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独奏曲《青年叙事曲》作品分析
2019-12-13兰芳王宇泽田慧
兰芳 王宇泽 田慧
【摘要】扬琴是我国非常有代表的民族乐器之一,扬琴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几百年的发展,扬琴有着大量优秀的独奏、重奏与合奏作品。《青年叙事曲》是由许学东创作的一首独奏曲,本文试图從写作手法、演奏要点、创新价值几个方面对乐器进行分析。
【关键词】青年叙事曲;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一、作品及作曲家简介
《青年叙事曲》是我国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许学东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作品,这首作品是根据作曲家的人生经历亲身经验,对演奏独奏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而创作的佳作。这首独奏曲情感深厚,表达了作曲家内心的情感,1982年由许学东老师教师在全国器乐大赛中首演,荣获一等奖。一经首演,此曲得到广大演奏学习者与演奏者的肯定与喜爱,逐渐成了各大赛事、考级中常见的必弹曲目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
《青年叙事曲》是一首富有创新性的标题性音乐作品,作品分为三个篇章,作曲家对三个篇章分别命名为“挫折”“童年梦幻”“希望”。通过文章的标题与小标题可以了解到整个作品描写一位青年努力生活的场景。结合奏曲家许学东老师的人生经历,这首作品涵盖了重大的社会主题,是对中国独特的历史阶段“十年”及其反思,音乐采用了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倒叙方式,首先“挫折”乐段描写了一位有志青年在受到挫折,理想破灭在黑暗中失去自我的痛苦与消沉心理。在“童年梦幻”乐段中感受到了青年回忆童年时期的美好,并且鼓励自我的过程,最后通过“希望”表达青年勇于向社会的恶势力挑战,并且不断的为梦想努力奋斗的场景。通过这首音乐作品刻画了新一代青年刚正、有理想、有作为的高尚情操。
许学东教授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扬琴专业硕士生导师,不仅在演奏方面与教学方面有自己的建树,在扬琴作曲方面也颇有成就,代表作有《草原随想曲》、《青年叙事曲》《秋·梦·藕》《瑶山夜画》《b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等作品,这一些列的作品都是扬琴学习者耳熟能详的作品。
二、作品的写作手法与演奏要点
扬琴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中击弦乐器的典型代表之一,扬琴独奏曲的创作形式往往遵循中国传统民间的趋势结构,通过起承转合的音乐衔接形式来构成。改革开放之后,西方作曲理念传入中国,西方的结构鲜明的曲式结构也被作曲家应用的音乐创作中,在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中,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也都得到了运用。《青年叙事曲》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结合了西方的曲式结构,还将西方大小调体系与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音阶,还运用了文学中倒叙手法。通过扬琴的演奏技法与演奏方式来跟大家讲述青年从失落到燃起希望的故事。
第一部分《挫折》,引子通过西方调式风格进入,采用动机式的主体开始整首音乐作品,将西方调式与民族调式的旋律与肢体结合,在b小调上缓缓的开始讲述了一个青年在挫折面前的心理状态。通过三连音与琶音的运用描绘出青年在遭遇挫折时的惊恐情绪。接下来的主题乐句柔板,通过扬琴演奏技法,竹法运用轮音与正反竹交替进行,来描写出青年在黑暗中摸索迷茫前行的状态。在节奏方面采用附点与休止交替进行,让旋律呈现出连绵的、似断非断的状态,模仿青年在遭遇挫折时的无奈与叹息。在此段演奏时,应当注意在力度与速度上把握挫折的主题。
第二部分《童年梦幻》。这是乐曲最有色彩的段落,乐段与“挫折”部分在情绪上音乐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趋势结构上,次乐段属于带变奏的自由趋势,作者在童年梦幻中运用到了有色彩的调性的变化,调式从B-E-A-G下行五度进行转换,通过绚烂的和声与多边的调性来表现童年时期活泼、快乐的美好回忆。在此段在演奏时,琴竹的使用应当干净有力,快板乐段的过程中节奏鲜明,为接下来的希望乐段做出铺垫。
