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要求高校善用新媒体,主动出击,在新环境、新形势下变“堵”为“引”。一方面积极打造新媒体平台,丰富教育内容。在官方微博、微信、校园网等平台建设一批具有时代性、感染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作品,丰富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同时开通“学生信箱”“意见反馈”“留言板”等栏目,多渠道、多层面地收集学生意见,为大学生提供在线交流、诉求表达的平台。二是主动传播正能量,加强交流。要积极主动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及时消除影响大学生的消极信息和情绪,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4]。三是“疏”“引”结合,加强引导。把大学生新媒体诉求表达平台建设成为畅通学生与师长、学生与学校之间联系沟通与反馈的有效载体,变“堵”为“引”,引导学生有序表达困惑和合理诉求。同时要及时分析新媒体上的错误信息,避免青年大学生受其误导,从而保持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顺畅性。
2.3 创新话语表达,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感染力
新媒体环境下话语体系中的语言和文体上呈现出碎片化、简单化、口语化、娱乐化和游戏化的特点。在这样的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必须优化话语体系的表达,要紧扣现实性、体现当代性、展示开放性,善于运用新媒体语言和新媒体形式向青年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让抽象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关理论变得形象化、生动化和大众化[5],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融入青年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因此要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媒体中的文化主导性,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媒体上的塑造和创新,特别是注重话语表达方式设计和意识形态修辞。通过不断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提升其感染力[6]。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迎来挑战的同时还有许多机遇。因此,高校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借助新媒体发展的东风,进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健康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董长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及破解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关琳,范小燕.新媒体环境对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及策略分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03):44-48+107.
[3]夏永林,宋媛,李治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8):19-20+30.
[4]王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9.
[5]彭志飞.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三重维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6]刘平.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