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大附院:聚力凝心,打造长三角北翼医疗健康中心

2019-12-11徐洁

中国医院院长 2019年21期
关键词:附院医疗医院

文/本刊记者 徐洁

服务整治,管理加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自我革新的决心,印证着为千万江海百姓健康与生命保驾护航的办院初心。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管理团队

获奖理由

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

他们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让上海医疗北大门固若金汤。

一支70 后的管理团队,铁肩担重任,誓要探寻职业化管理密钥。

东抵黄海,南濒长江,在中国的版图上,地处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已蜚声国际的上海,另一个就是与其一衣带水、位处长江北岸的南通。

“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有“北上海”之称的南通,固然地理位置上已前瞻性地占据天时地利,但在医疗卫生领域,当其被笼罩在上海亚洲医学城市中心建设的光环下时,还能一样得天独厚吗?

当地首屈一指的公立医疗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通大附院”)早早感知到上海医疗北大门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时不我待地开启了奋进图强之路。

聚人心、组团队、抓管理

通大附院由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于1911年创建,是一所具有深厚建院历史和重大使命传承的省属综合性教学医院。

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教学医院,到1994年被原卫生部首批正式评定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再到今日——医院现已发展到占地面积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实际开放床位2149张,2018年总诊疗人次213.6万,出院病人11.3万人次,住院手术4.9万台,现有职工3000余名,ESI排名跻身全球前1%,2018届地级城市医院500强榜单中位居第25名的速度与成绩。

医院最高管理团队目前共10人,是一支“年轻”,却魄力十足、战斗力卓越的队伍。通大附院党委书记高建林在接受《中国医院院长》采访时介绍,团队目前70后占多数,最年轻者为1974年生人。“凝聚力强,号召力强,大家都想干事,大家都敢干事,都有一份责任感,都有一份使命感”,是高建林对团队的整体评价。

专业管理方面,以高建林为例,南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出身,毕业即被留校,历任学校组织、人事、学工、纪检、后勤保障等管理岗位。2014年,他从高校副校长转为兼任医院院长,2019年初履新医院党委 书记。

一路走来,高建林的使命清晰——“我就是奔着职业化来的”,管理强效——外引资源,上任八个月即率领团队取得医院新门诊大楼建设项目报批;内塑团队,现医院高管团队一半皆成长自医院杰出青年医师培养计划;“程序思考、调研预判、制定规划、形成理念、团队执行”,在以其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浸染下,医院明确树立起以医疗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强体健翼”发展战略,“学科建设、前沿技术硕果不断,医疗质量与安全持续改进,科教兴院成效显著。”通大附院院长施炜介绍。

尤其是在建设上海北大门的南通市委市政府整体城市发展战略下,其中的医疗北大门应如何定位?高建林解读,“医疗大门开放是基本,但更应凭借实力,留下两个人,一是病人,二是高人。怎么留?一方面,炼硬骨骼,炼强肌肉;另一方面, 铸造品牌,赢得信任。”围绕这两条思路,通大附院近年来在医疗质量与安全、医院品牌与传播、医院信息化建设三个方面不断加码。

夯实医疗质量基础

近年来,医院立足基础管理、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严格落实核心制度的同时,应用多种管理方法致力于医疗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通大附院医疗质量与安全主管副院长赵建美向记者做了如下介绍。

首先,弘扬医院质量文化,将质量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党政工作要点部署落实,拓展文化载体,着力打造以人为本的医院特色质量文化,全面夯实基础管理。

其次,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实行院科两级质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能,构建多部门、多科室间医疗质量管理沟通协调机制。在院科两级质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专项质控,建立病历三级质控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病历环节质控,设置时间锁督促病历的及时书写与归档。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启用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信息系统控制流程。

