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打开方式”
2019-12-12郭永园白雪赟
郭永园 白雪赟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等教育既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先手棋,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以绿色校园为空间载体、以绿色教育为内核根基和以绿色制度为保障体系的“三维一体”新时代绿色大学建设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校的具体实现。开启了属于美丽中国的绿色大学3.0版本。绿色大学在新时代的打开被赋予新内涵建设,目的旨在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智力和精神文化支撑,为全球生态治理和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解决方案。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体系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5.01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5-0049-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简称为生态文明思想)。高等院校是弘扬生态文明的主要阵地,高校师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和主力军。高校在新时代落实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的生态化转向,推动以绿色校园为空间载体、以绿色教育为内核根基和以绿色制度为保障体系的“三维一体”新时代绿色大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智力和精神文化支撑,为全球生态治理和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解决方案。
一、基础引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等教育的价值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和长远之计是化育人心、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时代新人。建设美丽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好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礎性、引领性作用。“生态兴”要以“教育兴”为基础,“生态文明兴”必须以“教育强国”为支撑。
1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等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当下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为了谋求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不仅是影响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更是事关党执政兴国的重大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不仅是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1]
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院校是弘扬生态文明的主要阵地,高校师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和主要力量,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通过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与重要作用,将高校建设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库、创新源、人才泵,助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境界。
2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等教育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生态文明作为“五位一体”社会主义总格局的核心内容和新时代的重要标识,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最为活跃的领域。因此,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有机融合成为历史的必然。
就政治性而言,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等教育是内涵式发展的前提规定。内涵式发展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其前提与根本。这一政治规定在当下就体现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开创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这其中就包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思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生态文明建设是这一任务的新内涵——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立德”的主要内容,培养具有良好生态认知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青年群体是“树人”的时代要求。
就现实性而言,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等教育是内涵式发展的鲜明指向。内涵式发展就其根本就是要在新时代高校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明传承与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大使命,具体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就是要通过高校在新时代全面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业有机融合,将服务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要为新时代培养大批具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为生态文明提供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和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生态文明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优质的智力支撑和参与主体;为生态文明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做好充分宣传和培育;为生态文明的全球治理打造高等教育样本。
二、绿色校园: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等教育的空间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绿色发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4]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等成为了新时代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微观实践,是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等教育的空间载体,是绿色大学的外在表征。
1.绿色校园的生成沿革
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美爆发了大规模环境灾难,大学生作为一个积极主体参与其中,进而大学校园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发展依赖于大量的能源供给与污染处理,大学在运营过程中相比其他简单的社区或某些企业需要拥有更多的资源,相应地也会产生更多地废弃垃圾。而同时,环境运动要求保护包含大学师生在内的每个公民理应享有的合法生态权益。在此背景下,以减低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为重心的绿色校园理念和实践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旨在发挥大学在能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阶段可以视为绿色大学的1.0版本。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签署的《斯德哥尔摩宣言》在第19项强调了包含大学在内的各类教育机构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以此为契机,绿色校园建设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并开始有了本土性的尝试。1987年,联合国召开关于环境教育的培训大会,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绿色校园成为实现教育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绿色校园逐步成为一种全球性共识,并成为了绿色大学最初版本。这一时期的绿色校园更加注重自身运营过程中的能源使用量与资源节约率,合理拓展校园的绿化面积,同时进一步完善与更新校园绿色规划与绿色设计;提升对绿色建筑的要求,尽量使用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进行搭建,避免光污染与化学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一阶段可以视为绿色大学的2.0版本。
