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细节立体展现人物通讯的魅力

2019-12-13王小敏

声屏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人物广播细节

王小敏

摘要:细节是人物通讯的灵魂,是让典型人物鲜活起来的重要因素,也是通讯有别于消息的重要标志之一。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尤其是可读性强、内容充实的人物通讯,有细致的细节描写,读起来就生动有趣,让人觉得人物真实丰满。语言、行为,典型事例的选择以及外貌形象等描写的细节不仅能为反映文章主题服务,还能大幅度提升稿件质量。

关键词:广播 人物 细节

细节是新闻作品中使用最生动、最典型、最具体也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新闻事实,人物通讯的细节包括人物肖像刻画和语言、动作、心理、思想、环境的描写与运用等。

细节在人物通讯的作用

细节在文学创作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有人将它誉为文学的生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说:“细节描写是生动的,就像春天书上长出的绿芽和花朵,有了它,文章就有了生气。”

同样,细节在新闻写作中,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细节真实则是新闻的灵魂,真实的细节才能显示新闻的力量。人物通讯的细节在大量的采访素材中,需要广播新闻从业者细致地发掘,以围绕着主题进行认真地筛选和有序地组合。新华社老社长穆青曾说:“获得细节,处理好细节,这是记者的思想水平、新闻敏感、采访经验,写作技巧等能力的综合反映。”

细节是人物通讯的血肉。人物通讯的特色和新鲜感,除了叙述外,还要靠細节表现出来。人物有了细节,才会有丰满感和生动感。

如何在人物通讯中运用细节

巧用肖像描写的细节。人都有五官、服饰等外在的肖像特征,这也是给他人留下第一印象的最直接的方式。在人物通讯的采写中,我们要围绕着文章的主题,运用好肖像描写,展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从而表现文章的主题。

笔者在采写《筑梦天堑通衢——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获得2018年广东广播影视奖二等奖)一稿中就运用了肖像勾勒,来表现大国工匠的忘我奉献精神。

来自江苏南通的林鸣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1米8几的个头,略显花白的头发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从2010年到2018年,林鸣几乎没有节假日。8年的时间里,林鸣原本乌黑浓密的头发,变成了一根又一根的白发,而体重也减少了近40斤。站在港珠澳大桥上,凝望着眼前的一切,林鸣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要知道,这条有着55公里长的港珠澳大桥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和精力。

美国著名记者威尔·格里姆斯利说:“最好的写稿人总是把报道写成似乎可以触摸到的有形物体。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么你写的报道会变成过眼烟云。读者也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并不是非要把人物写得如何之美才能做到形象生动,通讯不是“美人篇”。人们衡量一个先进人物是否可敬、可学,并不着眼于他的外表如何,而是通过外貌的描写,让读者对先进人物的个性特征有深刻认识、鲜明印象。

人物的肖像勾勒有着多种的方法。比如抓住新闻人物的神情动态、声音容貌来描写的神态音容法,捕捉眼神,描写人物眼睛,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反映其精神状态的刻画眼睛法。

巧用动作描写的细节。以事实说话,以行动感人,这是通讯的一个显著特点。对人物行动的描写,目的是反映人与事的个性特征,它要写得逼真、形象才能生动。

《经济日报》王晋、李洽源采写的《三十年,守护那盏不灭的灯——广东海事局汕头航标处灯塔养护工苏贵聪的故事》,就较好地通过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主题。文章的开头,“老苏”正在锁塔顶的门。老苏这人,办事特认真,锁塔顶的门,他要“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地指着4个门把手,一一数过,这才锁上。接下来锁灯塔大门,他也要拧着门把手,把锁摇得“咣咣”直响,连扳几下,这才放心。这篇文章中的动作细节描写,勾勒出了“老苏”最核心的品格——认真,也是为文章定调。通读全文,人们还可以发现许多动作细节的描写。

老苏爬过131级台阶,捡起地上的每一点垃圾。擦不同的仪器,他要用不同的毛巾,光毛巾就有8条。用他的话来说,这样可以延长设备的寿命。

作为一名灯塔养护工,与很多工作相比,老苏的日常工作技术含量低,而且机械、单调。这样一个人物身上一定有着某种看似普通的精神,记者的任务就是使这种普通的精神在人物身上变得不普通。怎么办?记者找到一个好办法:数字,用具体甚至精确的数字来表达这一种对比的效果。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个动作细节彰显着新闻人物细致认真的品格,也是为文章的主题服务。

巧用语言的细节。语言是人物内心思想表达的最好方式,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需要和采访对象不断地交流。记者要巧用这些语言,从众多的素材中寻找最能体现人物思想的语言,从而更好地勾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凸显个性,为主题服务。

为了突显人物忘我工作的精神,《筑梦天堑通衢——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一文就选取了几段较为典型的人物语言。

