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阳迷戏乐队编制调查与功能分析

2019-12-13段文宋秀

北方音乐 2019年21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

段文 宋秀

【摘要】迷戏是山东省济阳县跺石镇传统的地方小戏。乐队在迷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乐队的文场与武场互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对调节整个舞台的节奏、制造真实气氛,对人物的表演与演唱起着渲染烘托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乐队后继无人、无曲谱记载、观念过于传统,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乐队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济阳迷戏乐队编制及乐队现状,并对济阳迷戏乐队的发展提出对策,促进济阳迷戏乐队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济阳迷戏;乐队编制;乐队作用;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山东济阳迷戏起源于十九世纪末,选材多取自民间家庭伦理故事,戏曲的内容大多反应男女爱情、家庭论理的戏,情节逼真、语言与表演风趣诙谐、唱词念白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山东济阳迷戏乐队分为文场(民族管弦乐)和武场(打击乐)两部分,以坠琴为主奏乐器。乐队在济阳迷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调节整个舞台的节奏,制造舞台气氛,渲染烘托人物内心情感。经调查现济阳迷戏乐队演奏者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年轻人的队伍缺乏,后继无人,正在面临失传的严峻困境。通过分析,济阳迷戏乐队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扶持,要培养“传人”才能解决济阳迷戏乐队后继无人的现状,乐队还要在保留传统乐队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西洋乐器与电声乐器,创立新的锣鼓点、新的打法,根据观众的审美观念改变进行创新来引起年轻人的喜爱,促使济阳迷戏乐队更加丰富更加完善,对推动地方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

一、济阳迷戏与乐队概述

济阳迷戏是济阳垛石镇的一种传统地方小戏。音乐主要是以主要伴奏乐器坠琴以及二胡、梆子、司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乐队伴奏与唱腔的风格配合默契,完美谐和。其曲调接近吕剧,旋律优美,语言风趣诙谐,表演滑稽诙谐,唱词念白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非常适应普通群众的欣赏习惯,处处体现着山东人民质朴的性格。济阳迷戏大多选材于家庭伦理故事,以当地村民生活的真材实例为原型改编的,贴近生活,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一)济阳迷戏简介

迷戏又叫“驴戏”、上妆洋琴,是吕剧的早期形态。上妆洋琴是由琴书演化来的,山东琴书最初叫扬琴,也有叫打扬琴的,唱小曲的,流传于黄河下游地区、河北南部以及东北的各别市县,在山东从录西南逐渐向北、向东流传,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的语言与风俗不同,其名字的叫法因地区而异。

一百多年前,地处黄河下游的博兴县,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农民生活艰难困苦,被生活所迫,不得以唱曲要饭为生,不少的人随身带着坠琴以唱琴书小段为主,边唱边耍,为了在演唱中招揽更多的听众,增加收入,不断的改变演唱形式,加入新的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演唱形式。著名琴書艺人时殿元把琴书《王小赶脚》从坐唱形式的曲艺改成化妆演唱,深受观众喜爱,因为戏里有个道具驴,所以这种地方小戏又被成为驴戏,群众特别爱听驴戏,听着听着听入了迷,迷戏也就由此而来。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迷戏在济阳县垛石镇新市一带比较盛行,涌现出了一大批迷戏艺人,当时有两个民间老艺人,一位叫董志贤,一位叫瑞美林。在济阳传唱迷戏,当时学唱的有现迷戏热爱者孟宪纲的父亲,济阳县剧团的团长闫金贵,学的韵味十足,字正腔圆,曾有“听了刘叶仔那一声,棉花车子受了惊。听了闫金贵的唱,饼子贴到门框上”的说法。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济阳迷戏呈现高潮,群众对迷戏很着迷,戏场子也被围的水泄不通,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小借年》《小放牛》《风筝记》《王天保下苏州》《李翠莲》《双钗》《李二嫂改嫁》《王小赶脚》等八十余出。

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动荡不安,迷戏艺人穷困潦倒,迷戏班子大多解体,导致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另寻出路,严重影响了济阳迷戏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济阳迷戏像其他剧种一样遭到了严重破坏,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迷戏剧目宣扬封建思想,被禁演所有曲目。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多种娱乐项目的兴起,导致济阳迷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二)济阳迷戏乐队现状

