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旅融合与精准扶贫策略
——以海南省为例
2019-12-11李华丽
李华丽
(海口经济学院 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03)
2015年,根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指导思想,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脱贫攻坚规划。据统计休闲农业平均土地产值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值的6.22 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产值是全国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的2.75 倍。因此茶乡旅游是农民脱贫致富有着重要意义。贵州、云南、福建、湖南等多省都把茶旅产业作为重点扶贫产业。本文以海南为例,海南出台的《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农村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范围包括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具体项目的范围上主要为五指山、保亭、琼中、白沙、临高等五个国定贫困县列入省十三五规划的45 个乡村旅游扶贫村。其中五指山、保亭、琼中、白沙都是海南主要的产茶区。
一、贫困地区发展茶旅产业的优势分析
(一)政府大力支持茶旅产业扶贫
将茶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打产业,这使茶叶产业同相关产业成了各地区重点的扶贫对象。茶叶产业作为海南省农业的重要部分,在这样的国家战略指导下,无疑是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海南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五指山、保亭、琼中、临高、白沙等市县,这些地方同时也是全省主要茶业种植区,五指山市和白沙县茶都选定茶叶作为扶贫工作重点推进产业。以茶叶产业为基础,带动小镇居民种植茶叶、发展农业旅游,发展茶旅产业也正好契合了海南发展“美丽海南,百镇千村”的建设。
(二)茶旅产业开发潜力巨大
1.历史悠久,知名度大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茶文化,唐代开始茶道盛行海南茶叶种植从明代开始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崖州志》记载“明土贡品主要有……牙茶、叶茶”由此可见,崖州在明代已有五指山芽茶、叶茶上贡朝廷。茶产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了丰厚的茶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海南特色的茶坊、茶具、茶事、茶食……,海南茶旅产业开发潜力巨大。被誉为“华夏第一早春茶”的海南茶叶,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18 个国家和地区,在茶商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开发潜力巨大。海南澄迈苦丁茶、白沙绿茶、五指山红茶都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白沙绿茶因产自白沙陨石坑境内,独特的土壤条件及优良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白沙绿茶的稀有性和不可复制性,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服务产品,并在2017年获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参展产品银奖。
2.种植面积广、品种丰富
我国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首位,茶叶种植面积达300 万公顷,茶叶产量达260 万吨。海南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琼中、五指山、保亭、澄迈、白沙、儋州等十四个市县,种植面积高达2 万亩。海南茶叶产量高,据《2016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海南茶叶产量为967.88 吨,同比增长12.1%。海南茶叶种植品种高达80 多种,其中引进50 多种,本土品种30 多种。
3.采茶周期长,茶品质量高
海南茶叶种植优势体现在采茶早、周期长,由于海南纬度比较低,而且气候炎热,所以海南的茶叶采摘一般在一月下旬二月上旬,一年可采摘茶周期10 个月,比内地多了将近三个月的采茶期。海南茶叶采摘一年可达7-8 次,比内地茶区产量高一倍以上。海南生态环境良好,被誉为“健康岛”、“生态岛”,空气质量好;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宝地”,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 毫米,雨量充沛,水体质量优越;这些为优质茶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三)茶区周边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海南现有的茶叶生产基地靠近五指山、三亚、保亭七仙岭温泉度假区,周边地区有着丰富的海滨、山林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黎苗风情旅游资源,知名景点众多,茶旅项目建成一方面可分流成熟旅游度假地客源,另一方面也是周边景点旅游资源的有效补充和旅游吸引力的提升。如正在建设的海南农垦保亭金江五指山茶旅小镇(产业园)资源条件上与周边景区实现了合理对接,周边景区多为海滨旅游胜地和文化类型景区,独具特色的雨林高山云雾茶资源有效地丰富三亚市周边旅游资源类型,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度假需求及亲近生态的乡村休闲游的需要。
(四)茶旅产业发展提高社会效益