20世纪末国外的绿色校园建设呈现出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国际化的趋势。1999年英国率先提出的一套绿色校園评价指标体系,使得绿色校园建设有了制度性规范和协同性指引。2006年高等教育协会可持续发展联盟(HEASC)对绿色大学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发起强烈地呼吁与倡导,形成了以可持续性跟踪、评估和评级系统为价值标杆的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至今,国际上已形成如College Sustainability Report Card[5]等九套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覆盖了多元化的嵌套模型、方法、标准。在绿色校园建设方面将废物和资源管理、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科学与绿色实验室、可持续采购和生活成本、餐饮、能源碳和水、生物多样性、绿色建筑[6]等均纳入到绿色校园建设和评价体系之中。部分大评价体系还增加了校园环境审计、建立学生环境中心等内容[7]。在绿色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生态学、环境科学、生态美学、绿色建筑等学科研究成果,从学院规划到建筑物装饰尽显生态关怀。
2.绿色校园的中国实践
我国受发展阶段所限,绿色校园建设起步较晚。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与带动下,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关注绿色校园建设。我国于1994年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与绿色校园相关的绿色大学建设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局部开始实践。1998年,由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牵头,钱易院士等发起了主要包括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的绿色大学创建活动。2001年受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标志着我国首个“绿色大学”的创立,揭开了绿色大学建设的帷幕。[8]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出台之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高校将建设节约型学校作为 “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全国各高校纷纷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校园建设的规划和目标任务,其中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基础、是关键。
3.绿色校园的时代新解
缘起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于上世纪末的绿色校园建设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再认识。绿色校园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西方环境运动的副产品,就其理论根基而言主要是生态中心主义,仅有深浅之分。生态中心主义是从自然的内在价值出发,将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客体模式倒置后出现的,且坚持认为“由于马克思主义早于生态危机成熟一个世纪出现,我们相信它对生态的认识是有缺陷的,对我们社会的指导是不全面的”[9] 。由此可见,西方的绿色校园建设就其理论基础而言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存在质的区别。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重新解读绿色校园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生命共同体论”为本体论基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唯物论和生态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生态唯物论、生态辩证法、生态思维论的统一,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三重和解[10]。绿色校园建设由此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即绿色校园不在仅仅局限于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利用、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而是要以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为目标,在生命共同体的架构内融合创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理论知识,打造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又批判吸收西方绿色校园建设的外来经验、更能体现出中国特色区域文化个性的本来基因的绿色化空间载体,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三、绿色教育: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等教育的内核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构建全民行动体系,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11]高校绿色教育作为培育和宣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和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是新时代绿色大学建设的内在核心、根本基础。
1.绿色教育的现状检视
我国高校的绿色教育起步较晚,通常将1998年清华大学绿色大学的创建作为标志。“绿色大学”建设此时被认为就是围绕人的教育这一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12]三十多年的高校绿色教育在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国情、区域和高校特色,打造出了以清华大学、农林院校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但尚未实现从“两型社会”“绿化祖国”到“美丽中国”转型升级、尚不能满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人才、智识的迫切需求。
第一,绿色教育运行处于“有要素,无体系”的状态。党的十八大开启了“美丽中国”的历史征程,高校的环境教育开始向更为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转化。目前我国高校的绿色教育由独立的环境专业教育、思政课生态意识教育、校园生态文化教育等方面构成,但目前流于形式、不成体系,仅仅具有生态文明教育的要素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第二,绿色教育结果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呈现出“意识强,知识弱”和在生态问题应对上的“高关注,低实践”的特点。生态意识的价值在于激发公众对生态问题的敏感性,而生态知识的价值则是确保公众能够理性地维护生态权益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生态知识可以克服生态意识的局限,使主体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保持一种“清醒”的状态,避免不理性的生态事件发生。[13]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还处于生态意识层面,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生态知识层次,呈现出“意识强,知识弱”的特点。
第三,绿色教育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育人的合力。绿色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时代新人,其基础是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学科体系。在现实工作中,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绿色教育中融入尚不充分,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学中“失位”、教材中“失踪”、管理中“失声”,缺乏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成果的支持,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还显得不够成熟。学科体系建设的乏力使之成为人才培养中的阿喀琉斯之踵,加之其他体系也存在问题导致协同育人尚难以实现。
2.绿色教育的原则遵循
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高校绿色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思路,推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系列转变,构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绿色教育体系。
首先,坚持民族特色与国际经验相统一原则。绿色教育在新时代已经跃升为生态文明教育,坚持生态文明思想,以人类文明史的高站位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为指引,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彰显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资源、国外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国际间的交流与协作。
其次,坚持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衔接的原则。新时代绿色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需要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协同作用,是一个多部门、多领域、多系统的历史性命题,须从多方着手,群策群力,协同作用。当前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突破点是通过将生态文明思想进入高校的教材体系,抓好高校思政课教学这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进而带动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态化转型。
