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提高公民法制意识
2019-12-13侯建燕
侯建燕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晋中 030600
一、公民法制意识的现状
(一)传统观念与现代公民精神交织
我国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传统的法律意识的在人们的心里地位较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比较薄弱,产生了耻讼的观念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得到加强,但是在人民大众心中,耻讼的观念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当人们遇到争议事件时第一想法仍是是私了,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会走法律途径。
(二)法律意识强但实用弱
人们普遍知道法律赋予了自己权利,可是即使有侵犯自己权利的,仍然是按自己的方法解决或者忍气吞声,不会选择法律途径解决。
(三)积极态度与消极心理
由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法律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我们总体上对法律的态度是积极的,同时通过生活实践以及普法教育的开展,基本能够做到尊纪守法。但是对现行法律仍然存在着消极心理,表现在他们对一大部分的法律规范及司法机关保持着不信任态度,认为腐败的官员就是知法犯法,不信任他们,认为包庇现象严重;还有的表现为对违法事件置之不理,持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即使遇到侵害自己利益的事件,仍然会选择私了,尽最大可能不走法律途径。
二、造成我国公民法制意识现状的原因
从上述我国公民法制意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发现,我国公民法制意识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平衡状态。一方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成为占有统治地位的现代化法制意识;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与许多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混杂在一起,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一)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我国现在进入新时代,但是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绝大多数人们仍然处于追求经济发展的阶段。
(二)特殊的历史环境因素
我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社会逐步过渡到现在,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漫长过程,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某些政策、方针上的失误和偏差,致使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受到了一定影响。
(三)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我国的法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宗法伦理精神渗透形成家族本位的法律思想,并占据中国法制思想的核心。
(四)法律生活发展不平衡
中国百分之七十的人在农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了许多法律,而在农村,老百姓却得不到普法教育,因为长时间以来农村的普法教育就是村主任在墙上写几句标语。
三、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公民法制意识的途径
(一)突出法律基础课程的法制意识培养功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法理学等法律基础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思维等的特殊功能。从小学开始设置法律基础课,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教学的首要和最终目标,使学生从小培养法制意识,对于增强我国公民法制意识具有较强的作用。
(二)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法制意识的宣传教育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大众传媒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利用大众传媒例如广播、电视、手机等对人们开展法制意识宣传教育。
(三)提高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程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培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个体,因此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社会现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提高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程度。
(四)开展普法教育
在进行普法教育时,切忌搞形式主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四、结语
今天,我们进入了习近平新时代,社会经济保持着健康稳定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庆公交车事件、长生生物疫苗事件等公共安全事件,也突出表明了加强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的迫切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因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公民法制意识十分重要和迫切,需要大家的持续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