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应用蔗糖铁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9-12-11祝文静
祝文静
肾性贫血是一种严重影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的重要并发症[1]。静脉补铁可有效治疗肾性贫血,可以更好地预防缺铁[2]。本文就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蔗糖铁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100 例慢性肾衰竭肾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 例。对照组男30 例,女20 例;年龄30~74 岁,平均年龄(51.25±7.59)岁;病程1.2~5.0 年,平均病程(2.46±0.85)年。研究组男32 例,女18 例;年龄31~76 岁,平均年龄(52.68±7.78)岁;病程1.0~5.0 年,平均病程(2.43±0.8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皮下注射4000 U/次,3 次/周,共治疗5 周。研究组实施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蔗糖铁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蔗糖铁注射液100 mg,混合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 ml,进行缓慢静脉滴注至少30 min,首次剂量为25 mg 蔗糖铁注射液,混合0.9%的氯化钠注射液50 ml 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若无不良反应则于30 min 内滴注完剩余的药量,2 次/周,治疗5 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纠正贫血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贫血等相关症状体征消失,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监测水平以及血细胞比容恢复正常;有效:贫血等相关症状体征等改善>50%,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监测水平以及血细胞比容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监测水平以及血细胞比容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显效16 例,有效24 例,无效10 例,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显效27 例,有效23 例,无效0 例,总有效率为100.0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及血细胞比容比较(±s)
表2 两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及血细胞比容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 两组纠正贫血时间、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研究组纠正贫血时间、症状改善时间分别为(3.15±1.47)、(3.17±0.67)周,均短于对照组的(4.68±1.78)、(4.78±0.79)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1/5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贫血可导致许多生理异常,引起心室肥厚、缺氧、氧利用率降低等,降低生活质量和生存率[3]。贫血会影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在治疗方面,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后,可加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造血功能,但效果不佳[4]。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人必须首先确保体内有足够的铁储备,因此补充铁对于提高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功效至关重要[5]。通过适当的补铁来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效果。蔗糖铁是临床使用中最安全、最有效的静脉注射铁[6]。静脉铁与转铁蛋白结合,迅速到达骨髓,维持铁储存,加速红细胞生成,可有效纠正贫血,改善患者的病情[7]。
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研究组则实施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蔗糖铁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均高于对照组,纠正贫血时间、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蔗糖铁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肾性贫血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