传统的戏曲一直以丰富的题材、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的特点,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人们生活风貌和思想感情感的直接表现形式。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事物的认知改变,当代戏曲的发展受到了冲击,迷戏演奏者少了,观众也少了,济阳迷戏正面临失传绝境。

1.迷戏乐队后继无人

随着济阳迷戏的发展,20世纪五十年代,济阳迷戏乐队有着较完整的编制,文场以三大件坠琴、扬琴,二胡为主,还有琵琶、三弦、笛子。武场以板鼓、小堂鼓、大锣、小锣、铙钹为主,人力、财力、物力上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观众也把戏场围的水泄不通。经调查发现,现迷戏乐队中的器乐手都是平均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年轻人的队伍缺乏,乐队中的特色乐器坠琴也正面临失传,就算年轻人想去学习,也因为家庭与生活上的重担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学业的重担,家长的担心是看不到出路,怕误了孩子的前途。如今在这娱乐方式的多样性与个性化的形式下,年轻人对传统的乐器兴趣程度不高。一场演出现场很难找到年轻人观看,痴迷迷戏的几乎都是老年人,迷戏乐队后继无人是一个让人堪忧的现状。

2.尚未曲谱记载,难以传承

由于济阳迷戏乐队曲谱没有书籍资料的记载,老一辈迷戏乐队演奏者都是靠记忆为载体而传承,想要传承下去还需要专业谱曲人士能够把曲谱整理出来装订成册,为后人记录下宝贵的民间艺术财富。

3.观念过于传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多样性,传统民族文化受到现在文化浪潮的冲击,年轻人对现代音乐更加喜爱。济阳迷戏乐队武场(打击乐)锣鼓点过于传统,没有根据观众的审美观念改变进行创新,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导致年轻观众离戏曲越来越远。

二、济阳迷戏乐队编制分析

济阳迷戏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主要是民族管弦乐,武场是打击乐器。戏曲中文场与武场的乐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结合成一个整体,对调节舞台节奏、渲染情节气氛、描写人物内心情感以及对戏曲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

(一)济阳迷戏乐队构成

早期的迷戏乐队没有统一的乐器。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指的民族管弦乐,以伴奏歌唱为主,武场指的是打击乐,以配合演员动作为主。迷戏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是坠琴,扬琴,打击乐尚未确立,当时,著名琴书艺人时殿元演出《王小赶脚》时,乐器只有坠琴和扬琴,打击乐只有竹板。20世纪初期,迷戏乐队文场加入了软弓京胡,四胡,武场的打击乐逐渐的健全,加入了板鼓,小锣,铙钹,这一时期的武场还不是很稳定,如果人员少,就会出现一人多个乐器的局面。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迷戏的发展,迷戏从村庄进入到了城市,迷戏乐队通过长期的发展,乐队编制发生了变化,逐渐规范起来,文场器乐有坠琴,扬琴,竹笛,三弦,二胡,琵琶,武场中的打击乐器有司鼓,大锣,小锣,铙钹,梆子等。 20世纪五十年代,随着迷戏的兴起和繁荣,迷戏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迷戏乐队编制更加的合理与规范化,在前期的基础上文场加入了笙和唢呐。由于坠琴音乐宽广,还能模仿人的声音,动物的叫声,深受演奏者与群众的喜爱,所以在迷戏乐队中逐渐成为了主要的演奏乐器。

经调查发现,当下济阳迷戏乐队中的器乐手都是平均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年轻人队伍的缺乏,促使济阳迷戏乐队形成了少而精的乐队组成,济阳迷戏乐队现以坠琴为主奏乐器,二胡为伴奏乐器,司鼓、竹板、梆子、锣为武场中的打击乐器。