发展茶旅产业项目向社会直接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吸收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如2016年组建海垦茶业集团后,垦区茶园亩产值最高达到1.1 万元/年,满岗茶农每亩年收入可实现3000-4000 元。可见,高组织化发展茶产业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而产业园的建设,能提供除了采茶、制茶以外的更多岗位,如旅游服务、休闲服务、养生服务及管理岗位等。据估计保亭金江五指山茶旅小镇项目能为当地提供直接就业岗位300 个,白马骏红茶主题文化休旅产业园的建成能创造近500 个就业岗位。
二、制约“茶旅融合”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茶文化与茶旅产业的融合不足
文化能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茶旅融合能够有效避开产品的重复性和庸俗性,突出地方特色,这是茶旅融合的价值所在。海南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在茶旅融合发展中,茶叶是卖点,文化是灵魂,缺乏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的。调研发现66%的被调查海南居民没有参加过与茶文化有关的活动。海南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深入当地人们的生活中,从大街小巷遍布的茶馆和不分时段的营业可以看出海南人民对喝茶的喜好,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当地茶文化应当丰富和深入。但恰恰相反,对于文化的挖掘和普及是相当欠缺的,调研也发现,90%几的海南居民并不了解海南茶文化,海南茶出现最多的是老爸茶馆,人们不是为品茶、欣赏茶而聚居一起,“喝茶”更多的是人们为休闲、娱乐所需的场所,无法体现海南茶文化的价值。大中部地区的“茶+旅游”结合依旧是喝茶、买茶,观光购物。茶旅的结合不能融入文化的元素难以推进海南茶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缺乏整体规划,资源整合不够
凭借优质的气候环境,良好的自然资源,国家及海南政策的扶植和支持,海南旅游业蒸蒸日上,成为著名的国际旅游岛。但全岛的旅游资源配置存在着偏差和失调,地理位置上重东轻西,产品线路上重海滨轻农产品。尽管海南茶叶发展较早,但介于对茶产业认知不高,茶产品的利用停留在经济作物层面。在以定安、琼中、万宁、通什、琼山等为主要的14 个县(市)的茶园中,绝大多数茶园隶属国有农场。传统陈旧的体制问题,茶园关注的只是茶叶的品种和产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资源的综合将带来复合效益。在对游客调研中发现,游客参加茶文化旅游,不仅仅是体验茶文化,74.75%的客人想要感受当地文化,64.65%的想要参观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50%的客人想要体验当地饮食(见表1)。因此作为中部贫困地区的优势产业,地方茶产业的发展不是靠种植的面积和产量的多少取胜,应将茶产业融入旅游中,借助旅游是综合性产业,通过旅游带动茶园产业的发展,避免该地区大量茶产业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表1 游客对茶旅产品开发重视的因素
(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海南的茶产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我省生态系统最丰富,生物资源都集中的区域,但也是我省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几个国定贫困县都位于该地区。地处偏僻多山地,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等的建设难度大,投入多,由于当地经济落后,无力承担巨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基础设施是发展茶产业旅游的硬件条件,交通的便利与否决定了地区资源吸引力可到达性的前提。由表2可见,59.6%的旅游者参加茶文化旅游会选择自驾车,交通的不便,基础设施的滞后,以致茶文化旅游难于受到大众的选择。此外,该区域还缺乏各种像样的旅游配套设施,如酒店、娱乐、卫生医疗、旅游厕所等,表2也显示30.81%的游客到了茶文化旅游景点愿意选择乘坐景点观光车进行旅游,因此公共设施、接待设施的落后,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以致缩短了游客旅游、度假或休闲体验的停留时间,影响了该地区的接待水平和形象,不利于茶旅融合的宣传与推广。
表2 消费者茶文化旅游游览过程交通方式选择倾向
(四)茶产品形式单一,品牌竞争力不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再纯粹满足于物质的享受,更青睐于体验式消费。茶旅融合是一个综合体,以茶叶为基础,旅游体验为核心。除了常见的饮茶、买茶外,更多的是参与、体验和感受,包括了茶艺、生态茶园、茶礼仪及与茶有关的文化因素中。在对游客茶文化旅游项目的选择倾向调研中发现(见表3),62.63%的游客愿意亲自采茶、制茶,60.61%的游客喜欢品茶,欣赏茶艺表演,57.07%的游客选择学习茶俗、茶文化。由此可见茶旅企业应将茶叶生产的流程展现给旅游者,使游客了解当地的茶文化,从而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但在目前的“茶+旅游”组合过程中,发现多数的茶产品销售形式单一,或是在旅游过程中各种茶艺的展示,或是旅游购物环节中品尝体验及购物。简单地把喝茶、买茶等同于茶旅结合方式,游客参与度不高。在调研中也发现仅有17.17 的游客选择购买有关茶的纪念品(见表3)。就算开放部分茶园,供游客观赏、采摘、体验,但整个过程较为简单,仅停留在观光、毫无深度的参与层面上,没融入茶文化的气息,产品形式上缺乏创新,不利于茶区的经济发展和茶旅融合的推广。整体上看,海南茶产品处于形式单一的阶段,难以满足旅游者的较高层面的需求。
表3 游客茶文化项目选择倾向
三.茶旅产业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起步晚,发展慢