其中,重点科室日常监管与专项督查相结合,开展全过程质控管理;重点环节围绕质量安全进行重点质控监管,强化入院、术前、出院全过程的医患沟通、重大手术备案、患者身份识别、手术部位标识等专项工作,强化围手术期质控。同时,完善质控考核体系建设,制定业务科室KPI关键考核指标,并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中。如,推进日间手术中心建设,提高日间手术实施比例,平均住院日缩短至7.5天;开展年轻医师培训计划,举办年轻医师培养系列活动及微创腔镜大赛,提升年轻医师业务技术水平;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管;强化“五大”中心的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水平。

通过一系列措施,医院在医疗质量与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医疗质量指标显著提高:自体输血率由9.6%提高至40.39%;四级手术率由 12.07%提高至30%以上。医疗效率指标显著提升:平均住院日由9.6天缩短至7.5天;出院人次由8.8万人次增加至11.3万人次;手术人次由4万人次增加至4.9万人次。医疗质量管理专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临床路径病种数由84个增加至246个,实施临床路径病例数占比逾50%;日间手术病种数由12个增加至24个,2018年全院日间手术比例达10%,眼科日间手术占比达38.2%;18个多学科综合诊疗小组开展多学科综合诊疗年逾400余例。

高建林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品牌宣传学科化

提到“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现已更名为“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这个现已汇聚全国2322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医疗自媒体成员单位,总粉丝量覆盖全国3亿人的“超媒体”组织——作为联盟最早发起人与创建者和现委员会常设地,就不得不问寻通大附院构建这样一个行业平台的梦想与初衷。

契机很偶然,高建林回忆,2015年,医院分别发生两起事件,在当时,院方发声渠道、公众理解和自媒体环境等皆不同于今日的时代,医院一度处于舆论被动地位。从那时起,高建林便高度关注到传播对医院发展的意义。于是,2016年10月,旨在搭建医、患、媒沟通平台,传播医学健康知识,及时准确科学发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在通大附院倡导发起下,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指导,中国医师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等提供学术支持,正式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成立。短短三年时间,联盟现已建设起培养孵化国内医疗健康类新媒体人才的“蝴蝶学院”,并与“蝴蝶健康”科普服务平台和“蝴蝶公益”健康共建平台互为支撑,共同引领我国健康传播领域研究的“从0到1”。不可否认,联盟工作已为医院行业品牌打造与形象传播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与价值。

关于医院形象与品牌传播工作,通大附院思路和方向也异常清晰。医院分管宣传与品牌传播工作的党委常务副书记彭宇飞向记者介绍,目前,通大附院形象与品牌传播正处于传播三层面(即形象传播、品牌传播、价值传播)之从形象传播到品牌传播过渡兼具打造价值传播的重要阶段。什么是形象与品牌传播的三个层面?彭宇飞说,过去医院传播更多聚焦在医院规模、医疗设备、门急诊及住院等硬件形象上,而品牌传播则围绕医院发展节奏和核心竞争力,更多聚焦医院实力传播,“比如,我院在新门诊楼启用后,下一步医院老门诊楼急救中心的改造扩大,围绕打造苏中苏北地区一流急救中心的目标,医院品牌传播工作应紧跟医院工作步骤,更侧重于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医疗技术、医疗服务等内容传播”,而到更高的价值传播阶段,应配合输出医院的办院精神、办院理念、医院文化、医院初衷、医院使命等更具医院文化价值烙印的传播内容。“但三个层面的传播内容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只是在不同层面传播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彭宇飞强调。

