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健康老龄化的密码
2019-12-11蔡林海
文/蔡林海
老龄化事业里的“双轨制”
国家卫健委在2019 年老年健康宣传周的活动中指出,推进健康老龄化,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
对于老年人来说,身心健康才是幸福感和安心感的重要源泉。所以,老龄事业应该在加大护理床位供给能力、照护好失能老人的同时,推进健康老龄化,面向广大的老年群体,及时开展失能预防,把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
所谓“健康寿命”,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0 年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从人均寿命中减去“需要依赖日常性的、持续性的医疗和照料护理而生存的时期”的寿命。在这样的时期里,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不高,谈不上有幸福感。延长健康寿命的目标,就是要缩短老年人“需要依赖日常性的、持续性的医疗和照料护理而生存的时期”。如此一来,才能把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让老年人拥有幸福晚年的政策目标落到实处。
在应对社会老龄化的过程中,日本积极开展失能预防,在延长人均寿命的同时,缩小人均寿命和健康寿命之间的差,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其经验值得我国研究借鉴。
日本从2005 年开始逐步尝试向预防老年人失能失智、延长老年人健康寿命的方向倾斜,并且确立了老龄化事业的“双轨制”,即“养老护理服务”和“失能预防服务”并举的老龄化政策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要照料护理好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另一方面则要重点预防普通的老年人失能或失智、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
“高龄虚弱”何解?
日本老年医学界通过有关老年人健康和失能的长期跟踪调查和大数据分析发现,在影响健康寿命、导致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中,认知症所占的比重高达18.7%、脑血管疾患为15.1%、高龄虚弱为13.8%、骨折和跌倒为12.5%、关节疾患为10.2%、心血管疾患为4.7%、以及其他原因为24.9%。
这组数据告诉我们,在影响或者危害健康寿命、导致失能的主要原因中,慢性病(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为19.8%,老年综合症(包括关节疾病、骨折跌倒、认知症和高龄虚弱在内)的比例为55.2%。可以说,慢性病和老年综合症是影响或危害健康寿命、导致老年人失能的两大原因。
比起慢性病,“老年综合症”称得上是一个新概念,是指伴随着年龄的增加(加龄)而出现的身心功能衰退的各种症状,包括高龄虚弱、认知症、关节疾患、跌倒骨折、大小便失禁等多达50 种。“老年综合症”的主要特点是,难以按照现有疾病分类法进行分类、用常规的体检手段难以检查、并非是致命性的症状等。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症状是“高龄虚弱”。
什么是“高龄虚弱”?“高龄虚弱(Frailty)”是指伴随着年龄的增加和人体老化而出现的身心功能衰退、应对身心障碍的能力下降和日常生活能力障碍的状态,大量的研究报告指出,“高龄虚弱”是健康寿命即将结束的状态。大约有70%的老年人会从健康的状态经过“高龄虚弱”的阶段进入到失能的状态,也可以说,“高龄虚弱”是一个处于健康和失能的中间状态。
早在上个世纪80 年代美国和欧洲的老年医学界就提出了“高龄虚弱”的概念,在2001 年,美国老年医学专家弗瑞德(Fried)建立了“高龄虚弱”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欧洲老年医学界设立了有关高龄虚弱的专业研究机构并开发了“高龄虚弱”的评估体系。2014 年,日本老年医学会建立了符合亚洲人特点的“高龄虚弱”理论研究和评估体系,并且应用于日本介护保险的失能预防实践。
从健康状态到失能状态的“高龄虚弱模式”
从“健康”到“失能”
老年医学界在大量的实证研究中也发现,老年人从健康状态到失能状态,主要有两个基本模式,一是“慢性病模式”;另一种就是“高龄虚弱”模式。
在“慢性病模式”中,老年人从健康状态到失能状态,呈现出“直下型”的特点。老年人或因为突发的脑卒中以及恶性肿瘤而陷入半失能的状态,或因为心血管疾患以及糖尿病综合症而发展到失能的状态,或因为肺炎而死亡。
在“高龄虚弱模式”中,老年人从健康状态到失能状态,呈现出“渐进型”的特点。老年人往往因为认知症、关节疾患和跌倒骨折、大小便失禁等各种老年综合症从健康状态进入到失能半失能的状态。
由于其渐进型的特点,“高龄虚弱”成为导致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高龄虚弱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加龄性肌肉衰减症”,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肌肉的量缩减、肌肉衰弱力量减弱、体力下降,容易跌倒骨折;二是“加龄性运动器官症候群”,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骼、关节和肌肉等人的运动器官出现骨疏松症、变形性关节症、变形性腰椎症、脊椎管狭窄症等各种障碍,导致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下降、支撑能力和活动能力衰退等。
美国老年医学专家弗瑞德研究发现,如果通过评估确认老年人处于“高龄虚弱”的状态,那么3 年之内,该老人发生日常生活能力障碍的相对危险度将增加2 倍,初次住进医院的相对危险度将增加1.3 倍,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将增加2.2 倍。如果老年人处于“高龄虚弱”的状态,健康寿命将随之结束,而生物学的寿命(人均寿命)也将变短,特别是对于75 岁以上的“后期高龄老人”来说,“高龄虚弱”是危害健康寿命的主要“杀手”。
“高龄虚弱”还具有多面性,除了身体上的虚弱,如体重减少、肌肉力量下降、步行速度变慢、身体活力下降等;还有认知和精神上的虚弱,如认知障碍、忧郁、意欲下降等;以及社会性的虚弱,如空巢老人的孤独、外出减少、社会交往减少、贫困、单独进食等。
失能预防,维系75%的幸福
如此高危又辐射时间长,且影响面广,那么,高龄虚弱是否能够提前干预,减缓进度且缩短状态时间?
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当老年人处于“高龄虚弱”状态时,如果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的话,可以调动人体的恢复能力,帮助老年人在某种程度上恢复到健康的状态,这就是“高龄虚弱”的“可逆性”。而欧洲老年医学专家的跟踪调查进一步显示,对处于“高龄虚弱”的老年人进行干预的话,大约有75%的对象虚弱状态会有明显改善甚至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有25%的对象会由“高龄虚弱”的状态陷入“失能状态”直到死亡。这些研究成果为开展失能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失能预防和慢性病预防有何不同?
首先是预防的对象不同。一般而言,慢性病预防的对象是中壮年以上的庞大全体,自然也包括60 岁以上的老年人;而失能预防的对象是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
其次,两者预防的内容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慢性病预防是指宣传和普及慢性病预防的基础知识,帮助中壮年以上的群体改善日常生活习惯、增强身体健康、预防发病,同时,通过定期的体检及时发现慢性病,早发现早治疗,对于已经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要做好慢性病管理,防止病情恶化。这就是“慢性病预防模式”。
具体而言,“失能预防”是在地区照护服务中心的安排和指导下,开展以下内容:针对本地区70 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展失能风险的评估;早期发现有失能风险的老年人;为有失能风险的老年人制作失能预防服务计划书,确定“维持、改善”的预防目标;提供失能预防的干预服务;对失能预防服务的效果定期进行评估,一方面防止或者延缓有失能风险的老年人陷入失能的状态,另一方面要防止已经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重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