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建筑遗产的分布与原因
2019-12-13杨柳
杨柳
摘 要:古建筑遗产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并且内涵丰富,这也是我国历代人民生活的写照以及活动行为的展现。文章简要分析中国古建筑遗产空间的分布形式,并对其成因进行简要总结,希望可以通过本次研究更好地掌握古建筑遗产的特征,从而推动古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关键词:古建筑遗产;时空分布特征;成因分析
建筑属于人类文化的直接产物,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形式类型较多,内涵丰富且深厚,在建筑发展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古建筑而言,建筑遗产主要是古代人活动并保留下来的遗产,属于人类行为足迹的直接体现。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者认为,古建筑遗产的研究非常重要,并且大多数研究都是集中在对古建筑的木结构研究方面,并从建筑学的角度上对古建筑的稳定性、抗震性等进行研究,从力学角度上探讨结构力学特征,从艺术角度上探讨艺术特征,从保护角度上提出古建筑保护策略等。但是,关于地理学的古建筑研究并不多,其中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对此,探讨中国古建筑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具有显著实际意义。
1 古建筑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古建筑遗产在空间分布方面呈现出聚集性的特征,古建筑遗产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主要以华北平原、陕西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以及浙闽丘陵等地区为主。这些地区集中在我国几个大的水系周边,气候相对比较湿润与温暖,是历史上各代人民活动的主要区域。特别是黄河与长江中下游的流域周边,是我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中心,遗留下来的古建筑遗产资源比较丰富,这也是主要的密集区域。
2 不同类型古建筑分布及成因
根据古建筑的主要功能可将其划分为七种类型,即居住类、祭祀类、宗教类、标志类、工程类、景观类和其他类。不同类型的古建筑的具体数量差异较大,并且呈现出非均匀性的结构类型特征。七类建筑中主要以宗教类古建筑为主,祭祀、居住、工程、标志、景观以及其他古建筑遗产数量相对比较少。因为历史政策制度体系、宗教信仰的传播、建筑材料与功能等因素,导致我国古建筑遗产存在非均匀性的结构类型分布特征。
我国居住类古建筑遗产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非均匀性的特征,在中原地区的西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等地区的分布比较集中。我国古代居民存在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以及地域文化特征,民居会因为土质、气候、地形、民族文化以及生产力等因素而发生改变,这也是展现地域风格特征的直接途径。在历史时期环境下,中原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人们活动相对频繁,经济、社会以及科学发展水平也相对比较高,居民的类型多样化。我国的祭祀类古建筑主要是以小聚集性、大分散性的空间分布特征,集中地分布在中原地区的西北部、汾河谷地、长江三角洲平原等地区,分散比较广泛。祭祀类的古建筑遗产主要用于祭祀和供奉。我国古人喜欢供奉的人非常多,如孔子、老子、大禹、关公、妈祖等。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祭祀孔子、老子以及关公的寺庙也比较多。因为大禹属于治水英雄,所以大多数集中在河流周边;妈祖是“海神娘娘”,所以集中在东南沿海等城市中。我国宗教类的古建筑遗产主要是以聚集性分布为重,集中分布在华北平原、陕西高院、长江中下游以及四川盆地等地区。我国的遗存下来的宗教类古建筑遗产主要是以佛教、道教、基督教为主。道教属于本土性的传统宗教,在先秦时期便开始有思想起源;佛教是西汉时期传入中国的宗教,基督教则是贞观之治时期传入中国的宗教。宗教类古建筑遗产分布会因为宗教文化扩散、宗教传播的进程、政府的宗教政策体系等发生改变。封建社会普遍会应用宗教实现统治力的提高,因为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属于宗教列古建筑遗产的主要遗存地,所以也集中在流域周边。我国标志类的古建筑数量并不多,并且分布也存在分散性的特征,主要集中在四川、山西、河南、浙江以及湖南等多个地区。标志类古建筑遗产主要用于纪念某一个人的建筑。通过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除了部分纪念统治者的标志类建筑物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他类型的标志性古建筑遗存数量并不多。古代标志类古建筑遗产大多数以石质牌坊为主,就地取材,重大且笨重,不便于长距离地运输,所以标志类的古建筑遗产集中在大巴山等石料丰富的地区。工程类古建筑主要体现为小聚集与大分散的特征,其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的西部以及长江三角洲的平原等地区。因为我国古代工程主要是军事与水利工程,其中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不同河流沿线,军事工程则是分布在古代重要边疆、城池以及关隘等地区。这也导致水利工程主要是分布在河流区域,分布范围广泛涉及黄河、长江、淮河等多个流域。军事工程类的古建筑遗产则是分布在重要的城池周边,同时在边疆等地区也有所分布。大多数工程都在历史战火中消逝,所以相关古建筑遗产数量并不多,分布也存在分散性特征。经管类与其他类古建筑也存在分布性分散的特征,并且数量比较少。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古建筑遗产主要呈现出聚集性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华北平原、陕西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以及浙闽丘陵等地区的古建筑分布最为密集。这些地区的历史活动比较丰富,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相对较高,所以遗留的古建筑也比较丰富。我国古建筑遗产数量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差异较为突出,普遍集中在宋元、明清等时期。古建筑遗产大多数是以土、木、石等作为主要材料,不便于储存,时代越远遗存数量越少,宋元与明清等时期封建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遗留的古建筑遗产更加丰富。大多数建筑都摧毁在战争中,并且时间相对比较短,大多数建筑并没有纳入古建筑行业中,所以数量比较少。另外,我国不同类型的古建筑分布特征具备相似性与差异型,不同类型古建筑遗产呈现出非均匀性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呈现出非均匀性的特点,在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分布比较多,这也证明了该地区属于历史发展重要地区。不同类型的古建筑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宗教类的建筑分布最为广泛,景观类的建筑分布比较分散,不同古建筑遗产的分布因为自然地理、历史时期、建筑材料与功能等因素而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赵玉洁,付亚楠,孙黄平,等.南京市古建筑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15-20.
[2]姚望,杨永丰,盖媛瑾,等.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线40国世界遗产空间分布特征[J].前沿,2019(1):66-71+84.
[3]栾福明,王芳.丝绸之路新疆段文化遗址旅游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7):887-890+898.
[4]戚欣,王新英.集安城市古建筑遗址保护对策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2):1-4.
[5]朱才輝,郭炳煊.古建筑台基水害探测分析及防渗措施[J].自然灾害学报,2018(2):59-67.
[6]吴骥.中国古建筑遗产档案管理与开发[D].济南:山东大学,2016.
[7]朱爱琴.湖北省文化遗产时空格局研究——基于文物保护单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8]徐艳娜. 论上蔡县文物古迹资源古遗址、古建筑类的分布情况[J].大众文艺,2011(17):188-189.
[9]唐亦功.论意大利那不勒斯城古建筑的分布规律及风格[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