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余映潮老师学“炒”古文

2019-12-11王方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朗读技巧文本解读语文素养

【摘要】余映潮老师执教的《木兰诗》,让我耳目一新。古文教学中的素养培养,让我对母语的热爱又加深了一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提高了一个欣赏层面。

【关键词】文本解读;朗读技巧;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篇美文就如一盘好菜,色香味俱全才称得上是人间极品。面对着相同的食材,技巧不同的厨师会奉上不同味蕾上的感觉,这不只是烹饪的技巧,还有对生活与生命的感悟。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作为语言教师的我们,有时候少的并不是教法上的创新,而是对文章的独特感悟。就犹如一碗大米饭,食材如此简单,我们将要化用如何魔力来为我们的学生奉上精美的一品呢?最近,有幸聆听了余映潮老师的《木兰诗》,让我不得不折服于余老师的钻研深功。

一、先给文章润点“油”——抑扬声中有美感

余老师开课伊始,即交代了本课是一节“诗歌选段品析课”。而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作为手段,它是促进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体验情感、揣摩语言的有效策略。而往往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都会觉得让学生朗读,着实是一件羞涩的事情。读一篇古文,要读出味道来,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比如内部技巧的“情景再现、逻辑层次、感情基调”,外部技巧的“重音、停连、语气、节奏”。以往在传授《木兰诗》的时候,我个人认为只要学生会读,读齐读准确就可以了。但是,听到余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自愧不如得很。

余老师的朗读教学,除了要求具体外,还有老师个人的“下水读”:“看第一段,它明显是一种焦虑。‘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老师要求在前,示范在后,这样,学生们在老师的示范下,大概揣摩出文字的味道来。再比如,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余老师在声音的轻重上注意了处理,体现出英雄气魄和战争的氛围,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穿越到了当时当地。教书十二载,如此大胆地表演朗读,次数少之又少。如果以前说是一种羞涩,到如今,反而觉得是对语文教师这一职业的怠慢,对文章的忽视,对学生们的一种失职。当余老师轻音慢调地将“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裳”读得悲切凄凄的时候,我也想这样的示范读,想不进入情境都难;这样的语文老师,想不爱上语文也难。

课标中指出: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所以,在面对一篇古文,特别是有可能小学时代就已经熟诵的名篇,读,绝不能只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的层面上,而应该将学生在朗读中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调动起来,尽可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如“油”般,润滑到学生们的心里去,真正地做到“朗读教学润如油”。

二、好文需要有好“料”——内容提炼增智慧

教了多年的《木兰诗》,今天听了余老师的课,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是第一次明白:原来,洞中有洞呀。每一段居然都有中心句,正如余老师对学生们所说的“在全中国的《木兰诗》的教学中,只有你们这个班发现了这个秘诀”,听到这儿,我不禁为余老师钻研教材的功夫深深折服!

李顺德、张玉霞老师在《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指出,教师已有的阅读素养与现行的解读目标差异悬殊和教师急功近利的解读行为是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源。以前执教《木兰诗》的时候,只想着如何能让学生熟背全文、在应试中如何记住古文解释以及浅显的文本内容理解。而所谓的文本内容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历年来中考测试题的背题阶段。但今天,余老师文本体验,犹如当头棒喝,让我除了敬佩,还有深深的自责。如此教学,暴殄天物呀!不禁感慨:千重要,万重要,掌握好教材最重要!只有突破教材内容,才能保证正确解读文本,进而将文本中潜在的知识充分地挖掘并传授给学生。回想自己执教的作文修改课《情,在符号中》也曾是在研读《爸爸花儿落了》中所受到的启发,文中小英子迟到不想上学,爸爸的语言描写简练而有力:“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一个字的命令,一个叹号的警示,教师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有意地授意给学生,这是文本的幸运,是老师的幸运,更是学生的幸运。只有好的素材,沒有一个独特的厨师,食者食之无味,真正的“虽有‘佳肴,弗钻,不知其旨也”呀!

三、小火慢“炖”有滋味——品味声中重体验

余老师的这节课,历时48分钟,有近20分钟应用在学生们的自主语言品析上。真正的语文能力就是语言能力,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育活动。以往的《木兰诗》,我只会充当一个复读机的作用,或是充当一个复读机的检验员。面对“文章”这盘菜,加入的油还未熟的情况下,就贸然地开始了所谓的品析,试想用大火猛烧,尽快将文章炒热,却忽略了吃“菜”重在熟,重在营养。余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在温火的慢炖下,尽尝文章之美。

如学生谈到了一个词“飞”,余老师就补充了一个“英姿”;学生谈到了“寒光”,余老师就扩展了一个“艰难”,学生谈到了一个句式,余老师就描绘了一幅画面;学生谈到了30个字,余老师就总结了文字的特点。整节课,节奏紧凑,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阅读,让学生对阅读文本主动参与,积极感受,不断领悟,还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文本蕴含的思想,从而去领悟其中的意境。

在全文理解品析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动性。但在全文的提炼与总结方面,我们却看到了余老师对文章的独特阅读体验。余老师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学生的经验相融合,在有声有味的品读中,呈现给大家的即是一道美味而又营养的文学大餐。

四、出锅之前上个“色”——语言积累提素养

学语言,学什么?学语文,学什么?余老师的每一节课,都犹如一盏引航灯,鼓励我们在求学求法的征程中,不断突破,不断前进。一课必得,是余老师的风采,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一盘好菜上桌,不提提色,是不足为道也的。余老师的《木兰诗》,具备着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大家风范。诵读是对文本理解的一种声音,语言品析是进入文章思想灵魂的一种活动,但是最后,我们还是要从文章中走出来。孙绍振老师曾经说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于立足于文本。以前上公开课,我热衷于将语文课上成“豪华包装课,多媒体、师生问答、课外活动、课堂极为热闹,很大程度上带着表演的成分”,但今日听来《木兰诗》,更显实用,更接地气。

首先,积累一个修辞——互文。在这个环节,余老师强调教学任务,即做笔记。老师实实在在地教,学生踏踏实实地学。

其次,积累四字词。从开课始,余老师在内容简介上,尽显设计之精。唯文敲字,字字不离语言之精,四字之妙。诸如“传奇色彩”“巾帼英雄”“家喻户晓”“明朗刚健”“质朴生动”……乃至余老师对学生答案的解析与总结中,也不乏这样的词汇:“百战之苦”“十年之艰”“闺中情怀”“女儿本色”“亲情融融”……

炒到这,一盘由余老师为学生精心准备的色香味儿俱全的文学大餐——《木兰诗》已经从五官上带给了我们全新的体验。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深感责任之重大。我们应该通过生动的、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把握、挖掘文本语言的内在精神,使学生把文本语言与接受人文熏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提高素养的目的。

作者简介:王方,女,1981年生,中学高级教师,辽宁省大连市骨干教师,市级优秀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省级三好班级班主任。现执教于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第四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朗读技巧文本解读语文素养
谈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智慧引领,让朗读真正落脚于课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