再次,坚持理论传授与实践育人协同的原则。生态文明观培育要在公共参与中实现,在实践中培育和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并重,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的具体化,将生态知识寓于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和能力,形成良好习惯、科学信念和生态行为习惯,并通过社会交往、文化反哺,影响和辐射更为广阔的人群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最后,应坚持总体要求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高校绿色教育要按照不同区域特点和主体特征开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不同的区域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任務有所差异,所具备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也不尽相同,不同教育主体要坚持灵活性和统一性原则,在国家生态文明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原则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并适当调整补充。
3.绿色教育的主要抓手
教学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决定了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多少,是将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付诸实践的桥梁。当前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抓手在于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教学体系,进而带动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态化转型。
第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是高校传播和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主渠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教材的修订工作已完成,生态文明思想也相应地融入相关部分。高校应完善和改革思政课教材体系,优化设计,以新时代大学生认知心理特点为基础,通过实现生态文明思政教育的五课联动”(四门必修课与形势与政策选修课),增强内容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二,增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教学课时量。高校应当重构生态文明教学资源,成立生态文明教学指导委员会,将校内的生态文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开设生态法治教育、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在农林、海洋、矿业等生态资源关联度较高的高校,建议立足班学特色,充分调动优势办学资源,开设相应课程或专题讲座。
第三,建设智慧教育时代的生态文明网络课程。智慧教育时代要改变以往教材与教学、教材与课程分离设计的情形,进行立体化教材编写。立体化教材使纸质教材与互联网、云服务端以及学生电子教材使用终端之间构成有机联系的新的生态系统,克服在前智慧教育时代将教育信息化简化为纸质教材的网络再现。
结语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绿色制度是生态文明教育领域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衡量标准,更是实现生态文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更是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等教育根本保障。绿色大学在新时代由此有了第三个维度的内容,即现代化的绿色大学治理制度,与绿色校园、绿色教育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绿色大学理念,开启了属于美丽中国的绿色大学3.0版本。
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高校自身的制度建设。国家应不断完善环境宣教法律法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制定《生态文明教育法》,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监督制度、人员和机构专业化制度、教育责任制度、对外交流合作制度以及保障制度予以具体规范。在《生态文明教育法》制定尚不成熟的阶段,国务院可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对生态文明教育做出规定,成为新时代绿色教育的顶层设计。
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包括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指在大学章程和学校的“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应当体现出注重发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大学章程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宪法”,“十三五”规划是未来一段时期大学发展的蓝本。在大学章程和发展规划中要专门设置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并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去重构大学教育体系、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用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和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另一个重点是在高校教育的中观制度层面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机制。通过成立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机构,具体落实大学章程和发展规划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和理念,形成高效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同时,把生态教育的成果作为衡量思想政治工作和文明创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立了相应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工作流程和考核制度。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等教育的保障体系时常被忽略但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到国际生态教育法治建设中。1990年来自40个国家的300所大学在法国塔罗里发表《塔罗里宣言》(Talloires Declaration),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第一次由大学领导者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承诺,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大学推动可持续发展最具指标意义的文件。至2003年1月为止,全世界共有293所大学参与联署,明确了大学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就大学应扮演的角色进行规定,提出大学要增加对环境永续发展的觉醒、创造一个追求永续性的校园文化、教育学生成为对环境负责的公民、促进校园每一份子对环境的认知、落实校园生态以及加强国内外外围合作与服务等9个方面推进绿色大学建设。目前国内仅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加入。签署该条约有助于国内高校能够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全球化视野中推进绿色大学建设,实现宣言的规定目标。
参考文献
[1][2][11]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迈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J].求是,2019(3):21,24,27.
[3]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
[5]The Sustainability Tracking, Assessment & Rating System[EB/OL].[2019-07-23].https://www.stars.org/get-involved/mannel/.
[6] College Sustainability Report Card[EB/OL].[2019-07-16].http://www.greenreportcard.org/about.html.
[7]Augsburg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EB/OL].[2019-03-29].https://www.augsburg.edu/green/get-involved.
[8] Blueprint for a Green Campus[EB/OL].[2019-03-02].https://www.colorado.edu/ecenter/sites/default/files/attached-files/blueprint-for-a-green-campus.pdf.
[9] 喬尔·科威尔.自然的敌人:资本主义的终结还是世界的毁灭?[M]. 杨燕飞,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7.
[10]张云飞.“生命共同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体论奠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2):30.
[12] 张凤昌.践行科学发展,创建“绿色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1(3):15.
[13] 郭永园.协同发展视域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71.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