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对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研究
2019-12-11冯淑芬黄凤英秦秀英
冯淑芬 黄凤英 秦秀英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以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发病较急,多无前驱症状,患者多出现意识丧失、言语、肢体及智力障碍等,严重时威胁患者生命,同时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一定的痛苦和负担[1]。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早期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病死率,但较难控制各种后遗症的发生,多数患者后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2]。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音乐疗法在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3 月~2018 年10 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收治住院的200 例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 例。对照组男56 例,女44 例;年龄42~78 岁,平 均年龄(59.14±6.48)岁;文化程度:小学40 例、中学31 例、大专及以上29 例。观察组男58 例,女42 例;年龄43~79 岁,平均年龄(59.78±6.50)岁;文化程度:小学38 例、中学35 例、大专及以上2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无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及认知障碍;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已经过急性脑梗死急性期治疗,均有偏瘫症状,处于康复期。②排除标准:合并心血管、肝肾及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严重神经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及重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告知患者用药方案及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加强日常生活能力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音乐疗法,具体措施如下:告知患者音乐疗法目的、效果及注意事项,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音乐疗法实施前,保持病室内安静,光线适宜,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年龄、兴趣爱好等选择合适的音乐,对于听力欠佳者可带上耳机,音量大小以患者舒适为宜,30 min/次,2 次/d,共治疗2 周,训练过程中若有不适,应暂停训练,及时给予处理。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干预前及干预后1、2 个月,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使用Barthel 指数量表[4]评价,包括10 项内容,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4.2 负性情绪及认知功能评分 采用SAS 量表[5]、SDS量表[6]评估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2 个月的负性情绪,前者以50 分为界,后者以53 分为界,分值越高表示负性情绪越严重,于干预前、干预后2 个月进行评估;认知功能采用MoCA 量表[7]进行评估,包括11 个项目,总分30 分,分值越高则认知功能越佳。
1.4.3 MMSE 评分 干预前、干预后2 个月,采用MMSE量表[8]评估两组患者记忆力及注意力,主要包括7 个方面,量表总分范围为0~30 分,评分越高则记忆力、注意力越好。
1.4.4 护理满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判定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度,调查问卷的克伦巴赫系数(Cronbach’α)为0.828,采用百分制,分为非常满意(≥90 分)、满意(60~89 分)、不满意(<60 分),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Barthel 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 个月,观察组Barthel 指数分别为(75.04±5.89)、(84.14±4.38)分高于对照组的(69.24±4.36)、(76.05±3.7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负性情绪及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评分、SDS 评分及MoC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 个月,两组SAS 评分、SDS 评分及MoCA 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 个月,观察组SAS 评分、SDS 评分及MoCA 评分分别为(36.04±4.65)、(38.74±3.29)、(26.18±3.07)分均优于对照组的(42.08±5.28)、(45.13±4.78)、(21.10±1.74)分,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MMSE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MMS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 个月,两组MMSE 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26.13±3.28)分高于对照组的(19.78±2.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00%高于对照组的8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Barthel 指数比较(±s,分)
表1 两组Barthel 指数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
表2 两组负性情绪及认知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负性情绪及认知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
表3 两组MMSE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MMSE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bP<0.05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将认知功能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执行功能障碍、记忆障碍、视空间障碍等,其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单独存在,但多相伴出现,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或社会能力,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传统的康复护理认为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不可逆的损害,但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部分脑细胞受损后,通过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刺激大脑皮层细胞的再生,从而修复患者受损功能[9]。
音乐疗法主要是以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刺激患者记忆、语言、情感等,通过采取针对性、反复性的训练,在训练中注意目的性和趣味性,且患者易于接受,从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认知功能目的,提高护理质量[10]。本研究显示,观察组Barthel、MoCA、MMSE 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音乐疗法能够缓解负性情绪,促进认知功能恢复,并提高日常生活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近年来,音乐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在音乐情态的诱发中使患者情绪获得释放,缓解其消极的心理,强化积极的情绪,甚至可以使原有的消极心理转化为积极心态,缓解躯体应激,解除负性情绪,提高自愈能力,且同时能够调动患者的思维记忆、联想及想象力。实施音乐疗法前,应嘱患者放松心情,告知有效的音乐疗法能够刺激大脑边缘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调节大脑皮质,对情绪、行为及机体内脏活动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提高神经及神经体液的兴奋性,促进激素酶、乙酰胆碱等物质的分泌,从而促进记忆力及反应能力的恢复。与患者共同选择合适的音乐,主要音乐类型包括古典音乐、民歌、戏曲、轻音乐等,使患者随着音乐放松全身肌肉,缓解各种负性情绪。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音乐疗法能够缓解负性情绪,促进认知功能恢复,并提高日常生活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