(二)济阳迷戏乐队的特点

济阳迷戏乐队演奏者多为业余爱好者,乐队编制简练灵活。可由一个人手持坠琴边弹边唱,也可以是二、三个人组成一个小乐队进行演奏。

表1  济阳迷戏乐队编制表

乐器 人数 乐器 人数

坠琴 1-2 司鼓、竹板 1

二胡 1-2 小锣 1

梆子 1 铙钹 1

1.乐队编制简练灵活

迷戏乐队主奏乐器是坠琴。坠琴又是迷戏乐队中的特色乐器,在乐队中处于领奏的地位,其他乐器处于协奏。坠琴高音部分亮丽,低音部分比较浑厚,音域宽广,坠琴定弦5 1 四度,5是低音。音色特点非常擅长表现人与动物的声音,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格特点。范传玉,79岁,迷戏乐队坠琴演奏者。从年轻开始就拉坠琴,他手里的这把坠琴用了五十年了,是蛇皮做成的。范传玉介绍,当年盛行迷戏时,乐器加工点生意兴隆,如今几乎找不到一家卖坠琴的地方了。济阳迷戏是用当地方言来演唱戏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坠琴的演奏方法又多使用揉弦、滑音、颤音等手法,刚好与坠琴相辅相成,使得坠琴的演奏与演员的唱达到了完美谐和,呈现出委婉、抒情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济阳迷戏乐队编制简练,以坠琴、二胡构成了乐队的核心。伴奏时,以坠琴演奏主旋律,聲高音响。二胡的音色圆润浑厚,乐队中的演奏者按照戏曲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通过娴熟的演奏技巧,滑音、抹音、拨弦别具一格,融合戏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为主奏乐器坠琴配合伴奏,与坠琴如出一辙,构成迷戏乐队的骨架,最终进一步的来揭示戏曲人物深层次内心情感,来表现出完美的音乐艺术,彰显出济阳迷戏音乐的风格特色。各个乐器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济阳迷戏乐队。

2.济阳迷戏的唱腔伴奏特点

(1)多用于“模仿、拖腔、跟腔走”等伴奏手法,而这些手法在具体运用时又有特定的要求,演员的腔满要跟满,腔缓要缓跟,腔弱要弱跟,跟的不紧,拖的无力,演员的演唱情绪表达就会受到影响和破坏。伴奏的价值在于使声乐演唱和器乐音响融为一体,开拓了唱腔的表现力,也有力地补充、丰富唱腔的情感。

如《红嫂》中唱的大段抒情反四平,运用拖腔。添字加花或减字延音的伴奏手法,使声腔与伴奏融为一体,丰富的渲染了人物情绪,使唱腔更加精彩。

(2)在整个音乐伴奏尤其是唱腔伴奏中,始终突出坠琴伴奏为主,其他乐器处于协奏地位。现济阳迷戏艺人孟宪钢编剧谱曲的现代迷戏《贤惠媳妇、孝顺儿》中,开幕曲和整个戏曲声腔的演唱都是由坠琴为主奏乐器,运用大鼓来伴奏人物的上场,中间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运用到了杨琴与电子琴为其伴奏,戏曲的结尾运用板胡。充分突出了唱腔伴奏中以坠琴为主,体现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三、对济阳迷戏乐队的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济阳迷戏与乐队是济阳人民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它源于生活,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并喜爱的艺术形式,济阳迷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我们有责任与义务让济阳迷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传统音乐不至于流失,并让其在未来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一)济阳迷戏传承发展中的问题

1.观众市场萎缩

通过调查发现,年轻人基本上不了解迷戏,甚至对整个戏曲不感兴趣,而对流行音乐、电子游戏、手机上网等娱乐方式酷爱有加。中年人对迷戏有所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是相互包容的一种态度。老年人对迷戏较熟悉,并有自己喜欢的剧目和唱段,而对一些现代流行娱乐明显不适应。可以看出在多元文化与新传播媒介的冲击下,迷戏观众被分流,演出市场处于快速萎缩之中。

2.演出质量不高

济阳迷戏乐队演奏者分布在各个村,都是自发性的聚集在一起相互切磋,自娱自乐。演出时,需要迷戏爱好者刘子平开车挨个村的去接演奏者,演奏者都是老年人,没有年轻人的后备军,在这种情况下,常年也演不了几场完整的剧目。久而久之,一些经典的迷戏慢慢消失在舞台上,创演新剧更是有心无力,难有突破。

