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陇右文人书法创作生态摭谈

2019-12-10焦福维

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陇右文人书法

摘 要:由于书家固有观念、人生理想及学术追求的差异和书法地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明清陇右文人书法虽有大致相近的风格倾向,但创作尚处于自发的低层次状态,没有构建起接近专业化的创作生态,故没有形成成熟的地域书风。

关键词:文人书法 书法生态 地域書风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心雕龙·时序》)任何艺术从萌芽、发展到繁荣都需要适宜的环境,作为在汉字书写中孕育而生的中国书法,虽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显于世情的熏染,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繁衍嬗变,期间也经过若干分流、合流、甚至有激流或潜流,呈现过辉煌也经历过低谷,最终汇成贯穿中华文明始终的艺术长流。当然促成其演变的生态是多样的,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部环境,且每个时期、不同地域都会有差别。本文以明清陇右地区文人书法创作为例,探究其成就、风格等现状背后的“生态”因素。

一、创作现状

1.参与创作人数多,但整体成就不高。

明末到清季,陇右地区从事书法创作的文人书家人数众多,地方志中可以检索到以书法见称于当地的书家近二百人,可以想象实际上从事书法创作的人数会更多。但遗憾的是整体创作成就并不高,也没有出现见称于当时书坛名家巨匠,以至于不同版本《中国书法史》的编写常常忽略近三百年的明清陇右文人书法。

2.风格单调,没有形成成熟的地域书风。

纵览这一时期的书法创作,尽管“五体”皆备,但一方面,取法局限性较大,篆隶取汉碑,楷行尚“颜书”的现象较为突出,风格较为单调。另一方面,没有在时代审美与传统继承二者之间找到好的契合点,没有形成浑融的艺术风格。尽管相对于当时文化核心地区的如京都文化圈和江南书坛,明清陇右文人书法呈现出了不同的审美取向,但由于整体成就不高,最终没有形成成熟的地域书风,也没有出现集大成的大家和名家,在全国书坛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二、书法生态

“‘艺术生态学研究艺术的‘生态环境,研究‘艺术生态的正面和负面的‘环境要素,研究艺术对当代人类生存的价值”即“考察艺术所以荣枯的环境构成——最佳的构成与最劣的构成”①从这一角视角看,考察明清陇右文人书法生态,或可较为真实地还原当时创作现状,认识创作实绩,对当代书法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书家身份的认同与冲突

“文人”并不是一个内涵确定的概念,“文人的身份及其社会认同是随历史变迁的”。②大致而言,古代社会“文人”与“士人”身份是重合的。就从事书法创作的群体身份而言,明清陇右文人对“书家”身份既有认同,但多数有违和甚至冲突,这也是古代传统根深蒂固的认识:蔡邕所谓“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治政,未有其能。”③故艺事常被认为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④的小道。这一传统深刻影响了陇右文人对书家身份的认同。大体而言,明清陇右文人书家可分为三类:其一为科举正途出身的进士。如李梦阳、胡缵宗在地方乃至全国声望颇高,虽有才情卓识,然并不以“书艺”为大道,少有书作流存,偶有佳作传世亦平时无意之作。再如米万钟,虽当时被誉为是“擅名四十年,书迹遍天下”的“晚明四家”之一,甚至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米”之称,但由于其一生行迹不在陇右,故虽负盛名,对陇右文人书法而言,实际影响有限,今天看来,其书法成就有名不副实之嫌,与董其昌、张瑞图等人尚有较大差距。故明清陇右文人书法创作群体中始终缺乏身负众望的执牛耳者,没有形成有影响的书法创作群体。其二为见载于地方志中的中下层士人。大多一生仕途坎壈,挣扎在科举之途。这一现实追求使他们大部分精力在科举考试上,书法仅为一种平时遣兴怡情的余事而已,对书法传统经典的学习与继承不深入,这一群体人数最多,但成就更下一等。毕竟书法讲究积日苦工,所谓“墨池、笔塚”之说绝非虚无,即使如东坡之巨才,尚有“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李昭纪《跋东坡真迹》)之叹,何况下东坡甚远者。第三类为无意于仕途或落职放弃仕进者。他们或混迹僧道,或游走于仕宦与世俗之间。有名的如释悟瑁、张世爵、王了望、吴镇、唐琏、朱克敏、李朝栋、汪若南等,他们见载于方志笔记,或因令誉而书名彰显,如释悟瑁因在明英宗时有“敕赐大国师”之誉,其奉诏书《严华经》则“秘之内库,世为国宝”,⑤或一生以书画为伴,享誉陇上如王了望、唐琏、朱克敏等,一生主要生活在陇上,因兴之所至,惟在翰墨,故能勤耕砚田,其书画创作得到社会的赞许、得以与上层名流交往。或者书画成为其谋生的手段之一,所以他们对自身书家、画匠的身份大体是认同的,这种认同促使他们在艺事上投入更多、甚至毕生精力,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也代表了明清陇右文人书法创作的高度。

