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鸡蛋”叩开儿童的哲学思维

2019-12-13范雅萍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10期
关键词:能动性道理哲学

范雅萍

儿童有哲学思维吗?答案是肯定。柏拉图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古今往来人们开始哲学探索,都应起因于表达对自然万物的惊异。”看来,哲学造就于惊讶。而儿童就具备“惊讶”这一可贵的品质,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他们会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例如“为什么会有人类”“为什么会有我”等等,这些问题不就是哲学家们探寻的世界本源问题吗?因此,儿童具有哲学思维。巧合的是初中七年级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内容中富含哲学思维,笔者在课本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一次哲学问题的拓展课,引导学生用哲学思维对生命进行思考。然而,哲学的理论及其体系对儿童来说理解困难、学之无味,笔者遵循儿童心理发展有“顺序性”的这一特点,即从知觉思维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最后到逻辑思维,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将儿童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营造一个师生探究合作、生生讨论共进的教育环境,促使儿童主动探究,从而加深对自我、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开拓哲学思维。“鸡蛋”这一儿童最常见、最爱吃的食物就成为拓展课的“媒介”。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探究生命的起源,珍爱每个生命

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在引言中这样写道:“你思考过生命吗?生命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笔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一出,孩子们就炸开了锅,有正方、有反方、有第三方观点……孩子们被拉到了熟悉的生活情境下去探究一个无固定答案的问题,孩子开展充分的讨论、辩论,自觉或不自觉地挖掘其内在哲学道理,进而引发孩子们对生命起源的探讨。

观点一:先有鸡,后有蛋;观点二:先有蛋,后有鸡。

T:为什么先有鸡?为什么先有蛋?

C1:因为如果没有鸡,就不会生出蛋。

C2:没有蛋,怎么孵出鸡?

T: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总应该有先后顺序,可再这么争论下去,不是一个无限循环吗?有没有其它观点?

观点三:鸡是由鸟进化而来的,鸡蛋就是由鸟蛋变来的。

T:这位同学谈到了进化论的观点,很多生物学家认为恐龙进化为鸟,鸟又进化成鸡。

C3:那么第一只鸡由哪只鸟进化来的呢?第一个蛋呢?

T:进化论认为,生物随着生存条件的变化,会发生很细微的变异,日积月累,有利于生存的条件得以保存,反之淘汰。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变异、更新,才有了新的物种。所以我们是无法知道第一只鸡是哪只鸡,第一个蛋是哪个蛋的。

随着孩子们讨论的焦点转移到进化论观点,笔者顺势将鸡与鸡蛋的起源讨论推向人类起源问题的讨论,引导孩子关注自身发展的哲学思维。讨论中,孩子们结合已有经验知识表达了很多观点:有说中国神话故事中说的是女娲造人、有人说《圣经》中有上帝造人、有人说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有人说人类起源于海洋生物……笔者充分地肯定了孩子们的认知,也感受到孩子们的哲学思维已经被叩开,同时希望他们不要停止思考,继续探索未知世界,懂得明白生命来之不易,每个生命都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产生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幸运的,我们要珍爱生命!”

如何打破鸡蛋?——激发主观能动性,成就精彩生命

《生命的思考》教材中有这样的设问:“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我该如何创造我想要的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告诉学生“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这其实就是哲学中对“主观能动性”问题的探讨。在承认规律客观性的前提下,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客观规律并改变世界,但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此

时,笔者又抛出了“打鸡蛋”这个话题。讨论一T:我们怎样才能打破鸡蛋?C1:轻轻一敲就碎了!炒鸡蛋都这样打碎鸡蛋!C2:有时煮鸡蛋的时候,蛋壳也会碎的!T:大家说的这些打破鸡蛋的方式都是从外入手,是

外界的力量或温度打碎了鸡蛋。能不能换个角度再思考一

下呢?C:鸡蛋里孵化出了小鸡,冲破了蛋壳!T:很好!这回是从里面打破了鸡蛋。大家能发现两

种打破鸡蛋的方式的区别吗?C:一种是外在力量打破鸡蛋,一种是鸡蛋自身力量打破鸡蛋!

T:鸡蛋,如果从外打破它,它就只能是食物;但若从内部,通过自身的力量和成长打破它,那它就是新的生命!显然后者更具有生命力、更富有主动性。

这轮讨论打破了他们用外力打碎鸡蛋的惯性思维,笔者引导孩子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哲学思维及其对生活学习的启示:我们的学习进步不能只靠外在压力,如父母、老师的推动,那样的话只能永远做个“鸡蛋食物”;如果我们在学习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就能不断进步,成就精彩的生命!

讨论二T:大家都想做那个从内部生长打破蛋壳的鸡蛋,那

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鸡蛋都能破壳而出呢?C:鸡蛋需要母鸡的孵化才能破壳而出!T:如果没有母鸡呢?C:那就需要人工提供合适的温度和湿度!T:看来大家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鸡蛋的破壳而出是

有条件的,要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否则生命不可能绽放。

经过追问和再讨论,孩子们明白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的道理。那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要积极主动学习,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但不能蛮干、蛮学,要符合我们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两者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鸡蛋碰石头,鸡蛋一定输吗?——量变引起质变,绽放生命之花

《生命的思考》教材中这样叙述道:如果生命是一粒

种子,那么生命的意义就是用它的所有力量努力使自己茁壮生长,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能够绽放生命的精彩。这其中就包含了坚持不懈、努力刻苦,量变能达到质变的哲学道理,它对我们的生活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如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把握时机等等。如何让孩子懂得并运用这个哲学道理呢?在这里,仍然可以借助雞蛋来“孕育”、催生它们。

T:同学们,“鸡蛋碰石头”是什么意思?结果是什么?

C:“鸡蛋碰石头”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自不量力,不堪一击。结果是鸡蛋粉身碎骨,石头完好无缺。

T:假设石头换成人头,结果如何?

C:那还是鸡蛋输啊,人头只会感觉被敲了一下,没其他什么感觉!

T:假设一个鸡蛋从 25楼落下砸在人头上,“啪”的一声,结果会如何?

C:鸡蛋碎了,人的头部……应该很疼吧!

T:人可能当场死亡!

C:……

T:有人做过测算:一个重 30克的鸡蛋,从 4楼落下来会让人的头起肿包,从 8楼落下来会让人头皮破损,从18楼落下来会砸破人的头骨,从 25楼落下来可致人当场死亡。

T:当鸡蛋的速度和高度这些量变化到一定程度,一个脆弱的鸡蛋,就会变得威力无比,甚至能让坚硬的石头颤抖。

鸡蛋碰石头,不一定输。这个结果出乎孩子们的意料,但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激发了孩子的思维,他们可以从中懂得这样的道理:要想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发生质变,必须重视量的积累,平时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树立自信,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书写出自己的生命价值。

让儿童形成正确的哲学思维,对其自身健康成长乃至民族素质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儿童哲学课程的教学不能只有灌输和说教,而要借助儿童熟悉且理解的日常生活引导其走进哲学,从而不断提升思想品质和思维品质。用“鸡蛋”叩开儿童的哲学思维,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尝试,也是对孩子生命教育的有益拓展。

(江苏省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猜你喜欢

能动性道理哲学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道理
项目教学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智珠
喜欢你,有道理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