虽然海南茶叶发展较早,但多年来,各级政府和企业对于茶文化旅游的认识不足,只把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看待,导致海南的茶产业还基本上处于传统经营状态之下。另外,海南的茶叶资源超过三分之二都属于农垦系统,多年来由于体制的原因,茶园关注的只是茶叶的产量。在对游客调研中发现,海南茶叶主要产区五指山、白沙、保亭、琼中等地去过的客人并不多(见图1),35.35%的客人去过五指山,22.22%的客人去过白沙,保亭、琼中和澄迈只有10%几的客人去过。这说明茶园的茶旅产业融合不够具有吸引力,开发力度不够,宣传力度也不够。
图1 海南茶旅基地游客到访率
(二)政府支持力度欠缺,茶旅产业发展受阻
1.受政策影响,项目开发受阻
虽然政府出台了扶持茶旅产业发展及乡村旅游扶贫的相关政策,但是茶旅融合发展却由于政府无作为及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无法顺利进行。茶旅融合首先必须要把茶叶种植园变成旅游景点,改善项目区的环境质量和景观品质,建设相应的食住行游购娱配套设施,才能真正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乡村田园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享受。但是在对五指山部分茶企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项目的建设受到严重的阻碍。由于茶叶种植基地大部分在海南生态核心区域,项目的报建受到严重阻碍,无法建设永久性建筑,只能建设临时性建筑,这对于开发者来说投入资金建设但使用期太短,成本太高,导致积极性受阻。
2.政府扶持不足,监管过严
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从报建、审批到一步一步建设,来自各级部门的检查、监督和管理,手续繁多、政策限制、审批难度大。政策支持配套不足,政策执行监管不严,导致项目开发周期长,耗费成本高。而某些已经投入运营的茶旅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受到政府太多部门和机构的监管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企业非常需要在配套设施建设上得到政府支持,调研五指山椰仙茶厂时了解到,从竹筏运输到现在畅通的水泥路,全靠企业一己之力,这样利民的举措,没有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企业经营压力大。
3.受市场影响,海南茶区面积逐年萎缩
海南茶叶种植虽有千年历史,但真正意义上有规模的发展茶产业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1959年,海南成立了国家红茶出口货源基地,茶园种植规模快速增长。截止至1965年,新开发的茶园就有1.5 万亩,一年可以产干茶350 吨。在国家政策及资金的支持下,到1988年,海南茶园种植面积高达12 万亩,一年可以产干茶8000 多吨。以红碎茶为主的茶叶,远销欧美。但是1994年以后,受市场经济影响,出口外销受到严重受阻。茶叶市场开始出现严重萎缩,种植规模也出现急剧下降的现象,到2000年,茶叶种植面积已不足 5 万亩,产量也不到 2500 吨。2014年年产干茶 1025 吨,2015年 793 吨,2016年 967.88 吨,2017年1054.86 吨。从数据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我省茶园面积一级缩水了一半以上,虽然近两年以来有所提升,但速度非常缓慢。茶园面积少,导致海南茶叶的体量较小,无法体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加之茶区集中在偏远的山区,生产成本必然提升,五指山椰仙茶厂,为了保证生产的茶叶是有机茶,所施肥均为羊粪、牛粪、豆饼等有机肥,在没有通路之前,都是靠竹筏运送,费时费力。种植地太偏远,基础配套设施又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很难很好地发挥茶企对农户及贫困户的帮扶。
4.茶旅产业扶贫机制单一,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现有的茶产业扶贫机制还比较单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有些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是简单的产销合作关系,即企业定期按级别收购茶叶种植散户获基地的茶叶。
(2)“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是由企业统一提供种苗给农户,并且为种植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服务,在茶叶收购上再由企业统一收购的管理模式,这样的合作模式为种植户种植提供了技术保证,在销售上减轻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有效地推进茶叶种植。企业的茶叶种植园一般有自有茶园、租赁农户茶园及农户自己经营茶园等几种,做到产销有合同、种植有保证、收购有制约。
(3)“政府+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贫困户”模式
通过政府扶贫资金、贫困户流转土地、金融机构贷款等入股企业,大幅度提高组织化产业帮扶程度。
(4)“项目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
如“海南母瑞山茶业有限公司”运作机制为由海垦茶业集团控股51%,母瑞山农场公司参股49%。
(5)贫困户思想落后,知识和技术有待提升
(2)修水八洞湾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生热率处于3.23~12.34 μW/m2,平均值5.24 μW/m2,为高产热花岗岩。
当前我省贫困户的生产大部分停留在“一家一户”为主,没有普遍形成“一村一品”的乡村旅游理想格局。这样的生产模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
农户生产缺乏统分结合的有效组织形式,加之农户本身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知识和技术能力薄弱,参与产业开发的难度很大。而且农户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转变小农经济意识,甚至有些农户还停留在“坐等要”的落后思想状态,帮扶难度大。