目前,通大附院形象与品牌传播的主要工作思路,即:秉承医院“大医精诚、以弘慈善”的院训,以“江海名院品牌建设工程”为主线,以新媒体能力提升为抓手,着力实现医院内涵建设与品牌传播协调发展。彭宇飞介绍,今年医院重点投入着力打造全媒体中心,“我们将划出一整层楼,参照电视台演播室来规划设计,未来生产的作品内容将涵盖医学科普、疾病管理、医院文化、优秀专家、新技术演示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医院自媒体优势,并通过多渠道、多端口方式,切实提升医院品牌传播效应。”此外,眼下医院还在探索实践把党建宣传和品牌传播有机结合的路径,公立医院明确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过去宣传工作是党委宣传部门的职能,品牌建设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我院将两个职能科室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尤其是对于通大附院来说,还有全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这样一个特殊身份。”因此,未来三块牌子的融合,即医院党建宣传与品牌传播如何借助媒体实现有效融合,是目前医院正在探索实践的重要内容。同时,医院品牌传播如何实现立体化、多维度,也是通大附院正在努力的方向。“目前,院方有官微、网站以及若干个专科媒体,还有专家的个人传播平台,如何统筹医院、专科、个人的三级传播矩阵,形成传播合力,医院也正在实践探索中。”

施炜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信息化建设

走进通大附院日前刚刚启用的新门诊大楼,立刻被一股浓烈的现代化照护感包围,170余台崭新自助设备共同构建起病人少走路、信息多走路的就诊场景。

诊疗区域间的壁挂式诊间缴费机,极大方便了患者诊间挂号及缴费;新增设的病历自助销售机,免除了患者额外排队等候时间;药房的自助摆药机,中成药房和西药房合并发药,患者取药等候时长大大缩短;多媒体自助查询机,就诊费用等个人信息快速可查;自助病理报告机、影像报告机、胶片机一应俱全。

医技检查智能排序系统等56个覆盖了全院业务、管理、教学、科研、健康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化系统,已实现院内数据整合和区域平台间的数据交换。

此外,作为江苏省“互联网+医疗健康”暨大数据临床应用示范建设中心,医院还在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等方面有多项在研课题。

近年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通大附院信息化总体建设思路确立了夯实基础、优化升级、重点突破三层具体实施方向。对此医院信息化管理应用主管副院长史加海向记者进行了介绍。

夯实基础是指不断完善院内信息系统,健全网络信息安全及容灾机制;优化升级是指在上述基础上,实现互联互通标准化四级甲等,电子病历达到六级;重点突破则是逐步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远程会诊中心。目前,医院整体正处于优化升级和重点突破同步并举阶段。

目前,医院正围绕医院重点工作进行相关信息化的前沿布局,如,健康与疾病管理系统的设计准备,“未来,连接院内院外、涵盖人类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系统应该具备什么功能?平台如何集成?大数据挖掘又应该进行哪些准备工作?”史加海透露,该项目一体化方案目前已形成,预计明年起将正式实施。此外,今年以来格外热门的5G医疗也是通大附院的关注点。“医院正在专注数字手术室的开发和设计,眼下即将在新扩建的手术室内实施,预计成功后也将广泛配置于未来的新院区建设中。”

如此大手笔,是因为信息中心目前对通大附院来说,已不再是简单的职能科室,而是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培育的思路,信息化被视为医院的行业生态,史加海介绍。

如针对目前行业普遍面临的医院信息化人才短缺问题,通大附院已着手布局自己的人才培养,一方面,与知名高校生物信息学系开展合作,进行医院信息科人员的深造培养,另一方面,外引专家,开展信息化人才的点对点、人对人、项目对项目实践培养方式。

此外,在医院2019年党政工作要点中,还将“利用人工智能聚焦解决临床问题,创新智能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医院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围绕临床问题,在医疗、护理、学科建设中提供技术支持,并且为医疗质控、临床研究、临床教学、临床设备智能应用等提供支撑。通过医院协同办公平台、医院多维AI运营分析等系统,在运营、服务的关键节点提供支撑。并继续完善医院数字化建设,支撑医院未来在人工智能等更先进领域的探索。”史加海谈道。

眼下,通大附院东部新院区的建设工作又已在紧锣密鼓准备中,市委市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与支持。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通大附院新老两院错位协调发展的完备格局,将为医院传承百余年的“大医精诚 以宏慈善”院训精神,再续新篇!

猜你喜欢

附院医疗医院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专家集体跳槽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萌萌兔医院
Making Cities Better
认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