还有一类是可称为学人。一生或宦或隐,或投身桑梓教育、一生笔耕不辍,著书立说,编校刊石,留下了等身著作,为后人所敬仰。如巩昌(今通渭)李南晖、牛树梅,凉州(今武威)张美如、兰州刘尔炘等。特别是被称为“陇上二澍”的阶州(今武都)邢澍和凉州(今武威)张澍,民国的张维,均为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在金石碑版的整理与研究方面贡献卓著。尽管他们主要的成就在学术理论上,但实际上对良好的陇右文人书坛生态的构建意义重大,因为在书法资源稀缺尤其是贴学严重依赖阁贴失去了本真的时代,新的资源与理论建构的意义重大,对清中后期以来陇右文人碑派书法的学习与创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学术理想的追求与抵牾

相对于处于自发状态的书法领域,明清以来陇右学人在学术传承上有较为清晰的脉络与意识自觉,也有较为清醒的学术价值追求,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关陇理学”⑥一派。他们主要学术追求是经义之学,造成其在书法审美取向上更容易受“人格至上论”的影响,这与书法艺术审美的多元化有所抵牾,造成了明清陇右文人书法风格的趋同与单调,“最突出表现在对“书崇鲁公”一致性的美学追求上”。⑦

中国古人对待艺术的态度在孔子那里就已定性,即艺术不是可有可无的玩好,而是一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修养途径,所谓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即艺术属于“德性实践”的重要内容。这一点造成中国古典艺术与当代艺术在观念上的重要分歧。尽管这种艺术实践有时显得过于倾向化会在短期内妨碍艺术的发展,但把“书法衰落的原因归咎于传统意识中的求同倾向和非艺术立场,实际上是一种误解”。⑧纵览书法史,对于书家人品的高要求恰恰成为书法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促成书法艺术高潮的重要动力。无论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或者文学与艺术的自觉时代——魏晋,还是文治时代的代表——宋代,每一个艺术高潮的来临无不是对人文、人本的终极关怀中产生的,欧洲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正肇兴于此。“文学即人学”在中外已成共识,而作为汉文字书写中孕育而生的中国书法,成长于高雅的人文艺术环境,以历代优秀的文人书法经典为代表,一直以来属于精英文化。从这一角度看,明清陇右文人从对经义之学的推崇进而推及对文人书法人格的赞许,一致表现出“书崇鲁公”便顺理成章,并非其短,遗憾的是在大部分书家创作处在泥古摹形阶段,未能出现风格浑然,臻于化境的书家。

3.地理环境与审美风格

地理环境对于艺术风格的影响虽不是决定性的,但也是不可忽略的存在,每一地域獨特的地理构造会通过自然界之色彩、声音、味道而营造出的“整体氛围”影响到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艺术家属于更为敏感的群体,更易于受到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久之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便是群体性格,在艺术创作中便会出现地域风格。自古“凉陇之人勇”“崆峒之人武”(《史记·货殖列传》),无论是黄土高原的阔沟大壑、滩塬峁梁,还是河西走廊空阔的戈壁沙漠,都是粗线条,单色彩、厚重质实的存在。反映在书法中,陇人更倾向于向刚健、雄奇、质朴风格的静态书体篆、隶、碑、楷取法,笔法上也不追求细腻、圆转、多变而尚粗犷、方折和简约。颜书有古篆籀之气,陇右多见篆隶碑版摩崖,整体风格契合陇人的审美。遗憾的是在实际创作中,有大量作品显得章法粗疏、笔法简单没有达到浑厚高古的艺术境界。

结语

明清陇右文人由于固有观念、人生理想及学术追求与与书家的专业化属性不一致,导致大部分文人并不完全认同“书家”身份,表现在书法创作上投入的精力不够,专业化程度不高,也没有形成与同时期吴中、京都集收藏、鉴赏、师承、雅集、经营、出版等为一体的完善的书法生态链。制约了这一时期文人书法创作向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还处于传统、自发、低层次阶段。

注释:

①姜澄清.中国艺术生态论纲[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03-04.

②焦福维.论人品与书品合流下的书法道统——兼论王羲之“书圣”形象的确立[J].中国书法,2019.05:170.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64:1840.

④杨雄.法言:吾子卷第二[M].长沙:岳麓书社,1996:3.

⑤转载于张永基、刘云鹏.甘肃书法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251.

⑥连振波.“关陇理学”传承流变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14,36(6):49-56.

⑦焦福维.“关陇理学”学术背景下的明清陇右文人书法创作[J].佳木斯大学学报,2019, (03):145-147.

⑧卢辅圣.书法生态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13.

注:本文系2018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2018A-266);2016年陇南师专校级科研项目(2016LSSK02009)。

猜你喜欢

陇右文人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书法欣赏
宋代文人爱睡觉
中小学开展陇右经典诗歌诵读的实践研究
文人与石
魏晋南北朝时期陇右的文教事业及其影响