四、茶旅产业文化开发与精准扶贫策略分析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要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更需要政府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支持。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贫困地区的路网建设,实现茶旅基地的可进入性。加强水、电、路、通信、广电的建设工程,为茶旅企业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生产及游客接待过程中的正常运作提供设施保障。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六小工程”(每个村建一个停车场、一个旅游厕所、一个垃圾集中收集站、一个医疗急救站、一个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一批旅游标识标牌),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
2.加强政府技术支持
贫困地区的茶旅扶贫需要提高产业深度开发,需要政府的技术支持,加快海南茶产业从传统的低水平产业化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高茶旅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形成严格统一的产品栽培、加工标准,使海南的茶产品由原来的中低端产品形象提升为高端产品形象。产品质量的提升、产品生产的绿色、环保将对旅游者追求纯天然、原生态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对游客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发展高端休闲旅游、高端养生旅游。
3.加强政府资金扶持
政府在整合使用涉农资金时,要统筹考虑乡村旅游发展,把资金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旅游扶贫项目中,对于适合作为旅游开发的茶叶生产基地,通过政府组织,邀请专家、学者及旅游规划单位进行策划包装,由政府牵头企业共同对外招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加强金融支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到贫困地区设立服务网点,对创业农户、贫困户提供扶贫资金贴息的优惠小额贷款。
4.政府引导企业和农户共同推进茶旅融合
海南现有的茶叶生产基地只有海南农垦保亭金江五指山茶旅小镇做了详细具体的茶旅融合规划方案,并且逐步推进实施。其他的如白马骏红茶主题文化休旅产业园、母瑞山茶园、五指山椰仙茶园、五指山雨林茶乡等虽然也提出走茶旅融合之路,但仅仅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并未下大力气发展。2018年10月16日出台的《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出深化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旅游业的开放力度,茶旅融合正好是独具海南特色的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开放与发展之路。对于适合开发旅游的茶叶基地,政府应该引导其开发相关旅游项目,加强茶产业的产品深度开发和整合营销。
(二)加强茶产业、茶文化与茶旅游的融合发展
要促进海南茶产业发展,单单靠茶叶的销售空间太小,必须要加强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海南自贸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在政府提倡大力发展健康生态旅游的政策支持下,海南茶旅融合有很大的优势的。发展茶旅融合可以有以下几种模式:
1.茶园观光+品茶+购茶
对于大多数的茶场,没有办法实现大型的产业园模式,可以在原有茶园基础上,稍加改进基础设施,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游客在茶园观光拍照,了解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过程,坐下来品品茶,走的时候带上一些茶叶。这是非常简单的茶旅融合模式,成本低廉,但是效益不太高。
2.茶庄、农庄模式
这种模式需要配套基础设施比较健全,游客到了茶园可以满足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基本需求,这就需要茶园能提供住宿、餐饮、交通、娱乐等配套设施,并且需要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在配套设施的开发上可以从方方面面加入茶元素,比如设计各种茶制菜肴和点心,设计各种特色的茶庄民宿。
3.茶产业园、生态园
海南产茶区主要在五指山、保亭、琼中一带,茶园周边有较多开发成熟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宜种宜养,宜游宜居,建设茶文化旅游观光园,既可以作为周边旅游景点的有效补充,也可以提高海南茶叶的知名度,为茶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挖掘地方文化,开发多样化的旅游项目
文化是品牌发展的内在灵魂和基石,没有文化的品牌是缺乏生命力的,因此海南茶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挖掘茶文化的内涵,提升茶文化相关产品的文化性。把地方文化和茶旅品牌相互结合,才能有效推动海南茶业的进一步发展。中部山区是我省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这里有原生态的民族民俗和丰富多彩的民俗资源,像黎族打柴舞、黎苗族特色美食、崖城民歌、黎族织锦艺术、纹脸、船形屋等,这都是中华历史文明的宝贵遗产,独特的人文资源。茶文化旅游不同于传统的茶叶营销,单一的旅游形式不利于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对茶叶的推广是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如2011年园五指山茶场尝试“海南首个茶文化旅游”的项目,因体制本身的陈旧和落后,加之缺乏实质性的文化体验,结果差强人意。茶文化之旅不同于与其他旅游产品,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有参与和体验性。中部地区可以将各地茶园与当地文化尤其是黎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深挖地方的民俗特色。通过与黎苗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打造一个以茶为主题的参与体验式的旅游项目,参与地方茶舞表演,分享茶区美食,感受不同的民俗风情。