第三部分《希望》。这是全曲的中心,节奏转为坚定的。右手的三连音与左手的八分音符节奏对位好。注意整首乐曲的轮音变化,强轮与弱轮于音乐表现的合理安排。在这个乐段中,旋律中穿插了二连音、九连音、十连音等独特的连音节奏型,打破中国传统音乐稳定节奏,形成独特的节奏律动。在“希望”乐段中的华彩阅读暗中,还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通过旋律与节奏推动,进行全曲的小高潮。通过对青年与社会恶势力的挑战、在坎坷的吊炉上进行拼搏,从而刻画出青年不断奋斗与努力的形象。
三、作品的创新价值
(一)借鉴西方的作曲曲式结构
我国传统曲式结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模式,一般以“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散板”的结构进行。《青年叙事曲》将中国传统曲式结构与西方的曲式结构相结合,形成了独奏的音乐创作格式。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了多个结构、多种主题与多个段落,并用到了绚烂多彩的调式方式,通过倒叙的方式来讲述青年坚持自己梦想的音乐故事。整首音乐作品分为三个段落,每个段落有独立的标题,也有这独立的趋势结构,每个段落相互独立又相互呼应。“挫折”运用了西方曲式结构中的带变化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第二部分“童年梦幻”即是第一部分的展开对比,又是极具色彩的一个乐段,在这个乐段中,作曲家运用到了大量的转调来表达童年的欢乐与美好场景。第三乐段“希望”采用了西方自由趋势结构的进行曲风格,通过节奏来表达了青年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拓展开发扬琴的新演奏技巧
扬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演奏技巧,扬琴的演奏技巧主要来自于手中的琴竹,通过两只富有弹性的琴竹来敲击琴弦,如有“弹、轮、滑、点、拨、揉、勾”扬琴八法,也有“单音、双音、轮音、弹轮、分解和弦、两声部配置、特殊技巧”等七类演奏技巧。在《青年叙事曲中》,作曲家在乐曲中运用半音阶下行的走向,通过半音阶的运用来增加作品的和声色彩与紧张的情绪,这样的运用在当时的演奏演奏中来说是比较少见的。许学东老师是较早运用扬琴技巧来展示半音阶技术的人之一。除了半音阶的运用,在音乐中作者在节奏方便还大量运用二连音、三连音。在乐曲248小节,运用了大量的三连音模进,在速度的要求下,演奏运用扬琴演奏中常用的三连音演奏右左右的竹法无法满足作品演奏的眼球,改变成右左左的演奏方式,从而形成新的扬琴演奏技法,称之为左手双跳。
(三)大胆的运用减七、反功能和声进行
中国音乐中主要运用五声调式,在和声中采用协和音程来组建音乐,在《青年叙事曲》中,作曲家大胆的运用了一系列不协和的音程如减七和弦。并且用到减七分解式的琶音进行,通过运用不协和的音程关系丰富乐曲的和声色彩。在和弦进行方面,作曲家也有这大胆的运用。在古典传统的西方大小调和声体系中,和声进行一般遵循主-下属-属功能的和弦链接,在作品的“挫折”版块中,许学东老师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的和弦链接体系,运用属-下属功能的反功能和弦进行得到新的和声效果。通过不协和音程的运用与反功能和声的链接,制造出紧张起伏的音色变化与特点,在挫折版块中营造出青年在遭受挫折的伤感紧张情绪。
四、小结
扬琴独奏曲《青年叙事曲》是许学东教授创造的较早的代表作之一,与作曲家在其他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作品创作过程运用现代的音乐思维与创作语汇,将作品的情感与丰富的扬琴创作技巧紧密结合。在演奏时,要求演奏者富有扎实的演奏技巧与良好的音乐表现能力。建国早期,扬琴作品的创作大多围绕描写风景进行,作曲家在创作时重在描写人物的内心情感抒发感情,通过描写大的社会背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成为扬琴作品中成功的一首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杨儒怀著.曲式结构的理论基础文集一一杨儒怀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郑宝恒.扬琴演奏艺术[M].北京:北京物资出版社, 2013.
[3]胡登跳.民族器乐曲创作综述[J].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音乐年鉴,1987.
[4]于邵禹.扬琴独奏作品《青年叙事曲》的本体分析[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6.
作者简介:兰芳,学生,硕士在读,器乐演奏(扬琴)专业,研究方向:器乐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