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网络犯罪的对策研究
2019-12-13狄妍
狄 妍
天津孚惠律师事务所,天津 300142
伴随网络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1次)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进步,网络犯罪活动也日益高发多发,极大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秩序。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2018年4月20日至21日)上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网络安全已从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上升到关乎社会经济及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防控网络犯罪成了新时期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犯罪的相关概念
近些年来,在犯罪领域有一种新的犯罪行为常常发生,人们把这类犯罪叫做网络犯罪,网络犯罪不光是指一项罪名,但凡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都被称为网络犯罪。如非法入侵别人的计算机,破坏其计算机系统,扰乱计算机安全系统运行的行为,以及利用网络诈骗他人,或是窃取他人信息,进行非法活动等都属于网络犯罪的范围。
在司法实践中,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网络犯罪案件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犯罪案件;通过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实施的盗窃、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案件;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或者设立主要用于实施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针对或者组织、教唆、帮助不特定多数人实施的犯罪案件;主要犯罪行为在网络上实施的其他案件。本文就是针对司法实践中的网络犯罪开展的研究。
二、网络犯罪的形式和特点
(一)网络犯罪的形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网络犯罪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多样。宏观上整体分析,网络犯罪可归为两大类型。一是通过黑客等电脑技术手段,以网络信息资源为载体进行的犯罪;二是以网络信息化为载体进行智能化的犯罪行为。微观上具体分析,网络犯罪的形式种类繁多。有利用信息软件或信息的传递过程,传播破坏性病毒、设置后门程序等的犯罪;有通过非法手段,针对网络或软件漏洞对网络或数据库进行技术入侵,进而窃取、更改计算机信息的犯罪;有利用网络技术传播色情影视、淫秽物品、非法交易甚至网络赌博的犯罪。随着近年来移动支付和网络社交的兴起,网络犯罪的形式进一步翻新,有利用信息网络侵吞公共财物,实施网络诈骗、网上非法传销和教唆犯罪;有利用信息网络,实施侮辱、诽谤、恐吓与敲诈勒索犯罪,甚至通过自媒体等载体在网上散布各种谣言、传播反动言论。
(二)网络犯罪的特点
就其网络犯罪自身来说,其主要是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因此它的主要特点与互联网的某些功能相似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虚拟性、隐蔽性以及散布性。
第一,从网络犯罪的虚拟性角度出发,与传统的犯罪活动相比,网络犯罪的手段和内容主要是一段代码或者编程,调查人员并不能够实现跟踪调查,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以及网络空间联系的紧密性,一旦发生犯罪活动调查人员很难破案。
第二,从犯罪行为的隐蔽性角度出发,网络犯罪行为的隐蔽性是以虚拟性作为基础的,罪犯通过网络实行不良信息的传播、网上毒品贩卖、资金非法转移等违法犯罪活动,与传统的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在证据收集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这种隐蔽性导致犯罪活动由团体性犯罪向个人犯罪扩散。
第三,从网络犯罪的散布性特点出发,网络犯罪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如今互联网已经覆盖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一旦发生犯罪活动,就会造成辐射性的扩散,导致受害对象不断扩大。
与一般刑事犯罪相比较,网络犯罪是在高技术条件下实施的一种新型犯罪,犯罪成本低、危害大。同时有些网络犯罪具有跨时空性,证据难以固定、获取。如,在某地出现的犯罪行为可能是在外地甚至是在国外所实施的,犯罪分子可以从任何一个终端进行,没有接触到具体被害人,很难被察觉,在今天出现的犯罪行为可能是几天、几月前制造的,不易防范。
三、防控网络犯罪的对策
面对日益猖獗的网络犯罪,必须经过多渠道加强防控,净化网络环境,切实维护公民的财产人身安全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
第一,加快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强化网络技术防控。通过技术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保护网,先进的网络技术是防控网络犯罪的技术保障。加大网络防御技术的研发,如加密、数字签名、日志、认证等,同时还要加强路由器等网络核心部件的硬件建设。加强网络用户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安全保护体系,开展经常性的网络监察,及时发布预警以及加装系统补丁等工作,构建网络安全保护网。
第二,加强网民网德教育和防范教育。防控网络犯罪,道德教化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教育,正蓬勃成长、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对法律缺乏敬畏,也缺乏法律的道德观念,而他们又是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学习者、应用者。同时要加强网络犯罪防范教育,对新出现的网络犯罪形式,及时宣传,提醒网民增强防范意识。如,当下的网络诈骗形式繁多,公安等执法部门应及时总结,向社会发布。
第三,完善针对网络犯罪的制度和法制建设。国家要进一步明确网络犯罪的相关处罚措施,完善互联网安全的保障制度,实现网络犯罪刑法防线的适度前移。通过立法,有针对性地对处于预备阶段的网络犯罪行为入罪处罚,从规制刑法向预防刑法适度转型。如,设立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解决了如何处理网络犯罪中带有预备或未遂性质的行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