其次,海南拥有全国唯一的“岛屿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是生态岛、健康岛的代名词,茶产业的发展可以与健康养生旅游相结合,茶园清新的空气、无污染的环境培育了功效奇特、品质极佳的茶叶,不仅满足游客绿色生态的需要,还符合健康养生的需求,了解茶文化的同时,还能享受天然氧吧,改善身心健康缓解了压力。
再次,中部地区是我省热带雨林的主要集中地,这里保存着完整的热带原始森林,奇峰、瀑布、植被,适合探险旅游,茶产业的发展可以与探险旅游相结合,借助中部地区山地的地理优势,让游客参与茶园的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体验了采摘的乐趣也更近距离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非凡。同时企业可以以茶文化为主题,以茶园为基地,开发别样的茶文化主题线路,如茶艺师的修学之旅,茶民俗风情之旅,通过线路的设计安排,提升茶文化内涵。
(四)加大茶旅产业精准扶贫培训力度
扶贫不仅仅是资金上帮扶,更需要从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文化上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一是对茶旅产业开发的扶贫村定期举办培训班,对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带头人、从业人员和农村贫困户进行专业技能和水平的培训。二是大力宣传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通过宣传引起农户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三是开展学历教育,支持贫困户适龄学生和辍学青年入读旅游学校,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四是文化进村,通过政府和企业联合举办茶艺活动、举办茶艺培训班,让村民了解茶文化,掌握种茶、制茶、品茶技术。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活村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激发村民积极脱贫致富的欲望。
(五)开辟茶旅融合促精准扶贫新途径
1.整体推进茶旅融合,建立“精准扶贫”示范村
茶旅融合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茶”,而是以特色茶文化为主题,整合区域发展资源,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将茶叶种植、加工与特色体验相结合,打造旅游景区、度假社区和新业态体验区相融合的全域性旅游境区和农旅融合的精准扶贫示范区,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统一协调发展。如五指山雨林茶乡规划把什会村打造成依托黎村、山岭、林地、水系等资源,以茶文化产业为基础,以“茶业”和“旅游”为双核,建设集现代茶叶生产、山地休闲度假、乡村文化体验、乡村养生度假等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精准扶贫”示范村。
在整体开发乡村旅游时,可以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自主创业,茶叶生产企业提供观光、采茶、制茶、品茶、购茶等旅游项目,村民则可以开发民宿产品,提供农家餐饮、特色住宿、当地土特产销售以及采摘等配套项目。
2.以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带动茶旅扶贫重点村发展
可以组织专家对茶叶种植地区集中连片的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及周边的景区景点,设计出富有特色的相互串联的自驾车旅游线路或山地自行车、徒步等旅游线路。通过新产品、新业态融合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吸引周边休闲度假旅游者。通过线路开发,带动扶贫重点村贫困户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或服务,脱贫致富。
3.推进共享茶园建设,促进农户增收
共享茶园是现在比较流行且可操作性较强的茶旅融合方法。共享茶园可以是茶企和农户共同合作,把分属不同农户的茶园整合连成片,发挥规模效应,并在茶园基础上策划相应的旅游项目。通过网络广告、视频展示等形式吸引目标客户了解茶园,从而实现线上招募共享受众,发起众筹或者是认领,由他们出资认领一块茶园,按预期收获后将茶叶寄给客户也可以按预先约定价格进行回购,也可以组织目标受众来到当地旅游时,让他们亲身参与到他们所拥有的茶园劳作,参与旅游项目。这样的共享模式,不但不影响茶园的生产,反而促进农民增收。
在共享茶园开发上四川沃农科技公司推出了互联网可视共享生态茶园,客户只需下载沃农茶园APP,就能拥有自己的一片私人茶园,还可以通过公司的互联网平台和农户面对面,监督农事生产活动,还可以自己选择制茶师,实现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共享茶园模式。
目前五指山雨林茶乡共享农庄、五指山水满茶香共享农庄、白沙五里路茶韵共享农庄等三家茶园获批为海南2017 共享农庄创建试点单位。
(六)充分发挥网络旅游扶贫作用
鼓励旅游电商网络平台积极参与旅游扶贫工作,通过网络在线平台提供资源、旅游产品相关信息,实现在线预订功能,吸引游客到茶旅扶贫重点村旅游,也可以通过在线销售贫困村土特产品。在茶旅扶贫村通过培训鼓励农户电商创业,通过互联网、QQ、微信等工具进行产品宣传、销售、预订及服务。通过政府开发的如“海南易游”手机端APP 及阳光海南网微信公众号中嵌入茶旅扶贫板块,加强对茶旅扶贫地区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