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效果分析

2019-12-12姜莹沈阳二四五医院电诊科辽宁沈阳110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22期
关键词:胆囊癌造影剂基底

姜莹 沈阳二四五医院电诊科 (辽宁 沈阳 110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常规超声、超声造影(CEUS)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中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PL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病灶组织的CEUS、常规超声表现。分析超声、CEUS、联合应用于PLG诊断的准确性、敏感度以及特异度。结果:常规超声在PLG诊断中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依次为68.2%、33.2%、74.2%;CEUS在PLG诊断中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依次为82.8%、66.5%、85.6%;二者结合在PLG诊断中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依次为87.7%、83.2%、88.5%。结论:CEUS可以提升PLG诊断的准确性,但要以常规超声为前提,二者联合应用可增强PLG诊断效果。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指在胆囊壁-囊腔内部出现息肉样隆起的相关病变[1]。分为良性、恶性及非胆囊壁病变。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意义重大。目前PLG多采用常规超声诊断,但该方法对于病理类型不同,回声相近,形态相似的息肉样病变鉴别准确性较差。超声造影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肝脏占位疾病诊断,但关于其在PLG的应用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对超声造影(CEUS)、常规超声用于PLG的诊断效果展开比对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PLG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开展常规超声、CEUS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经病理检测证实。其中:男女比例为18:24,年龄均值(52.6±5.1)岁;病灶直径9~37mm,平均(18.4±5.9)mm。胆囊癌6例,胆囊息肉22例,胆囊腺肌症9例,胆囊腺瘤3例。研究对象均在自愿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选用日产与荷兰的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仪与谐波造影技术。其中:Philips iU式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仪器配备了低机械指数脉冲反向谐波造影技术(PI)与能量调节技术(PM),采用宽频的凸阵探头,频率2~5MHz,机械指数0.05~0.08;而Aloka α10式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仪器采用了双幅造影谐波监控,运用宽频的凸阵探头,频率、机械指数分别设置为3~6MHz、0.08~0.106。

造影剂选用意大利SonoVue,用5mL的氯化钠液体(浓度为0.9%)将造影剂冻干粉溶解和稀释后稍微震荡,对其展开充分的混匀,保障在实验中可形成六氟化硫微泡悬浮液后,每次造影需抽5mg/mL浓度且剂量为2.4mL的液体,经患者肘部迅速将液体注入其浅静脉之中,并将5mL氯化钠液体展开迅速推注进而进行冲管。

检查前8h禁食,通过超声对病灶回声、位置、数量、形态、胆囊壁连续性以及基底宽的特征展开相应观察,对病灶的直径大小进行相应测量;对病灶附近的血流状况进行观察和数据记录。后将其调整为CEUS成像模式,嘱咐患者平稳呼气,经肘部浅静脉处注入造影剂,注药结束后需要及时冲管。叮嘱患者缓慢呼吸,启动内置计时器。设置为低机械指数实时动态扫描,对病灶灌注过程中的回声强度状况进行观察,从注入造影剂开始持续性观察3min以上并记录。经两名CEUS专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诊断。

1.3 诊断标准

胆囊增强时相分为早期时相与晚期时相两种,前者指注入造影剂后时间在10~30s,后者指注入造影剂之后时间在31~180s;增强方式在诊断中划分为三种,即为低增强、等增强以及高增强,同等增强划分为均匀增强以及不均匀增强。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以(n%)表示计数资料,应用χ2对组间数据结果展开检验,P<0.05,则可认为结果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常规超声表现

诊断结果显示良性胆囊34个,病灶直径9~23mm。其中:25个病灶为等回声,6个病灶为略高回声,3个病灶为弱回声;22个病灶表现为窄基底,12个病灶表现为宽基底;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中显示21个无血流病灶,13个有血流病灶。6个胆囊癌的病灶直径15~37mm,其中:3个病灶为略高回声,2个病灶为弱回声,1个病灶在诊断中显示为等回声;宽基底4个、窄基底2个。

2.2 CEUS表现

34个良性胆囊病灶与周边胆囊壁在诊断中呈现出均匀且同步增强征象,造影剂注入20s时病灶增强早于胆囊壁和周围肝组织,注射55s时病灶增强强度略低于周围肝组织。该诊断方式较超声诊断病灶表现更为清楚。6个胆囊癌病灶,造影剂注射后其中4个呈快速增强和快速退出,且胆囊壁呈现持续性中断和结构紊乱的状态,其周边肝组织在诊断中伴有异常血供区,与正常肝组织进行比较,该区域呈现出较快增强、退出,且其基底出现略宽;2个呈稍快增强、缓慢退出特征,均为均匀性增强。诊断中其结构紊乱状况并不明显,周边肝组织在检查中未发现异常血供区,该病灶在检查中基底略窄。

2.3 常规超声与CEUS对PLG的诊断效果对比

二者结合在PLG诊断中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明显高于常规超声和CEUS。见表1。

表1. 常规超声、CEUS和二者结合检查诊断效果对比 [n(%)]

3.讨论

PLG在临床中划分为良性、恶性2种。良性在临床中常见的是胆囊肌症、胆囊息肉以及腺瘤;恶性在临床即为胆囊癌[2]。及时对病变性质确诊是提升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关键,因此提升胆囊癌的早期诊断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中,超声方式在胆囊病变的血流信号难以展开相应的评估,且通过血流分级标准诊断胆囊癌还会伴有很高的假阴性以及阳性[3]。CEUS在检查过程中主要运用血池造影剂,对微循环灌注状况进行实时动态观察,可对低速血管进行检测,也可清晰显示肿块血流灌注,在病变鉴别方面诊断优势明显。

本次研究中34个胆囊病灶为良性。胆囊息肉在此次诊断种均属于胆固醇型息肉,因胆固醇在患者的胆囊黏膜处形成;炎型息肉在此次诊断中主要是因黏膜增生而形成,临床具有多发性,直径小于10mm。胆囊腺肌症主要是内陷黏膜肌层出现变厚导致,此次研究显示为局部性,和肿瘤形态比较相似,但实质为良性。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CEUS表现接近。

本次研究中6个胆囊癌CEUS的特点为灌注早期高增强,肿块在诊断中呈均匀性增强,大的肿块呈不均匀性增强,灌注晚期伴有造影剂迅速退出。因为恶性肿瘤生长期间会分泌某种肿瘤生长因子,促使肿瘤血管增生,丰富了肿瘤血供,且血管通常分布不均。本次CEUS中,4个胆囊癌的胆囊壁接连中断,破坏了原有结构,有些胆囊后壁的病灶还会侵入周边肝组织,在造影时呈异常血供区,良性胆囊病灶则没有此类表现;有些恶性胆囊病灶与良性胆囊病灶的CEUS表现相近,导致本次2个胆囊癌被误诊。可见,CEUS有利于鉴别胆囊病灶的病变类型。

综上所述,CEUS可以提升PLG诊断的准确性,但要以常规超声为前提,二者联合应用可增强PLG诊断效果。

猜你喜欢

胆囊癌造影剂基底
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miR-142-5p通过CCND1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microRNA在胆囊癌中的作用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a-C基底对WSx 薄膜组织结构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