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迪亚拉的中医情结

2019-12-11陈萧军

中国社会保障 2019年8期
关键词:义诊博士后玉树

文·图/本刊记者 陈萧军

这些都是迪亚拉大夫经过多年研发配制的中药。

在云南省宜良县的一家医院里,来自西非国家马里的中医学博士迪亚拉·布巴卡尔正准备为一名来自曲靖的小患者初成把脉。迪亚拉黑色皮肤的大手轻轻拉住小初成的黄色小手,一边用流利的汉语与小患者初成闲聊,还时不时地说一些俏皮话,引得小初成开心欢笑。迪亚拉精通汉语,普通话说得很流利,就连粤语、四川话等方言也是驾轻就熟,碰上来看病的四川乡亲们,也会笑着说,一会摆龙门阵。

迪亚拉1964 年出生在马里的一个医生世家。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援非医疗队把中医带到了迪亚拉的故乡,针灸、拔罐等“道具”让少年迪亚拉感到新奇。“或许,那时候心里就埋下了中医的种子吧。”大学毕业后,迪亚拉子承父业,做了一名全科医生。1984 年,他获得政府奖学金,与其他11 名同学一起飞越万水千山,来华进修。高等中医求学之路并不轻松,除需掌握实操技能外,还要领悟中国文化、历法、哲学等。研究生毕业后,迪亚拉成功通过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的考试,自费继续读博,并在1994 年顺利成为首位外籍中医学博士。2015 年,迪亚拉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获得博士后证书,成为中国首位外籍中医博士后。

给小初成看完病开完药方,迪亚拉进了中医治疗室,给80 多岁的苟奶奶扎针、做艾灸,他施针手法麻利,短短十几秒时间,十多根银针扎进患者穴位,刚开始还担心疼痛的苟奶奶说:“只感觉到一点点麻,迪大夫的手法真高。”

每周一早上7 点半,迪亚拉都会准时出现在宜良县国医大师孙光荣云南中医工作站,换上白大褂,等待病人的到来。工作站里的患者络绎不绝,拿到药方后,患者都想和这位江湖人称“黑求恩”的外籍大夫合影留念,对于称号,迪亚拉总是摆摆手说,“我做得还不够格,不敢这么叫。”周二下午3 点钟,迪亚拉和同事们告别之后,开车返回昆明的家中,简单收拾一下,又匆匆赶往长水机场,搭乘晚间航班去成都,周三至周五,迪亚拉会在成都新都中医院出诊。周末一般又会回到云南参加培训乡村医生等公益项目,周而复始。

谈到公益,迪亚拉向记者回忆起2018 年8 月他去玉树为藏族同胞义诊的那段经历,那是一次濒临死亡的历险。在玉树,迪亚拉每天早晨7 点多就开始义诊,10 点钟为乡村医生讲课,下午继续义诊,精湛的医术引得四邻八乡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每天义诊结束大多都在深夜。高强度的体力支出,加上睡眠不足,迪亚拉出现高原反应,氧饱和率一度低至61,到玉树的第4 个晚上,迪亚拉开始昏昏欲睡,他度过了艰难的一夜,第二天天还没亮,同伴迅速开车将他送往玉树机场乘机到西宁救治。

迪亚拉大夫在为患者做针灸治疗。

把脉。

迪亚拉大夫在给弟子们教授临床经验。

在工作站,迪亚拉每天都会巡视治疗区,和患者交流。

迪亚拉在给小初成诊断。

20 多年来,在中国西南边陲的贫困山区,迪亚拉投身义诊、扶贫等公益事业,成为当地人熟知的“迪大夫”“迪博士”。作为中国首位获得中医博士学位、博士后证书的外国人,迪亚拉在中国行医33年,已培养出村医5000 多名。

猜你喜欢

义诊博士后玉树
清华博士后建了一个理想中的农场
义诊在草原 潘义奎 油画 112cm x 180cm 2020 年
我家门口的玉树
玉树留芳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海内外专家联袂义诊 合奏中医惠侨最强音——江苏2018年“中医关怀团”南美慰侨义诊纪实
爱心义诊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非法行医瞄上“义诊”
父亲“跨越式”家教培育出24岁女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