当时,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正处于筹备第八节沉管安装的关键时期。在手术后的第七天,林鸣就披着毛毯坚决离开了医院,换上了整洁的工作服去了项目工地。

(出录音:那个8(第八节沉管)如果你不坚持,你就不能实现33次这样一个成果,所以这个当时让我蛮有压力的,我说一定要完成,一定要去。)

沉管昼夜连续施工的全过程,他始终在安装船上指挥、决策。安装船上,除林鸣的工程团队成员外,还有一位穿白大褂的医生,这是医院无奈派遣的“随船医生”,为林鸣这个“不听话”的病人提供医疗保障。

(出录音:战场上是胜负论英雄,干工程是成败论英雄。这个你就要义无反顾的,否则怎么成功啊,成不了的。)

笔者在2017年采写了《从绝望中找寻希望——记肢残人士孙小军》(获得广东广播影视奖一等奖)。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是9岁患癌、不得不截肢保命进而奋发学习成为日本东京大学博士的孙小军。他立志要把现代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传统假肢相结合,制造出适合中国人、价格便宜的智能假肢。笔者在文章的最后引用了孙小军的一段话:“我的座右铭是: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以一锤定音的方式为文章定调。

巧用思想与心理的细节描写。人物通讯中的心理描写是揭示新闻人物思想的基础,是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它能使通讯扣人心弦,反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广播对象性节目《从绝望中找寻希望——记肢残人士孙小军》中就有一段这样的心理描写。此时孙小军渐渐有了危机感,也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除了吃饭都在学习。”孙小军沉迷在学习中,无暇再考虑自身的身体缺陷,整个身心已经沉浸在了如何提高成绩的问题上。于是,那个昔日不喜欢读书,调皮捣蛋、成绩倒数的小男孩开始了人生的逆袭。认真上课,好好看书、做作业,一点一点,慢慢地,小军的成绩开始有了起色。

(出录音:必须得好好学习,给自己下了死命令。“考不上大学就去自杀。”经常会让自己想起来(一句话)。当自己调皮、想贪玩的时候,不努力的时候,就会把这些话在自己的脑子里不停地想,来激励自己。)

巧用典型的事件细节。一篇通讯,除了要有形象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外,还应该选取一些典型的事件细节,加深受众对人物的印象,激发受众思想感情的共鸣。也就是说,一篇通讯要有一个或几个典型的事件细节才能“立”起来。

广东广播电视台采写的对象性节目《精彩从60岁开始》,节目在介绍82岁高龄的汪品先院士时,就选取了他除夕工作到深夜,保安看见他办公室的灯光还亮着,于是煮了饺子送给他吃这一片段,以表现老科学家废寝忘食的工作精神。

广播公众性节目《筑梦天堑通衢——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为了展现林鸣总工程师严谨的工作态度,选取了他为研究讨论问题,把工作会议从第一天的下午一直开到第二天的早上;在鼻腔大出血手术后的第七天,他披着毛毯,带着陪同医生,去工地一线指挥沉管安装等细节。这些典型的细节描写能反映人物特征,令人难以忘怀,也更能表现文章的主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19年6月9日的《新闻联播》中介绍驻疆好医生庄仕华时,为了表现其手术质量高超这一特点,选取了两个细节。第一个细节是在庄仕华的办公室椅子上,绑满了密密麻麻的手术绳,原来这是庄仕华平日练习手术打结用的。长年累月的练习,手术绳早已把椅子扶手磨得光亮。第二個细节是为了节省手术时间,让病人少受罪,庄仕华反复做剥离葡萄皮和果肉的“模拟手术”等练习,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凭着这种执着,庄仕华练就了一手绝活:一台腹腔镜手术不过10分钟,单纯剥离胆囊最快只要1分钟。这也让他创下了13万多例胆囊微创手术的医学纪录。

细节运用的注意事项

人物通讯细节要节制、节约。细节,一曰“细”,二曰“节”——要节制、节约,只截取其中最能说明问题、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那么一小节。因此,我们要做到字字句句推敲,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和篇幅包含尽可能多的内容。另外,对细节的选择要紧紧围绕主题,对于一些与主题不相关的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的细节描写要舍弃。

人物通讯细节要真实。真实是新闻作品的生命。人物通讯在细节的搜集和选择上一定要严把真实关。记者不能贪图方便,随便使用网络上的信息,或者是为了烘托主题而随意添加细节。

人物通讯在细节描写上要避免机械化、模式化。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要善于发现对受众有启发、激励作用的新闻人物,挖掘这些人物身上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反映时代特征,从而达到“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社会效果。(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A·格拉米奇:《美国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

2.邝云妙:《高级新闻写作(上册)》,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猜你喜欢

人物广播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细节取胜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