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下肢气压治疗预防妇科手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观察
2019-12-11王敏
王敏
(固始县妇幼保健院,河南信阳 464000)
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1],妇科手术患者术后由于静脉强内部血液凝结异常,会阻塞静脉管腔及引起回流障碍,进而导致一系列相关症状的发生,还会出现肺栓塞、血栓后综合征[2],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在妇科手术围手术期应注意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以促进患者预后效果的改善。该文以2018年1—12月为时间范围,对气压治疗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进行分析,旨在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及改善预后效果。正文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接收的74例妇科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具备妇科手术指征;(2)所有患者均在知情该次研究内容的前提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有心脏疾病或安装有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2)存在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3)存在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的患者;(4)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的患者;(5)存在气压治疗禁忌证的患者。
对照组(n=37):年龄为 35~63 岁,年龄平均值(48.25±4.71)岁。 体重范围为 52~71 kg,平均体重为(60.65±2.46)kg。手术时间为 1~4 h,平均时间为(2.68±1.05)h。手术类型:全子宫切除术10例,次全子宫切除术12例,次广泛子宫切除术5例,其他10例。麻醉方式:全身麻醉10例,硬膜外麻醉15例,腰硬联合麻醉12例。
观察组 (n=37):年龄为34~64岁,年龄平均值(48.33±4.76)岁。 体重范围为 52~73 kg,平均体重为(61.02±2.53)kg。手术时间为 1~5 h,平均时间为(2.73±1.10)h。手术类型:全子宫切除术9例,次全子宫切除术13例,次广泛子宫切除术4例,其他11例。麻醉方式:全身麻醉9例,硬膜外麻醉17例,腰硬联合麻醉11例。两组之间对比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干预:在术后,每隔2 h协助患者翻身一次,抬高患者的双下肢;指导患者家属定时对患者的双下肢进行按摩,指导患者进行关节主被动活动;加强营养支持以及做好双下肢保暖措施。
观察组:双下肢气压治疗。在术后患者回到病房后立即采用气压治疗仪进行一次预防性治疗,一次治疗30 min,于术后第二天开始每日进行两次气压治疗,连续治疗3~7 d。根据患者的自觉耐受度调整治疗强度。具体操作:仪器连通电源,对仪器性能进行检查,将患者的上下肢抬高,将所需空气压力套戴上并扣好。按下电源开关,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治疗压力,按照脚部、小腿部、膝盖部、大腿部的顺序间隔3~4 s进行治疗,重复施加和释放压力,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身体感觉异常、突然停电、仪器异常则立即停用,将电源关闭,从套筒上取下空气管并将空气排除,将电源插头拔掉。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1)下肢静脉血栓判定标准:存在患肢胀痛或剧痛、患肢广泛性肿胀、患肢皮肤呈暗红色且温度升高;Homans征、Neuhof征呈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静脉血管内无频谱信号、彩色血流信号。计算两组妇科手术患者术后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表1 比较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下肢周径(±s)
表1 比较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下肢周径(±s)
组别 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cm/s)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n=37)观察组(n=37)t值P值14.27±2.20 14.33±2.18 0.118 0.907 15.48±2.67 19.57±3.26 5.904 0.001 2.127 8.127下肢周径(cm)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0.037 0.001 33.74±5.20 33.83±5.24 0.074 0.941 31.48±4.26 29.05±4.08 2.506 0.015 2.045 4.378 0.045 0.001
(2)在治疗前、治疗一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下肢周径进行测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内对比采取配对t检验,组间对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仅出现1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0%(1/37);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下肢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为18.92%(7/37);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6,P=0.025)。
2.2 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下肢周径
观察组妇科手术患者治疗前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下肢周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对照组快,下肢周径比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 1 所示。
3 讨论
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同血液浓缩、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或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术后止血剂的使用等因素有关[3],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会导致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若是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导致心脏、肾、肺等脏器功能衰竭[4],引发多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妇科手术后的1周内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发期,临床在此阶段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通过加强营养支持、肢体锻炼、按摩等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静脉回流,但仍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发生。为提高预防效果,该院近年来开始在妇科手术后对患者采用气压治疗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作用机制在于:脉动气流可经气管进入至气囊气室,通过增加和释放压力可对肢体起到挤压和按摩作用,所产生的刺激、挤压力可直达双下肢深部肌肉、血管、淋巴管[5]。在施加压力时,可排空加压部位静脉血管,促使血液回流速度加快,减压处理可快速充盈静脉血,进而提高血流速度[6],因此能够减少血液淤滞及增加肢体局部血流量,促使氧和其他营养成分的供给增加[7],有助于新陈代谢,可提高网状内皮细胞吞噬能力以及病理产物的排泄能力、代谢能力[8],进而达到预防肢体肿胀、血栓形成的目的。在治疗期间,临床医护人员应充分掌握气压治疗仪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同时对气压治疗仪的插管、插座、气管的连接状态进行严格检查,并增加巡视次数,以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该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妇科手术后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且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明显提高,下肢周径缩小,表明气压治疗仪能有效消除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可缓解肢体肿胀,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在妇科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双下肢气压治疗可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