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理论的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模式研究

2019-12-12赵萌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社会力量

赵萌

关键词:协同理论;社会力量;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事业

摘 要:文章分析了协同理论的概念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总结了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性,最后从社会力量的整合、文化服务的多渠道宣传、核心技术的双向融合以及人员物资的调配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11-0081-02

1 协同理论的概念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1.1 协同理论概述

协同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他在1971年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1]。协同理论认为,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其组合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如果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的人、组织、环境等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2]。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公共文化的诉求也在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很难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而对协同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利于促使社会力量参与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中,进而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1.2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分析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包含信息阅读、精神宣导、教育教化和文化治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从不同时期图书馆信息供给模式的差异性来看,服务的类别主要包含信息供给、场地提供和教育学术几个方面[3]。随着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重视程度的增加,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如从传统的信息供给到如今的渠道供给、技术帮扶和资源支持等。从总体上看,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同时也扩大了社会力量参与的空间。

2 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性

公共图书馆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营造书香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可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7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42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可极大地丰富公共文化产品的品种结构,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能[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不仅从法律层面肯定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即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由此可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是多样的,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随着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透明化,越来越多的读者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读者需求,那么读者将会选择其他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因此,引入社会力量也是提高图书馆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3 基于协同理论的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策略

图书馆只有做到社会力量的整合管控、文化服务的多渠道宣傳、核心技术的双向融合以及人员物资的统一调配,才能发挥协同的作用,引导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模式的良性发展(见图1)。

3.1 社会力量的整合管控

在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运行前,图书馆首先应了解社会力量的内涵。社会力量是指除政府机关及其下属文化事业单位外的组织和个人,包括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个人等[5],而并非所有的社会力量都适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为公益性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许多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如果图书馆与企业合作就容易出现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合作难以达成或虽然已经开展了相关合作但合作过程并不顺利,最终导致合作终止。由此看来,图书馆有必要细化每一个合作节点,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之前对社会力量进行整合,制定统一的规范,从而使社会力量能够在图书馆的控制下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例如:珠海市公共图书馆在健身中心、体育场馆等地开展了文化沙龙活动,由于有前期的有效沟通和合作,图书馆获得了一定时间段的场馆免费使用权。这些活动都达到了预期效果,而且也为场地提供方免费做了宣传,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3.2 文化服务的多渠道宣传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在为图书馆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应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主动为读者推送馆内信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效果,发挥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图书馆可以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将图书馆开展的相关公共文化服务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推广,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也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进而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3.3 核心技术的双向融合

作为非营利机构,图书馆应适时借助社会力量保证自身的发展能够站在“快车道”之上,借助机构和团体的技术弥补自身的不足。例如: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的共享机制、定制软件的数据协同机制、建立大数据分析能力的控制机制等,将社会力量的技术融入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过程中。图书馆可以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方式实现核心技术的双向融合,从而推动文化服务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3.4 人員物资的统一调配

基于协同理论可知,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只有形成统一的协作和发展机制,才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在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分馆时,双方需按照“统一平台、统一规范、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统一物流”的标准和原则建设图书馆,在馆舍面积、阅览面积、藏书量、开放时间等的设计中要符合一定的标准,以满足读者的阅读与休闲需求[6]。在社会力量参与的过程中,图书馆应加大融合力度,如设置独立的协同部门,同时通过协调、沟通、调拨与整合的方式将人力、物力纳入完善的管控体系中,根据社会力量的需求完善服务体系,从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不断优化现有的运行模式。

4 结语

我国要建设结构合理、运营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通过政策引导、法制保障等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多元互动的供给格局[7]。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图书馆只有整合社会力量,才能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模式的不断优化,进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构建书香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会金,戚振东.政府审计协同治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34.

[2]王勇.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67.

[3]霍瑞娟.新环境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9):19-23.

[4]柳斌杰,雒树刚,袁曙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191.

[5]邓银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缘由、模式和激励[J].图书馆杂志,2014(2):14-19.

[6]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EB/OL].[2017-12-25].http://e.cacanet.cn/cpll/law10058.shtml.

[7]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EB/OL].[2017-02-10].http://www.sdwht.gov.cn/html/2017/llqy_0210/38705.html.

(编校:周雪芹)

收稿日期:2019-10-26

作者简介:赵 萌(1987— ),大连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社会力量
基于协同理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协同创新模式初探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管理
秦皇岛市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社区矫正的合作治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