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盖蒂《莱切卡塔组曲》之11的音乐分析

2019-12-13郭佳媛

北方音乐 2019年22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

郭佳媛

【摘要】奥籍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莱切卡塔舞曲》是利盖蒂的早期作品,是作曲家半音化创作时期的代表作。本文以《莱切卡塔舞曲》第11首为分析对象,通过多视角分析,以期认知该作品的结构特征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利盖蒂;《莱切卡塔舞曲》;音乐分析;十二音序列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獻标识码】A

《莱切卡塔组曲》(Musica Ricercata),又名《音乐探索》,是利盖蒂在1951-1953年创作的钢琴套曲,属于作曲家早期的创作风格。本作品是利盖蒂在匈牙利期间创作的一部具有实验性的作品,后被他作为母版进行多次改编,尤其是《莱切卡塔组曲》的第11首1953年被改编成管风琴独奏曲,可见本首作品对于整个组曲的重要性。Ricercata(利切卡)来源于意大利文——ricercar,是一种器乐体裁,产生于16世纪,意为“探索”“寻求”,也有“练习”或“习作”之意。这种以对位为主要写作方法的古老音乐体裁,在利盖蒂手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并将他自身的创作理念融入本作品中。

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弗雷斯科巴尔迪,一直被认为是Ricercata领域重要的改革者。在他的音乐中,总是以多样的对位及赋格技巧来显示其技法特点。《莱切卡塔组曲》之11中,小标题为“弗雷斯科巴尔迪赞歌”(Omaggio a Girolamo Frescobaldi),正是体现出利盖蒂对Ricercata体裁的不断探索和致敬。

《莱切卡塔组曲》由11个段落组成,各段落采用核心音高依次递增的方式进行整体布局,即由第1段的两个音A、D开始,依次叠加,每增加一个段落即增加一个核心音高,直至第11首出现完整的12音,体现了作曲家在创作中整体有序化的结构逻辑。整个作品以安静的行板(Andante misurato e tranquillo)奏出,4/4拍,63小节,由十二音序列作为赋格的主题,十二音由E起至A,形成了首尾的属主呼应。整个作品在曲式上为二部结构,主题出现后,答题以五度关系依次进入最终循环至主题,在主题上形成完整的循环圈;对题是下行的半音阶,具有严格的结构逻辑。接下来,将从核心音乐材料、曲式结构等角度对作品进行音乐分析。

一、核心音乐材料分析

《莱切卡塔组曲》之11是用十二音序列作为赋格的主题进行创作的(见谱例1)。

这组十二音序列的前个音和后5个音构成对称关系;如果分成两个6音组,两个6音组的首尾的音数相差都为6,即O-X=IR-X+6的关系,且整个十二音序列中,邻音之间音程多为小二度,旋律无调性感强烈。

把整个序列拆分成3音列至9音列的分析中可以发现,除3音列和4音列外,5-9音列都是对称序列,是按照中心对称的方式设计的(见图3音列表)。完整的十二音可以由2个6-1、4-1和8-1、5-1和7-1、3-1和9-1组成。每个相邻集合都具有最大相似性的关系,在音数上以半音阶进行为主,这种进行与利盖蒂微复调织体中的音高组织有密切关联,即表现为一种高度密集型特点。“所谓高度密集型的音高组织,指的是横向上音高的近距离移动,和纵向上声部的高密度结合,在这种纵、横向上的高密度音高组织中,很难再有别的音能够插进去。”在本首作品中,音高的高度密集型特点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曲式结构分析

《莱切卡塔组曲》之11采用了无调性音乐语言和微型结构,整体曲式布局上具有二部性特征,具体划分如图2。

第一部分A(1-38)可分为两大乐句(9+10),由主题和11次答题构成。赋格的主题主要以横向高低声部交织的十二音序列构成,对题是下行半音阶,答题每次都是以五度关系依次进入,直至循环到原形O,组成完整的循环圈,循环方式为“O-O-7-O-2-O-9-O-4-O-11-O-6-O-1- O-8-O-3-O-10-O-5-O”。乐句的划分以循环圈的中部为标准。

第一乐句中,答题在高低声部中的分布方式是“一次出现低声部+两次出现在高声部”的两次形态上的模进;第二乐句中,十二音序列在高低声部中的分布方式是,从高声部开始,十二音序列高低声部依次交替出现(见图3)。

第二部分B(39-55)也可分为两大乐句9+10,且在大段落的划分上,A、B两部分的划分截点正好在整首作品的黄金分割点上,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妙之处。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次答题O-5出现时(35小节),也承接为第二部分的开头,从36小节开始,答题依次推迟3拍出现。第二部分B作为全曲的发展,由之前的双声部变为四声部。

第一乐句中,主题仍然是A部分的原形O,答题在高低声部中的分布方式是“低声部至次中声部至中声部至高声部”的五度关系阶梯式进入(见图4)。第一个乐句至第44小节O-11结束,划分依据与第一部分A的乐句划分相同。

第二乐句中,分为两个乐节。第一乐节(44-49小节),十二音序列主要以高声部和中声部交替出现,且序列出现顺序为大二度模进关系O-8-O-6-O-4- O-2-O(见图5)。第二乐节中,以最后三个序列O-3、O-10、O-5的叠置在高声部出现,这三个序列构成五度关系。最后以O-3-O-10-O-5-O的五度关系在中声部和低声部出现,这与除第44-49小节外的序列出现方式相同,形成乐句的终止感和呼应感。答题在低声部第48-51小节变为整小节长音的级进下行,具有朦胧的背景衬托感。在最后的集合O-10和 O-5中,十二音序列的十二个音并没有完全出现,作用是为尾声部分材料做准备。

尾声中,以O-8和O-3两个序列作为主要动机,在四个声部进行贯穿发展,并且都没有运用完整的十二音序列,而是不断进行缩减,最后至2个音(57小节)。58小节出现所有声部整小节休止,预示整部作品高潮的结束(见谱例6)。最后第59-63小节,高声部出现完整的原形O,低声部模仿第48-51小节的整小节长音级进下行,与高声部一起回归主音A,与整个作品初始音级A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完满的结构逻辑;高低声部音区在钢琴的最两端出现,伴随力度ppp,结束全曲。

综上,《莱切卡塔组曲》之11体现了利盖蒂在创作中娴熟的写作技术,从核心序列的选择到结构的排列,其中无不融合了利盖蒂擅长的密集音高排列技术以及五度移动的赋格写作手法。序列在曲式中的细腻分布更体现出作曲家的整体构思,整个《莱切卡塔组曲》之11虽然材料取材短小精悍,但能在变化中发挥不同部分的最大效能,并融入了自己的创作风格,这是这首作品成功之处的体现。

谱例6

参考文献

[1]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2]陈鸿铎.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
歌剧《原野》中金子唱段<哦,天又黑了>的分析与演唱演绎
亨德尔《弥赛亚》中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古筝组曲《云山》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