(二)济阳迷戏乐队发展策略

济阳迷戏乐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政府应在济阳迷戏乐队建设上以更多的经济支持,大力邀请专业人才到地方进行指导,并对人才管理培养进行科学化管理,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时代气息、市场元素济阳迷戏乐队才能有新创新、新发展。

1.培养“传人”与观众

由于济阳迷戏乐队前辈艺人没有留下曲谱,只能以人的记忆为载体而传承,通过一个整体的表演乐队,将它的表演技巧传承下去。济阳迷戏乐队的艺人普遍老龄化,青年后备人才不足,着力于济阳迷戏乐队建设、培养艺术人才、乐队骨干、壮大济阳迷戏乐队、逐步发展新的乐队“传人”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在培养迷戏乐队“传人”的同时,还要培养对乐队器乐感兴趣的观众,观众的鉴赏水平提高了,迷戏乐队技术水平也就得以提高,二者相輔相成。如举办地方戏曲进校园的推广活动,使学生对地方戏曲产生兴趣,受地方戏曲的熏陶,不仅为乐队作了宣传,还为戏曲培养了一批新观众。

2.创建新鼓点

武场打击乐的伴奏,在原有锣鼓点的基础上,要根据剧情广泛吸收各种锣鼓点在力度与结构上的不同,创立新的打法和新的锣鼓点。在现代戏曲中,要根据人物的动作及舞台场面创立新锣鼓点,用来表现现在人物的内心情感。打击乐的打法上也要进行改革,根据人物的情绪予以不同的力度和色彩变化。打击的力度太大就会使戏曲失去美感,在今后的打击乐伴奏中,减少打击乐的力度,才会更好的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要求。

3.加入流行元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戏曲艺术在表演形式,声腔艺术,舞台艺术都在不断的改革和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必然会促进戏曲乐队的改革。在保留原戏曲乐队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西洋乐器和电声乐器,有利于丰富戏曲乐队的音色和表现力。西洋乐器用于戏曲伴奏中,对于制造真实的舞台气氛和戏剧环境有一定的作用。由于电声乐器具有较高的娱乐性,应用于戏曲乐队中,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体现了时代精神,对增强戏曲的艺术性有一定现实意义。

四、结语

济阳迷戏又称“驴戏”,起源于十九世纪末,是民间艺人走乡串户时所唱的小戏,选材多取自民间家庭论理故事,戏曲内容多反应男女爱情故事,家庭伦理的戏,情节逼真,语言与表演风趣诙谐,唱词念白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对济阳迷戏乐队编制的分析,济阳迷戏乐队演奏者队伍年龄偏大,年轻人的队伍缺乏、传统的锣鼓点难以吸引年轻人、尚未曲谱记载难以传承,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

想要更好的让济阳迷戏传承下去,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请专业曲谱人士把济阳迷戏乐谱整理出来装订成册,为后人留下民间宝贵的艺术精品;

还要去培养戏曲乐队的“传人”与观众,加大宣传力度和普及面;

最后要在传统的锣鼓点上创新锣鼓点与打法,适当加入西洋乐器和电声乐器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队伍中来。

济阳迷戏乐队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劳动和生活实践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只有贴近生活,不断创新,不断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济阳迷戏一定能重现辉煌。

参考文献

[1]安禄兴.吕剧音乐研究[M].山东:山东省出版管理处,1987(9).

[2]张永堂.坠琴伴奏艺术浅论[J].安徽新戏,2001(2).

[3]肖鉴铮.戏曲乐队的特点[J].音乐世界,1995(10).

[4]赵军权.司鼓在戏曲乐队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7.

[5]景雪飞.浅谈戏曲乐队伴奏[J].黄河之声,2015(7).

[6]焦浩繁,史同同.浅谈戏曲乐队伴奏的艺术特点[J].戏剧之家,2014(3).

作者简介:段文(1969—),男,德州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在读博士。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
试论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河北民间音乐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
河南大调曲子传承与发展新途径研究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