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19-12-12崔九九
崔九九
摘 要:高等院校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培养综合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分析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公共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对于高等教育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教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实践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对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教学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公共管理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蓬勃发展,以及注重社会实际需求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应加强公共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立足社会实际,紧紧围绕民生,服务社会。因此,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如何开展来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是该专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可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价值理念模糊,导向不清晰
传统公共管理的效率原则一直是经济学的主导价值观。公共行政一直视效率为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因而有人把效率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价值取向。与传统公共行政追求效率原则不同,新公共管理实现从效率优位向绩效优位转移,以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范式为基础,注重结果和管理者的责任,从而实现政府施政的基本价值取向,把经济、效率、效能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追求,也就是著名的“3E”价值取向。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我国,缺乏深入研究,并且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的公共管理专业价值取向是以经济为主,效能或是效率,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这就导致公共管理专业的价值取向模糊,缺乏清晰的导向。
(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缺乏相关经验
目前,高校从事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多年在学校工作,有的从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登上讲台,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对于实践则了解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想给予学生有效地实践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一些高校在聘用新教师时,由于一些政策原因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条件约束,本应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阅历,但往往过分强调了学历、职称条件,弱化了对实际工作经历和社会工作经验的要求。另外,一些高校也从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及企业中聘请了一些兼职教师,但因受制的条件多,操作困难和经费投入的制约,数量少,时间也难以保证,使得兼职教师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受这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公共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从而影响了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难度大,管理混乱
与理论教学组织相比,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难度更大。例如,在案例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的组织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公共管理案例资料、应用软件、表格数据资料、文件模板等;其次还要扮演导演、教练、演员等多重角色,既要介绍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及实训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理念。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配合及学校的支持,组织实施的难度很大。另外,由于缺少系统性、完整性的技能和管理培训,许多实践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还停留在旧有的水平上,缺乏创新性和积极性。实践教学管理涉及学院、人事、教务、设备、总务等单位,各部门管理职责不清晰,增加了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摩擦、推诱、扯皮。
(四)重教学方法设计轻教学内容改进
如果没有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方法都是意义匮乏的。近年来,公共管理专业教师虽然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但是教学内容有些陈旧空洞,基本上围绕一本指定的教材展开。这些教材虽然不乏国家规划教材或者21世纪优秀教材,但是教材内容过时、空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实践性,内容多数停留于泛泛而谈的水平,公共管理的实践性、操作性和实证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二是缺乏一手资料的支撑,教学用书多数重于宏大叙事,几乎很少看到来自公共管理实践的调查、统计、案例和数据。三是缺乏本土性,不仅公共管理的中国内涵、中国特色没有得到反映,而且公共管理的思路和策略缺乏中国语境的支撑。究其原因,是這些教材的编撰者基本上是从事公共管理研究的学者,而非从事具体公共管理者。
四、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
观念的改变本身就是革命的表现,而教学改革的进行也必须要依托观念创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实践精神,是网络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已经不甘心做单纯的教学活动被“统治”者,而需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公共管理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转换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相关的平台,实现学生的实践参与,提升他们的能力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建构。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方法创新,积极利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二)以研究性教学理念改造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无疑是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培养影响重大。在研究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关注公共管理学科原理形成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公共管理问题的情境来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与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与探究知识发生的过程。通过研究性教学将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活动在课堂上还原出来,利用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质疑与批判精神,形成自己对公共管理的独立见解,达到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效果。同时,研究性教学也是开放式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采取多种具有开放性特点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根据具体的内容来选择情境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合作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讨论式教学等形式,并且进行综合运用。通过以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对公共管理专业课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各种新的开放式教学方法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从而避免在公共管理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中换汤不换药,最终使教学改革陷入到形式主义的误区当中,新瓶装旧酒,严重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培训,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影响课程实践教学的指导效果,进而影响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使教师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针对现行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实践教学相关的硬性要求或激励措施导致教师创新实践教学动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应该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实践教学尤其是课程实践教学相关的硬性要求或激励措施,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包括课程实践教学在内的实践教学活动,做好指导工作。同时,让教师认识到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程实践教学中,推动建设信息化条件下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
(四)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全面合理地评价教学效果
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已经成为课程评价的基本趋势。可以采取如下三种策略来构建公共管理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一是围绕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学习效果、专业素养等方面来进行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二是由于公共管理本质上是为了发展社会的公共事业,因此除了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外,学生的专业修养和精神也应成为考察内容,以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给学生提供在附近社区做义工的机会(或学生自己找做义工的机会),学生提供的义工证明可作为平时分的依据。三是由于社会的不断变化以及国情的不同决定了公共管理是一门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创新性的学科,所以构建公共管理专业部分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在对课程的評价上增加实践方面的考核,考核方式应包括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已存在的社会问题。例如,根据课程特点的不同,安排不同的实践任务,最终以汇报的方式进行答辩、评分。
五、结语
无论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还是教师,都对教学有着很强的期待,他们认为公共管理教学要有质量,就应该而且必须以公共管理问题为中心。以公共管理问题为中心不仅需要将授课内容的重心置于问题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应做到有效针对学生的困惑。如果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活动难以针对学生的困惑,无的放矢,学生也一定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实践导向的学科,不能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实践智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海峰.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某院校学生转专业现象的审视[J].铜陵学院学报,2016(2).
[2]王薇.“四位一体”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2).
[3]卢智增.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3).
[4]章兴鸣,蔡青竹.实践的课程范式与公共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